专栏名称: 卢泓言
且慢。且松。且定。戒急。戒紧。戒躁。降伏此心。唯此一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卢泓言

怼王刚:关于信仰和路径

卢泓言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8-19 10: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孔子讲“有教无类”。切中互联网的毛病。

如果在小范围里讲话,讲话的人了解听话的人,听话的人层次接近,有问有答,针对性的解释,不会出大问题。但这些话一旦传出来,互联网上什么人都在听,经历和学识相差很大,就一定有人断章取义了。尤其当这些话没有说清楚具体的背景,没说适用的条件,必定会被人误解。好心办坏事。

投资人王刚前一段在美国跟人座谈,又把这些话放在互联网上再次传播。我觉得很多话都很容易引人入歧途。我挑三段话来怼一下。以此提醒名人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千万小心,周全。

王刚:
以前我见到寺庙是绕着走的,因为我是不信宗教的。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旦有权威进入,人生就不再有自由了”。 当然现在我对宗教的态度也是一样。

一怼:
王刚引用克里希那穆提来为不信权威做辩护,那克里希那穆提是不是一不小心就已经成了王刚的权威呢?我过去见过一些人,嘴里说不要权威,实际上如果不引用权威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嘴上说着要自由,实际上最怕的就是自由。

一个小孩总是不自由的。父母不让他做很多事情比如玩火,是为了让他能活下来。你给一个小孩玩火的自由,等于是伤害他。自由很好,但谈自由要有一个前提,安全。李连杰的上师说过,若不能克制自己的贪婪、懦弱、傲慢,人有自由越多,就堕落得越快。

人先要了解真相。不了解真相,人绝不会自由。我觉得人的第一目标是寻求真相,之后才可能轮到自由。人如果不成为真相的奴隶,就是虚假的奴隶。人其实一点不自由。离开空气和水就会死,没有阳光也会死,这就是真相。人只能获得真相之下的有限的自由。跟随真相而活,就是自由。

脱开真相而空谈自由,我觉得是人的傲慢在作孽。我没有说哪个宗教一定是真相。但它说的可能会是真相。不能因为自己那点对自由的误解,而不去探寻一个可能的真相。你可以说不信宗教,但那是因为你经过研究可以证明它说的不是真相,不是因为你怕被真相夺去了虚假的自由。

我也不是在说克里希那穆提说错了。即使伟大如克里希那穆提也是爹妈养大的,如果不是他曾经失去了比如玩火的很多的自由,他连长大成才说出这句话的机会都没有。有教无类,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这个境界,不是99%的人已经达到的。这句话最多只有1%的人有资格听受和领悟。

我的印象中,很多的先知都说过类似的话。但他们不会在一开始就对所有人说这句话,他们只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把这句话说给那些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以驾驭自由的人。就好像父母一开始会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许他玩火,但等到他长大成人,父母就会叫他离开家,一个人出去谋生,去玩火,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长大。这是两个阶段,不能弄颠倒了。

就拿王刚所说的他会绕着走的寺庙来说。释伽牟尼在两个阶段里说了完全不同的话。他先说了生老病死,后来又说,无生老病死。他先说了苦集灭道,后来又说,无苦集灭道。他先说了无明,后来又说,无无明。他先说了很多的法,后来又说,法尚应舍。释加牟尼在做什么呢?我猜他就是在最后的这个阶段,打掉自己这个权威,给你真正的自由,因为你已经准备好了。就像父母把长大的孩子赶出家门一样。

当一个大V对着很多人说,要自由不要权威的时候,我担心他害了99%的人。可能他自己也已经被这个教条害了,却一直不知道。一个道理,对待不同的时间里的不同的人,可能是蜜糖也可能是毒药。那些好心办坏事的人,就是把毒药当蜜糖发给人的人。

王刚:
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的禅师往往不需要在深山老林里。躲在深山老林里的往往都是艺术家,而不是开悟的禅师。因为他们对环境的要求还有所拣择和苛求。

二怼:
达摩祖师初到中国去见梁武帝,碰了一鼻子灰,就跑到少林寺面壁很多年。如果照王刚的说法,作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只能算小隐了。你明明在朝廷上混不下去嘛,只能在荒山野岭的破庙里发呆。

如果按照王刚的说法。倒骑青牛出关西去不问世事的老子,也只能算小隐了。得五祖传授衣钵之后,为躲避追杀在猎人群里烧饭很多年的六祖慧能也是只能算小隐了。如今那些在终南山上的茅屋里和藏区雪域高原的诸多寺庙里的这么些道士和尚,也都只能算是艺术家了。

大隐可以隐于朝,但未必隐于朝。隐在哪里,要看当时的环境。机缘不到,皇帝不开窍,就连达摩也只能面壁等待时机。

说大隐隐于朝的人,有不少是舍不得功名利禄,一定要留在名利圈里的人。他们放不下,走不开,偏偏又想表现得清高一点,想与众不同,于是说一句大隐隐于朝,真是自欺欺人,婊子立牌坊。到底是不是大隐,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清楚了:眼下这一切是不是随时能放下。心里放得下不一定非要在事上放下,但心里是不是放得下,自己最清楚。

小隐隐于林,他的确是对环境有要求,在荒山野岭心才定得下来,到了花花世界就心猿意马。孟母三迁,就是要给孩子找个清净地。但不要瞧不起小隐,他至少已经放下了,99%的人都放不下。能在花花世界里还定得住心的人实在太少,可遇不可求。我猜,至少99%的人都需要先经历小隐这个阶段。

禅宗六祖慧能本是个樵夫,后来在寺院里砍柴做饭,又在猎人堆里过了很多年,也是做饭。释伽牟尼本是个王子,他舍弃王位,离开家人,在山野中苦修很多年,还差点饿死。释伽牟尼天赋异禀,他为啥不留在朝廷上做个王子,直接走大隐这条路呢。连慧能和释伽牟尼都经历了小隐的阶段,或者是演一出小隐的戏给人看,恐怕就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有偏见。

王刚:
我为什么希望弘扬禅宗,如果我只是做投资的话只能帮到创业者;如果我们弘扬禅宗我们就可以帮助所有人,愉悦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怼:
王刚开头说自己至今不信宗教,这里又说要弘扬禅宗。这是自相矛盾。如果得了禅宗的传承,那还说自己不信宗教,算不算欺师灭祖。如果不信宗教没有接传承,那说自己弘扬的是禅宗,算不算欺世盗名。不要两头都想站,既声称不要权威,又打着权威的旗号。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法门。什么是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里讲的是三个步骤,不能搞乱了,缺一个更不行。首先要断恶,没断恶而只是行善,那是假的。比如一边杀人一边救人,拿卖白粉的钱去做慈善,是自欺欺人。断恶和行善是基础,然后才到自净其意,这是高阶段的心性上的修行。我猜,禅宗的直指心性就是这个阶段。

世俗里的聪明人,喜欢搞拿来主义。喜欢的部分就拿过来用,不喜欢的部分就丢掉,说你是糟粕。要用你的时候,拿你当权威,不用你的时候,说你是迷信,妨碍我的自由。这些聪明人对佛教的一大作法就是,只要佛的智慧,不要佛的慈悲。只要佛的无常和空性这些见地,不要佛的断恶行善和持戒忍辱这些规矩。很简单,真要断恶行善持戒忍辱,很多事就不能干了,很多钱就不能赚了。而一旦没有了断恶行善这些规矩,无常和空性这些智慧就可以自己随便解释了,可以为所欲为了,甚至可以拿来行恶。比如顺着人贪瞋痴慢的性子来设计产品。

不讲断恶行善,只说无常和空性。我猜,这不是佛法,也不是禅宗。《金刚经》里说了很多受持空性智慧的莫大的好处,但有一个前提,这个人得是“善男子善女人”,断恶行善的人,老法师说至少要能做到五戒十善,这是基础。 不讲断恶行善,只说无常和空性,再标榜自己是某个教某个宗,拿着大喇叭在互联网上喊话,不知道会害多少人。

很多世俗里的聪明人,不喜欢儒家,因为规矩多,称之为封建糟粕,称之为束缚手脚。倒是很喜欢道家,因为洒脱空灵,感觉很舒服,很自在逍遥。在本质上,这便是只要佛的智慧,不要佛的慈悲。孔子说的仁义礼智信,跟佛说的五戒是一回事。仁,就不会杀。义,就不会偷。礼,就不会邪淫。理智,就不会饮酒。信,就不会说话假大空。

如果没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打下基础,那很多聪明人会把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解释成为所欲为,会把道家的顺其自然绑架成逃避责任、玩世不恭。表面上修道,实际上做魔。孔子妨碍了这些人为所欲为,于是背了黑锅,被骂成臭老九,吃人的礼教。其实释加牟尼的规矩一点不比孔子少,和尚要守200多条戒律。儒释道三家,各有侧重,分工不同,针对不同的人,而本为一体。

孔子说了前半段,有为。老子说了后半段,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释伽牟尼 前面说有,后面说空,有与空是一回事。前面是基础,后面是升华。但普通人理解不了圆融不二,总是执着于一端,要么执着于有,要么执着于空。 所以才有,宁着有如须弥山,不着空如芥菜籽。根基牢固最重要。基础牢,至少可以踏实做人。没有基础,升得越高堕得越狠。

总结一下这三怼,都是一个问题。只说升华,不说根基。没有学会走,就想先跑了。如果自己已经到了高境界,关起门来跟几个相近的朋友切磋,没什么问题。如果想站出来举一杆大旗利益所有人,就要小心了。一步一步的来,打基础为先,安全第一。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
如同堕魔道。


卖个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