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事于电气行业的人,对普通电工测电笔不陌生,但测电笔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却不一定说得清。本篇文章就从测电笔的原理开始。
我们看下图: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测电笔内部有一个氖泡,并串有一只大约为300千欧的电阻。人体电阻Rr一般为1千欧,而人体穿着的鞋子其等效电阻Rd一般为200千欧。当测电笔接触到电源的相线后,电压通过测电笔、人体、鞋子和地构成回路。相线的电压峰值是
,忽略掉人体电阻,氖泡的辉光压降是30V,流过的电流大约在0.5毫安左右。这个电流就是氖泡的辉光点燃电流。
对于开关电器来说,它的触头间一般是空气绝缘的,如果电压足够高,触头气隙间的空气完全可能象测电笔氖泡一样被击穿,产生辉光放电,甚至出现电弧。事实上,当触头开断时,弧隙本身就会产生电弧。
我的问题是:电弧到底是什么?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熄灭的原因又是什么?电弧与开关电器有何关系?
以下我们用若干篇幅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图1:
图1中我们调节电阻R的阻值,使得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压可调。我们看到,电路事实上是断开的,电流表应当没有电流,但在起始阶段的AB区域,我们观察到很微小的电流,并且电流基本恒定。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必定在电极间隙间出现了导致空气放电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冲击了间隙中的空气分子,使得很少的气体出现电离,电离后的空气正负离子向阴极和阳极运动,由此出现极微小的电流。
由于宇宙射线的数量近乎恒定,我们发现,尽管我们慢慢地调高了电压,但电流基本不变。
我们继续提高电压,这时在BC区会出现一个现象,叫做电场电离。
电场电离:我们知道,两极的材料是金属,而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逸出,并被电场加速撞击阳极。
同时,电子在高速运动时,会撞击间隙中的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这种电离就叫做电场电离。
电场电离产生的正离子会撞击阴极,并产生二次发射。二次发射的电子进入间隙中引起电场电离,所以随着U的增加,I增长得很快。
注意,不管是AB段也好,是BC段也好,只要引起电子发射的条件发生改变,则空气的电离立刻就消退减弱,甚至消失,
所以把0-A-B-C段叫做非自持放电的气体电离区
。
当电压Uh增长到C点时,由电极的场致发射和二次发射产生的电子数量足够多,即使把外加的电离因素去除,空气的电离也能维持。我们把C点的电压Uc叫做击穿电压。
我们继续加大电压。在DE区,气体放电呈现辉光特征。辉光放电时,放电气体充满整个空间,气体压降在几十伏到几百伏,电流在
,温度不太高。
氖泡中的放电和日光灯灯管中的放电都属于辉光放电。
在EF区,叫做弧光放电。间隙中出现电弧,温度在6000K以上,放电通道会有明显的边界,电流可达
,压降只有几十伏,电离方式为热电离。
下图中哪些是辉光放电?哪些是弧光放电?
电弧放电与开关电器的关系极其密切。这一篇先讲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且待下回分解。
==================
评论区问题回答:
1.如何判断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
回答:
辉光放电的特征是它充满整个放电空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且温度较低;弧光放电的特征是存在明确的边界且直径较小,温度极高。
因此,1图是辉光放电,2图日光灯是典型的辉光放电;3图也属于辉光放电,因为它充满整个球内空间;4图是弧光放电,是大自然的雷电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