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及相关70家公司加入所谓的实体名单后的影响及“备胎转正”的可能性
假如完全禁售,刨除原材料备货因素,今天的华为和去年的中兴并无二致。这事件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身上都别无二致,包括苹果和三星。这就是全球化的结果。
美国要逆全球化,无非是觉得杀中国一千,自损只有两百五。
也许很多朋友就开始纳闷了?不是说好的华为芯片自制的么?不是说好的“备胎转正”么?
也许这正是传媒的价值。过去铺天盖地的宣传放大,导致大家高估了华为的真实能力。
海思之前,华为的主要能力在于终端,说直白点就是使用芯片做成整机产品。模仿是学习创新的基础,就像婴幼儿的牙牙学语。
十几年前,笔者本科毕业的时候,华为在985高校招聘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招聘主体是本科生,本硕博的工资差别不超过1000。在大多数985高校中等生眼中,华为offer是用来保底的。
然而今天,华为已经成为清华北大顶级名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换言之,华为变得强大、变得受人关注、吸引到优秀人才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
然而技术实力的炼成可不是一蹴而就,我们经常提及的核心技术壁垒本质是什么?
本质在于积累、在于时间。华为也概莫如此。
先不论华为还没有涉足的那些芯片,就说说时间积累最长、内部资源浇灌最用心的麒麟芯片。
有了内部配套网络和视频芯片的基础,麒麟第一代(K3处理器)在2009年发布。历经十多年,十七次迭代,麒麟系列已经发展至最新麒麟990也只是性能勉强追平高通(某些性能还有不足),但授权方式仍离高通和苹果还有差距。
虽然苹果、高通以及华为都是采用ARM授权,但是授权却可以分为四类:使用层授权、内核层授权、架构授权、指令集授权。苹果和高通都是自研架构,授权的都是指令集。而华为目前还采用的是架构授权。
这就是差距。
摄像头、显示等芯片都是外围芯片,手机最核心芯片其实大致分为三类:AP芯片(应用处理器)、基带芯片、射频芯片。
麒麟属于AP,全球手机AP芯片基本都是ARM授权,因为有ARM提供的基础,AP还不是门槛最高的。
难度最高的应该算是基带芯片,因为这块芯片负责处理的是复杂的通信协议,2G到5G标准一路提升一并兼容,自然需要的技术积累就更多了。
所以说,华为海思何庭波总裁讲的备胎转正一事,也只是刚刚起头而已,长途漫漫啊。
刚才还只说的是手机终端芯片,基站服务器芯片门槛那就更高了。
当然我们也看到华为芯片能力在慢慢成长蓄力中,麒麟系列(AP)、巴龙系列(基带)、昇腾系列(NPU)逐渐丰富华为芯片产品线,但这仍需要不短的时间积累。
简言之,华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所不能,尤其在芯片领域,这是事实!
中国的芯片设计环节还不是差距最大的,在产业链中差距最大的在于:
1.芯片设计用的EDA软件;
2.集成电路设备。
什么叫EDA?EDA就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
笔者的师傅曾跟笔者描述过没有EDA辅助下的芯片设计。师傅的师傅那时候设计集成电路用的是一套作图工具,各种逻辑门(与非、或非、异或等)电路符号,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使用的内部有圆形、正方形的一套三角形板。
芯片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就是画图,前端设计的输出就是一张大图,里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逻辑门电路,以及之间的连线,错综复杂。
怎么理解这个密密麻麻、错综复杂?一个4位加法器(0-15)以内的加法器就需要23个门电路,几十端口的连通,错一个全功尽放弃。一个简单的加法器会随着位数增加,门电路数指数级增加。
当前使用的处理器大多32位或64位,如果没有EDA辅助,这么简单地设计一个加法器的工作量都是大工程。
上面提到的麒麟980使用了接近70亿颗晶体管。70亿颗晶体管的互联互通,如果不用辅助设计工具,用画图的方式完全不可想象。这就是EDA软件的工作与价值。
然而全球三大EDA软件:Cadence、Mentor和Synopsys,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企业。
半导体设备企业也是概莫如此。
全球半导体设备企业前五大:Applied Material(应用材料)、Lam Research(泛林)、Tokyo Electron(东京电子)、ASML(阿斯麦)、KLA-Tencor(科天),5家中的三家都是美国企业,剩下两家一家日本企业一家荷兰企业。
即使贵为台积电这类集成电路制造龙头,也是依赖于美国这些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所以才有了美国禁止台积电给华为代工芯片的谣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