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只是整治金融乱象的关键一步,2017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以罕见的一致步伐,出台了上百份监管文件,我将其概括为四大思路:打破刚兑、去杠杆、围剿“非标”、各回本源。
打破刚兑这事喊了多少年了,但是没有人敢打破。你不兑,别人兑了,你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了,流动性风险就出来了。所以,信托业内曾有戏言,让中信信托带个头?只有行业老大都敢不刚兑了,我们小信托公司才敢啊!至于银行理财,那声誉就是命根子,更是必须刚兑的。所以,刚兑这个事,都知道不好,要打破,但是谁都不敢迈出第一步。没办法,只能国家牵头,强制打破刚性兑付了,否则别看你好我好大家好,增加的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定时炸弹就埋在那里。资管新规就完成了这个使命,非常明确具体地定义了什么是刚性兑付,刚兑的惩罚措施。我估计,有些机构出于自身声誉考虑,认罚也要刚兑,但是资管新规的实施,至少可以让那些本来就不堪重负的机构,终于敢说打破刚性兑付了。
去杠杆是个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在去杠杆,央企国企在去杠杆,金融机构也在去杠杆。整治金融乱象和规范银行理财,以及MPA考核,都在限制银行的真实杠杆率。资管新规则是从产品层面限制杠杆率,比如股票配资,证监系的机构早就只能做1:1了,但是信托还能做1:2,前段时间还能通过加入中间级,事实做到1:3,资管新规实施后,全部拉平只能做1:1了。
围剿“非标”,首先是不允许期限错配,再一个就是限制通道。最厉害的是2018年初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委托人的受托管理的他人资金发放委托贷款。什么是“受托管理的他人资金”?所有的资管都是啊!这相当于直接宣布了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非标”业务可以歇了。因为证监系的这些机构都是没用贷款牌照的,过去做融资业务,主要走的银行委托贷款通道。还有一个通道是私募基金,市场上满天飞的私募基金,很大一部分既不是做私募证券投资,也不是私募股权投资,而是融资撮合类业务。2018年初,基金业协会发文,明确私募基金的投资不应是借贷活动,投向的属于借贷性质的资产或其收(受)益权、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从事借贷活动的,一律不予备案。
在这种背景下,信托的通道业务又回流了,价格提升了,因为信托有贷款牌照。但是首先,信托公司被要求压缩通道业务规模,中信信托已经带头出具了承诺书。都在去通道,降杠杆,凭什么信托的规模还能疯长?其次,信托公司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这个规定被重新强调了,总量控制。
整个这一轮强监管下来,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一个局面是:银行回表,保险姓保,资管归真。
银行就给我干好存贷汇,至于你说要干资管,可以,批给你一个牌照叫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你给干成真资管。原来表外的影子银行业务,该回表的回表,非标的前途不是掩耳盗铃式的转标,而是回表!为此,允许增资,农行已经公告定增1000亿元,贷款拨备监管指标也下调了,鼓励暴露不良。保险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做保险,回归保障功能。虽然讲双轮驱动,但是你的投资是服务保障功能的。
资管如何归真?以后无论何种类型的资管机构,要么投标准化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债券,要么就去做真PE。可能还允许做一点“非标”,但必须是一一对应,不能搞资金池,也不能期限错配。当然,资管机构除了做投资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做服务!利用金融牌照,拼的是服务效率和成本,比如证券信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