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泪奔!一班级16人考取研究生,成绩公布当日辅导老师去世!原来,有这么多老师让我们泪流满面|特别关注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10 18:12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班上考了好成绩的学生,在知道成绩后都给这位老师打了报喜电话!然而这些电话却永远成为了未接来电,因为成绩公布当日,这位辅导老师去世了!


今年的考研成绩公布后,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统计1301班成了校园里的“明星”班级。全班25名学生,16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有5人考取了985高校。该班还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班集体、校优良学风班和工作创新班级等荣誉。


按说这样一个班级在毕业季应该是充满着喜悦,但班上的同学却并非如此——


“丁老师,今天我们全班都到齐啦,我们来看您啦……”3月31日中午,天色阴沉,扬州墓园里一片静穆。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统计1301班学生丁亮,攥着一支黄菊,看着墓碑上“丁湘”老师的名字,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


丁亮的身后,站着她的24位同班同学。一周前,她提议清明节前班级集体为丁老师扫墓,正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实习、研究生复试、应聘面试的同学们,今天一个不落地赶了回来。


“我知道大家都会回来,哪怕再忙。”丁亮说。


墓碑上的丁老师,依然微笑着看着他们,只是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亲切的声音。


这是一场迟到的祭奠。

统计班16人通过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当日老师猝然去世

学生20多个报喜电话展露真情,无奈老师已猝然离世

今年的2月15日,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公布,在获知自己考了个出乎意料的高分时,丁亮兴冲冲地给打电话向丁湘老师报喜。然而,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丁老师因突发心脏病在那天猝然去世了!这天,丁老师的手机上有20多个未接来电,班上所有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在知道成绩后都给他打了电话。


扫墓结束时,丁老师的家人把他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和工作日记,捐献给了班级。


同学们翻开工作日记,最后一页上赫然写着:“2017年上半年工作备忘:3月,分别进行毕业谈话;4月,召开最后一次主题班会;5月,请全班同学毕业聚餐……”看到这些,几位女生忍不住又流下了眼泪。4月1日,学院为丁老师举行了追思会,并将统计1301班命名为“丁香班”。


关心学生生活他是一盏引导方向的明灯

2013年,统计班首次招生。一开始,班级纪律松散,学风不正,班里有好几个“坏小子”,多人频繁挂科,被学业警告。就在这一年,丁老师加入了他们的班级。


“4年来,这个班简直是脱胎换骨!”班主任宗序平说,“丁老师为这个班可谓是呕心沥血。”丁湘老师是扬州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的退休老教授。2013年,已经80岁的他,“忍不住”又回到了教室和课堂——加入数学科学学院“关工委”,和统计1301班结对,成为他们的联系导师。


刚进大学的李旭东一度十分消沉,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大一结束时,挂科了8门课程。那时,他觉得自己无法再读下去,未来一片迷茫。丁湘老师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几乎天天跑到他的宿舍找他谈心,开解他、鼓励他。为了帮他戒除网瘾,丁老师专门拟订了一个室外运动计划,每天打电话督促他。同时,还在班上找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学习上和他结对帮扶。在丁老师的引导下,李旭东渐渐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成绩也不断好转。大二时,他没再挂科,还补修完成了大一的所有挂科课程。而且,之后再也没有挂科。今年,他甚至尝试报考了研究生。


丁亮来自苏北农村,姐弟三人都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丁湘老师知道后,时不时帮她垫付学费和书杂费,每次见面还会塞给她500、1000元不等的生活费,鼓励她要坚强,不要因为经济原因影响学业。考上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一直是丁亮的梦想。但是,面对这所名校招生指标少、竞争激烈的现状,她又缺乏信心,一直犹豫不决。“有理想就要坚持”,丁老师一次次给她鼓劲,让她坚持。生怕她放弃,丁老师还直接帮她交了1500余元的考研辅导费。


大二时,他在班上组建了5人一组的学习互助小组;大三时,建立了若干考研小组;去年元宵节,和全班同学一起包汤圆;6个月前,给每个考研的同学准备了1000元的资料费;3个月前,还提着牛奶去慰问生病的同学……


今年的考研成绩公布后,统计1301班成了校园里的“明星”班级。全班25名学生,16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有5人考取了985高校。该班还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班集体、校优良学风班和工作创新班级等荣誉。


在我们身边,一直有这些老师令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那么一些老师,牺牲着自己的时间、精力或者是资金,为了孩子们做着超出自己工作范围的事,同时为我们诠释着“为人师者,德以配天地”的真谛。或许,正是这些老师的努力,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命运,为学生们敲开一扇充满阳光的大门。


每周三免费给自闭症孩子上课五年让一名自闭症孩子钢琴水平达到八级

罗杨是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一名正式钢琴老师,每周三是她的休息日,五年前开始,她开办了一个儿童电子琴班,利用每周三这一天给贫困家庭自闭症孩子上课,不收取任何费用。


张原郡是罗杨老师班上的一个孩子,今年18岁,他与哥哥是双胞胎,均是先天脑瘫患者并伴有抑郁症。哥哥常年卧床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弟弟张原郡走到哪都需要妈妈跟着,他不会与人交流,一个问题反复问,害怕陌生人。教自闭症患者学钢琴真的绝非易事。


3月29日11时,张原郡走进罗杨老师的办公室,谁都没看径直坐在钢琴前,抬起双手在琴键上方停顿了几秒钟,随后手指有力地落在了琴键上,一首《土耳其进行曲》行云流水般地弹奏出来,曲子相当有难度,光谱子就有六七页,张原郡没有看谱,双手肆意地在黑白琴键之间来回跳跃着。


张原郡弹琴的时候,他妈妈马晓秋就站在儿子身后,幸福又自豪的目光落在儿子的背影上。


五年前,罗杨老师提出要单独教张原郡学钢琴时,她感觉“如同天方夜谭般不可实现”。


“一开始,我很难让他老实地坐到钢琴前,满场乱跑,基本是我说我的,他跑他的。”自闭症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很少主动与人交流,但罗杨并没有轻言放弃。


为了走近自闭症孩子的世界,罗杨向班上的妈妈们借了很多相关书籍,她非常用心地研究如何与自闭症孩子进行交流。最终,罗杨成为张原郡最喜爱的老师,短短五年时间他的钢琴水平达到了八级。


“不说记音符有多难,原来孩子手指都是不分瓣儿的,弹琴时手指头僵硬得跟木头一样,我老打退堂鼓说他不行,老师坚持说他行。”马晓秋非常真诚地说,原郡这样先天条件的孩子能学会弹钢琴,都是因为罗老师有巨大的爱心和耐心,是老师一步步鼓励出来的。让马晓秋感受更多不同的是来自老师的尊重。


“她称呼我们宝妈,最初这让我们浑身不自在,多年来在其他培训机构早就习惯了遭遇白眼,这种被尊重令我们感觉意外和惊讶。”马晓秋说,后来慢慢习惯了这种被尊重的温暖。


孩子们没见过海 我想让他们听到海的声音

胡家堡村小学,位于重庆市彭水县胡家堡村,海拔1000米。从彭水县城过来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进山步行还需要1个小时。一路上山崖陡峭,最凶险处坡度落差近40度。还有一条通往学校5公里的黄土路,一年四季积水,泥泞不堪。


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学校目前有学前班、二年班和四年班总共3个班,两位老师守护着42名学生。夏昌权就是其中的一名老师。从回到大山后,他与这条黄土路相伴,至今已21年。


在夏昌权眼里,学校就是他的家,除了日常教学,学校的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每学期学生课本、作业本到了中心校,如何运输上山就成了大问题。因此学校路险,没有司机愿意上来,村小老师只好自己挑。


每次开学了,在这条崎岖的山间小道上,大家就能看见夏昌权老师挑着重担的身影。肩上重重的担子有节奏的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脚下,泥泞的道路很是打滑。夏昌权走得十分小心,他不怕摔跤,而是怕弄脏了学生的书本。


后来,他赊账买了一个摩托车。从此,“摩的教师”成为他的称号。一大早,夏昌权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会他又驮着课本回来了,一会又见他送孩子们上学。而自营养午餐开始实行,他更忙了。“每逢集市,早上5点我起床,去11公里外的镇上采集米、油、肉、蔬菜,基本都是百余斤。”夏昌权笑着说,“所以我不仅是搬运工,还是采购员。”


但是,这些仅仅只是他在学校事务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在四处漏风的土坯房校舍中,他还得拿着教鞭,在磨损严重的黑板上教孩子们读书。


“我想孩子们能在真正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这是夏昌权的梦想,也是村小所有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和恩师张宗茂一次一次地去村委会,县里面、市里面反映情况。每次出去,夏昌权会自备一双鞋子。到了目的地后,他换下满是黄泥的鞋,穿上干净的鞋再进屋。虽然领导告诉过他:“夏昌权,来我们这你不用换鞋。”但是每一次,他都要换。大山的村小教师,用这样不弄脏地板的一个小小细节,向人们证明了他的高洁。


“我的梦想是,所有孩子们都走出大山。孩子们没有见过海,我想让他们听听海的声音。”夏昌权望着远处的峰峦叠嶂,憧憬地说道。


临退休村小教师坚守“一个学生的学校”:没人接就继续教

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太公山的山腰之上,有一所叫太公村小的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和一个三年级学生。为了让这个学生接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从老师到学校,各种爱的力量在这里汇集。


这个三年级学生叫谭陆森,9岁。这位老师叫令狐克洪,今年9月就60岁了,已连续从教41年,该退休了。上学期,太公村小还有谭陆森和另一个学生。这学期,另一个学生也去山下读书了。


上课的时候令狐老师对这唯一的学生格外关心。谭陆森做错一道题,令狐克洪躬身课桌边,耐心解讲。通常第三节课下课休息时间,令狐克洪便到厨房洗菜,用电饭煲煮饭。第4节课一结束,他又小跑到厨房,锅碗瓢盆声不时响起,椿芽炒蛋、青椒肉片等四菜一汤很快上桌。吃饭时,他把第一夹菜给了谭陆森。饭后,令狐克洪不回寝室睡午觉,而是陪谭陆森在操场上打乒乓球。一学期以来,他每周一至周五在村小授课,课余还要义务照顾谭陆森的午饭等琐事。下午放学后,约10分钟的车程就能回到家,他却毅然选择周末才回家。更难得的是,他对此没抱怨一句。


太公村小属于赶水镇街上的綦江区民族小学的一个教学点。分管教学工作的小学副书记王芳说,“本学期,校方在谭陆森报到当天,就把太公村小如何运行提上议事日程,最终确定每周三由音、体、美三科老师到村小授课,语、数等其他课程由令狐克洪一肩挑。在太公村小,谭陆森是最后一个学生。他一天不愿下山,村小的教育资源就一天不断。”


女孩先天残疾无法行走 12名乡村教师风雨无阻上门送课

2014年8月31日,开学前夕,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双源完小校长蒋有兵正在学校里忙着核对学生名册,原本嘈杂的办公室突然安静下来,他诧异地抬起头,看见一位老人先后背着一个小女孩和一个中年妇女走进来,往椅子上一放,汪凌莹一家三口,就这么狼狈地“站”在了蒋有兵面前。汪凌莹牵住蒋有兵的衣角,一双湿漉漉的大眼睛看向他:“校长,求求你让我来读书吧,不读书我和爸妈都没有饭吃。”


明知道很困难,蒋有兵还是开口说:“那就来试一试。”然而汪凌莹只上了一天学,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办法继续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读书,蒋有兵决定:“她既然来上过一天课,就是我的学生。不能让她失学!”他对小凌莹的父母表态说:“我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去你们家给孩子上课!”


令人惊喜的是,在他提出免费送教上门的建议后,这所农村小学仅有的12名在编老师,全部举手表决同意。2014年9月,就在汪凌莹“退学”一个星期后,这支由12名教师组成的送教队正式出发了:每周一次上门教学,每次上课2个半小时以上。两年半来,风雨无阻。


今年2月12日是开学第一堂课,是由王彩君老师上的,小莹住的地方不通公交车,每次送教,老师们都是走路或骑车。


61岁的王解放,是送教队伍里年纪最大的老师。第一次去汪凌莹家见到的场景,让他鼻子发酸,在他进门的那一刻,全家都朝着他看,满含期盼。“我也有两个女儿,我知道在他们心里,老师就是全部的希望。”


如今,汪凌莹已经学会了100多个字,会写自己和父母的名字,100以内的加减法也算得很顺溜。除了坚持不懈的送课上门,老师们也在根据小凌莹的学习进度和身体状况,设计和调整职业规划,在老师们的努力下,这个残疾女孩未来定能真正“站”起来。 

身为教师,平凡却仍可以诠释伟大

教师这个职业,曾获得过两个举世闻名的赞扬:一个是前苏联老一辈革命家加里宁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另一个是列宁说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虽然有很多老师看来,或许自己并不能“担此重任”。“其实老师也是很平凡的人,所以每每听到别人这样的称赞,总觉得自己担负不起。”“我觉得自己的人格可没有那么伟大,因为自己太了解自己了,我身上的缺点也还挺多的。”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谁在我们学生成绩下滑时急得直上火?是谁在下班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是谁在学生父母松懈对孩子的管教时一遍一遍地与家长沟通?是谁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背过身去偷偷抹眼泪?

 

这个时候,或许您不觉得,但在我们学生眼里,此刻,您就是那个“伟大的灵魂工程师。”

 

或许,有些时候我们会在教师节、在日记里偷偷告诉您我们的感激;但更多的时候,碍于小小的自尊,我们都把这份感动默默放在心里,等待我们长大、足够成熟,才能将它挂在嘴边,说出多年前对您的那份感动。

 

所以,老师,终其一生您可能认为自己是在和书本知识、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伍。这没错,在我们的眼中、心里,您也是平凡的,您没有企业家的富有;您没有大小领导的威风。但您有的那一抹书香气、您为我们而产生那一丝愁容、您在我们步入社会之前教会我们的知识,哪怕是强行灌输给我们的,却都为我们打磨了生命的底色,这,才是镌刻在我们生命之初的东西!

 

老师,您是平凡的;

但很可能,您的伟大您不自知!

 


 

实习编辑 | 郭可畅

责任编辑 | 赵天骄

参考 | 中青在线《扬州大学一班级16人考取研究生,成绩公布当日辅导老师去世》

辽沈晚报《沈阳一老师免费教40个自闭症孩子学钢琴,有人已达八级水平》

重庆晚报《重庆临退休村小教师坚守“一个学生的学校”:没人接就继续教》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