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动车公社
重新思考汽车
51好读  ›  专栏  ›  电动车公社

究竟是谁,还在买燃油车?

电动车公社  · 公众号  · 汽车  · 2024-10-09 23:42

正文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今年2月份,王传福就大胆预测: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开始翻倍增长,去年全年达到35%,今年单月将会超过50%!



果不其然,单月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成就,早早地在7月份就达成了。


而新能源的燎原之势,已经愈演愈烈——


国庆假期这几天,不少品牌都“秀”出了自己的订单量。甚至有的品牌每隔一两天都会发一张销量海报,从卷月榜、卷周榜快进到了卷“天榜”


就连一向低调的零跑董事长朱江明,也在假期最后一晚发了个朋友圈,在给零跑产品站台的同时,也感谢团队在节假日的辛勤付出:


如果从国家报废更新补贴的数据来看,置换新能源车的占比很可能会超过60%。这也证明了,接受新能源汽车的人已经正式成了多数,仍旧只接受传统燃油车的人,已经需要被归到少数需服从多数的“弱势阵营”


有一说一,社长作为汽车媒体,身边的亲人朋友们需要买车的属实不少。但真正完全不考虑新能源、只选油车的人,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了。


更多的,是家里原本有台“老旧燃油车”,觉得这台车已经服役很多年,又听说现在新能源车这好那好,刚好想在换车的时候置换台新能源汽车开开。


(社长身边朋友在准备换车时的讨论)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2024年依旧坚定地选择燃油车呢?


第一类,不看新闻的人。


大家先别笑,我有证据


截取某汽车网站影响力前100的账号,最新内容光是标题里明确带有新能源的,就占了41条。再算上标题没有、但实际内容带有新能源车型的,轻轻松松就能过半。



这一点社长作为汽车媒体,其实感受很深。


6年前公社刚刚成立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声量小、关注的人也少,很多思想传统的资深媒体人是不屑于了解这种新生事物的(也可能因为没什么钱赚)。


但现在随着大家的关注度上升,媒体们也必须从头学起,开始产出相对专业的新能源内容,这就导致了各大网络平台的新能源内容数量直线上升。


而在这么密集的信息轰炸之下,还依然不知道新能源已成大势,那只能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圣贤”了。毕竟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是新闻联播里的常客:



除了这些身处世外桃源的人们,第二类坚定选择燃油车的,是那些很难改变消费习惯的人,也就是“保守主义者”。


“从来如此”是一股强大的惯性,而摆脱惯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外部讯息的加入,原本的观念其实是很难打破的。


以前买车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有多种渠道可以获得参考信息,往往是听销售怎么忽悠,顶多看看街上都跑什么车、问问身边人的意见。


社长刚上大学的时候,还不流行在京东、淘宝买电子产品,大家基本都是去电脑城买电脑。现在回过头再看,只能说这事就不能细想



相同的道理,放到汽车上也一样。现如今日系燃油车的铁杆票仓,几乎就是这一决策路径的翻版:


自己手里就有至少一台开了十多年的老旧燃油车,论皮实耐用确实没得说,“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也能努努力留下最深的印象,也是朋友们“有路就有丰田车”、“一日本田,终身本田”之类的美名。


在他们看来,买油车就是基于经验主义做出的正确判断,绝对能确保自己下一个十年的用车体验。至于新能源、新品牌?不行不行,这些新产品新技术一个都靠不住



说到底,这一争执的根源,在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


在社会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鸿沟理论”,讲的就是新技术应用的生命周期:

一开始,只有热衷于新鲜事物的人会进行尝试,这些人占比差不多是15%。如果这项新技术能够凭借创新、获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能顺利跨越鸿沟,进入主流市场。


这时,新技术的渗透率会迅速到达50%(也就是现阶段新能源的发展阶段),随后增速会略微放缓,再次获得保守主义者们的支持。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从马车到汽车、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


第三类坚定选择燃油车的,就是那些“怀疑论者”了。

就比如一个聊到新能源车就一定绕不开的话题,新能源车会自燃



新能源车的自燃率、自燃风险是不是真的比燃油车高、又如何解决,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想看的人多社长就来科普一篇)。


重点是,只要新能源车存在任何自燃的可能,就会让这些用户在选择的时候打退堂鼓,哪怕燃油车也同样存在自燃风险。


以及,这些用户也认为,汽车就应该是大骡子大马这样的大型牲口,平时能一直正常使用、不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也不是所有油车都靠得住,所以当年耐造的日系车格外圈粉


再加上新能源技术进一步突破之前,自然环境(比如冬季平均气温-10~20℃的东北)的限制,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车的“生存空间”。


就比如去年北京下雪的时候,由于气温寒冷、车辆充电慢,很多新能源车尤其是网约车都在充电,热门区域的充电桩基本都是满的。


如果是东北、内蒙、西藏等地区,再叠加补能设施不够完善的debuff,确实很难让人下定决心买一台纯电车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插混/增程。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类非常小众的人群,基于个人偏好给新能源上了“一票否决权”。


就比如老杨放弃新能源的理由就是嫌弃座椅下面多了一层动力电池,多年的老腰怎么坐都不舒服;


再比如小张觉得新能源技术还在发展,不如等几年再一步到位,体验进化完全的新能源车;


以及隔壁老王,可能只是怀念内燃机的轰鸣,或是想要体验极致的驾驶乐趣……


但更多的人,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看到了新能源的优势,感受到了新能源智能便捷的用车体验,才愿意用真金白银投上一票,亲身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写在最后



社长今天和大家聊这个话题,并不是想要引战,而是想要告诉大家,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无论是谁买什么车,都是根据个人需求做出的选择,没有高下,也没有对错之分。


而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高,归根到底也是产品力上来了,才能从燃油车那里虎口夺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的汽车行业已是由新能源汽车在引领创新了。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中国举办的各类车展里,体现得格外明显。



最智能的车机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

最好用的智能驾驶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

就连热效率更高的发动机,都和电机形成搭配,一起组装到新能源汽车上。


而燃油车的发布会,又有多久没有展示过突破性创新了?

固然新能源汽车还有缺点,但新能源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进化。


三年前快充还值得专门拿出来说一嘴,如今行业内纯电产品已经迭代到应用上5C电池、800V高压快充,10分钟充电500公里只是“撒撒水”:



去年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就宣称在-10℃的低温环境下,能做到30分钟充至80%。随着电池技术、热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30℃甚至-50℃等温度更低、自然环境更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想必同样也可以实现比当前更好的补能表现。



补能之外,续航、安全性等新能源汽车的其他短板,也正在一块块补全。


从这个角度看,新能源用户抱怨的“电费涨价了”,实际也是新能源不断走向完善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补贴退坡一样,随着新能源产品力越来越有优势,能源汽车不再需要靠简单直接的低价来争取用户,乘坐的舒适度、丰富的配置、和传统燃油车相比跨时代的体验升级,才是促使用户下单更重要的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最近几年崛起的新势力,开始有底气去打造品牌。


“不要买杂牌电动车”的说法虽然是个调侃,但在燃油车时代,这种对于传统豪华车品牌的戏谑态度从未出现过,因为从来没有自主品牌能在品牌价值上与BBA们比肩。


可现在不同,至少在新能源领域,新势力品牌已经凭借全球第一梯队的技术实力,迎来了获得品牌影响力的契机。



长此以往,用户需要的品牌价值不再只能从传统豪华车上获得,高端新能源汽车一样可以。


《论持久战》中谈论过,速胜论和灭亡论都是主观和片面的,前者产生轻敌现象,后者产生妥协倾向。


新能源汽车的成就已经证明了其并非无意义的骗补产物,纵然用户依旧对新能源汽车存在诸多顾虑,但这些顾虑随技术的发展而被打消,所需只是时间而已。


接下来的新能源行业将会如何发展,让我们一起见证。




点击一下👇不错过更多深度内容



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