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生态循环圈
期刊:
Global Change Biology
题目:
Effects of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on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A
meta-analysis
通讯
作者:
邱让建
教授(
武汉大学
)
发表时间:
2024.12.5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gcb.17581
由于灌溉水资源日益短缺,减少水分投入并提升稻田在干湿交替灌溉下的水分生产力,取代连续淹水灌溉,变得尤为关键。然而,同样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全球
增温潜势
如何响应干湿交替灌溉。
通过
meta
分析方法,分析
干湿交替灌溉
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以及
全球
增温潜势的影响。通过汇总和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探讨
干湿交替灌溉
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效应,并揭示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潜力。
与传统的连续淹水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显著减少了甲烷排放
51.6%
,以及
全球
增温潜势
46.9%
,但氧化亚氮排放增加了
44.0%
。
干湿交替灌溉
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受土壤干燥程度、干湿交替次数、年均降水量(
MAP
)、土壤有机碳(
SOC
)含量、作物生长周期和氮肥施用量的显著调节。对于氧化亚氮排放,年均温度(
MAT
)、海拔、土壤类型和土壤
pH
对干湿交替灌溉的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下的
全球
增温潜势受土壤干燥程度、土壤
pH
和作物生长周期的变化影响。
年均降水量(
MAP
)或年均温度(
MAT
)可以准确评估安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全球或国家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变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增加土壤有机碳(
SOC
)而非氮肥施用,是在安全干湿交替灌条件下进一步减少甲烷排放的潜在策略,因为
60-120 kg N/ha
和
> kg N/ha
的施肥量并未对甲烷排放产生显著差异。此外,土壤
pH
可以作为安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
全球
增温潜势减少的指示因子,因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图
1.
与连续灌水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和
全球
增温潜势的总体影响
图
2.
干同程度土壤干燥灌溉和
干湿交替
次数下,
干湿交替
对甲烷和
氧化亚氮
排放和
全球
增温潜势
的影响
图
3.
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和站点海拔对干湿交替灌溉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
全球
增温潜势
力影响的作用
图
4.
干湿交替灌溉下,土壤类型、
pH
值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
全球
增温潜势
力相对变化的影响
图
5.
在温和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甲烷与土壤有机碳或氮肥施用量的相对变化,以及全球增温潜力与土壤
pH
值之间的关系
图
6.
干湿交替灌溉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
全球
增温潜势
力
的影响,取决于水稻品种、水稻生长周期、氮肥施用量和生物炭施用
图
7.
干湿交替灌溉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受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管理实践的影响
研究结果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优化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并推动水资源节约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