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热点题型分析
化学计算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化学反应图像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实验仪器的创新
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一般体现为三个“一”:一个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和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该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化学热点方法聚焦
化学计算中的
4
种常用方法
01
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
,
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
,
推得一个结论
,
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
,
进行合理判断
,
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
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
:(1)
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
,
求出最大值、最小值
,
再进行讨论。
(2)
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
(3)
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4)
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
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
,
根据需要
,
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
,
并以此为中介
,
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
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
(
或等效为
)
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
,
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
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
变向假设法
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
,
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
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
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02
关系式法
在多步反应中
,
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
“
物质的量
”
关系表示出来
,
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
特点
:
在多步反应中
,
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
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
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
:
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
(
改变化学计量数
),
然后相加
,
消去中间产物
,
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03
差量法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其解题步骤如下
:
(1)
分析题意
:
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
,
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2)
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
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
,
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3)
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
根据题意确定
“
理论差量
”
与题中提供的
“
实际差量
”,
列出比例关系
,
求出答案。
04
守恒法
“
守恒法
”
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
,
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
,
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
,
快速建立算式
,
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1.
质量守恒
依据
: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
电子得失守恒
依据
: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应用
: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
3.
电荷守恒
依据
:
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
(
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
。
方法
:
首先要确定体系
,
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
,
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
;
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
应用
:
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
,
也可用于有关量的计算。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01
离子反应图像
考查知识点
:
根据图像考查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溶液的成分、离子的共存与推断、计算反应物的量或由离子反应画出相应的图像等。
实质
:
离子反应图像问题
,
归根结底
,
考查的实质仍然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
1.
离子反应图像
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剂
(
或氧化剂
),
加入同一种氧化剂
(
或还原剂
)
时
,
必须按照
“
强者先行
”
的原则
,
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只有当
“
强
”
的反应完后
,“
弱
”
的才能发生反应。
2.
离子共存及离子计算图像
离子共存图像要谨防离子共存的陷阱
,
特别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和隐性关系
;
离子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
特别要注意物质间量的关系
,
遵循三大守恒原则和溶液电中性原则。
02
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是中学化学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
,
根据图像坐标表示的意义
,
将常考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成如下三类。
1.
量值
-
时间图像
图像中的纵、横轴分别代表物质的数量
(
如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等
)
与反应时间
(
过程
),
将可逆反应中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
该类题解答时要明确曲线
“
走势
”
代表的意义
,
并由此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
,
再进一步确定改变的条件。千万要注意此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
“
交点
”
并不代表平衡点
,
只有某种量值不随时间改变时的点才是平衡点。
2.
量值
-
条件图像
将物质或反应体系的某种量值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中的某一种之间的关系
,
反映在图像中。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
,
找出相关量值间的变化关系
,
然后将图像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
,
分析其是否符合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关系
,
最后确定答案。
3.
量值
-
时间
-
条件图像
该类图像反映的是某一物质的量值
(
如浓度、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
)
与一种或两种外界条件
(
温度、压强、催化剂
)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构成的特征是图像中有一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突变点
(
平衡点、最大值、最小值
)
。
解题思路
:
依建立平衡所需时间的长短
→
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
时间短速率大
)→
确定影响反应速率的不同条件间的关系
(
反应速率大条件强
)→
再根据物质量值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
,
由此得出的移动方向应与由勒夏特列原理确定的方向一致。
03
电化学图像
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
,
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
,
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
1.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破解关键
:
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判断。
2.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互变
原电池与电解池可以相互转化
,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造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中
,
放电时是原电池
,
充电时是电解池
,
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
,
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
化学实验的创新探究
01
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
1.A
装置为尾气吸收装置
,
用来防倒吸
,
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漏斗。
2.B
装置为简易的过滤器
,
可净化天然水。如果去掉上边两层
,
可用活性炭对液体中的色素进行吸附。
3.C
装置是一微型反应器。该装置既可节约药品
,
又可防止污染。如铜丝在该装置中燃烧时
,Cl2
封闭在干燥管内
,
实验结束后剩余的
Cl2
不仅可以用水吸收
,
还可以观察
CuCl2
溶液的颜色。
4.D
装置为一简易的启普发生器
,
可用于
H2
、
CO2
等的制取。
5.E
装置起干燥、除杂或缓冲气流的作用。
02
仪器连接的创新与改进
1.
仪器巧妙连接
,
取代启普发生器
2.
仪器创新连接
,
防止尾气倒吸
(1)
倒立漏斗式
:
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
有利于吸收液吸收气体。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
,
导管内压强减小
,
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
,
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下降
,
使漏斗口脱离烧杯中的液面
,
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
,
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
(2)
肚容式
:
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被吸收液吸收后
,
导气管内压强减小
,
使吸收液倒吸进干燥管中
,
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
,
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立漏斗式的功能类似。
(3)
蓄液式
:
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
,
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
,
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中。
(4)
脱离式
:
因导管没有与液体接触
,
从而无法产生倒吸。
(5)
液防式
:
通过改变试剂的方法达到防倒吸的目的。如吸收
HCl
时
,HCl
不溶于四氯化碳而无法倒吸
,HCl
从四氯化碳中逸出进入水中而溶解。
题型一
曲线类答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
、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
、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
、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
“
横坐标量
”
的变化,
“
纵坐标量
”
会有怎样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例
1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b
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 浓度一定在
de
之间
B
.若
c
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
ce
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
点浓度
D
.若
c
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
a
、
d
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解析:
茎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促进生长较向光侧快,若向光侧浓度是
b
,则背光侧浓度应在
bc
之间;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且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对芽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e
;芽的最适宜浓度比茎的小,而
d
大于
c
。
题型二
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
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
1
)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
2
)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
3
)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
4
)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例
2
下表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1)
表中
A
是
________
,
B
应
________
。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
A
起
________
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
________
。
(2)
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
①
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
②
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
①
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②
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防治碘缺乏病。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升高 抑制
(
反馈调节
)
下丘脑
(2)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兴奋性
题型三:
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
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
、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
、找答案:
(1)
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
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例
3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
Ⅰ
代表整个大圆,
Ⅱ
包含
Ⅳ
。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A
.
Ⅰ
体液
Ⅱ
细胞外液
Ⅲ
细胞内液
Ⅳ
组织液
B
.
Ⅰ
突触
Ⅱ
突触前膜
Ⅲ
突触后膜
Ⅳ
突触小泡
C
.
Ⅰ
核酸
Ⅱ
核糖核酸
Ⅲ
脱氧核糖核酸
Ⅳ
信使
RNA
D
.
Ⅰ
免疫
Ⅱ
特异性免疫
Ⅲ
非特异性免疫
Ⅳ
细胞免疫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A
项正确;突触结构包括三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内,不能说属于突触前膜,
B
项错误;核酸包括核糖核酸
(RNA)
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
,核糖核酸包括信使
RNA
、转运
RNA
和核糖体
RNA
,
C
项正确;免疫包括两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D
项正确。
题型四:
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
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
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
“
生物学事实
”
是什么,要解决该
“
生物学事实
”
的哪一个方面。
2
、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
、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例
4
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新陈代谢的影响
(
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装置放在适宜恒温的环境中
)
。
现有性别、日龄、大小相同的健康小鼠数只及有关的实验材料,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该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编号为
A
组、
B
组;
步骤二:
A
组切除甲状腺,
B
组不作处理,每天饲喂等量且适量的饲料,连续饲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将
A
、
B
两组小鼠分别放入
A
、
B
两瓶中,待小鼠安静后塞紧胶塞,一段时间后记录两装置中液滴的移动情况。
(1)
该实验设计的装置有不当之处,请在不增加实验装置的情况下加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
。
(2)
有同学提出该实验确立的实验变量不科学、不严谨,需加以改进,请在不增加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_________________
。
(3)
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4)
预期最可能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广口瓶中清水换成
NaOH
溶液
(2)
步骤二改为
“A
组饲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
B
组饲喂等量的生理盐水
”
(3)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动物的耗氧量,通过上述实验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液滴位置的变化来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4)A
管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大于
B
管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题型特点:
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命题方向:
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
DNA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题型六:
信息迁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