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
“
请问是
xx
公司的李总吗?我们是做
App
和微信小程序外包的,请问您有需要吗?
”
我回复:
“
好巧啊,我们也是做这个的,请问你们有需要吗?
”
对方沉默一下,然后挂断。
习惯了
“
银行贷款有需要吗
”
和
“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
,如今连微信小程序外包企业都开始动用电话营销了。作为创业者,我真是哭笑不得。
微信小程序上线短短一年有余,产品的整体水平之粗糙,堪比当年的手机建站风潮。如果抛去那些有碍观瞻的视觉部分,看进当下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也许会有
“
风来了
”
的感慨?很遗憾,根据最近的观察,风暂时还没吹到我们这些中小开发者头上。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用户增长怎么做?》中,曾任职于摩拜的作者周喆吾提到,“在将近半年时间里,腾讯告诉我们,小程序上所有流量超过
50%
来自摩拜。”
微信扫摩拜单车二维码,以及从微信“钱包”中选择摩拜,会直接拉起摩拜的小程序。考虑到周早已从摩拜离职,以及小程序上线仅有一年,我们不妨认为这个情况发生在去年。根据易观数据,
2017
年
7
月份摩拜单车日活跃用户量为
855
万。换言之,彼时微信小程序的整体日活不到
2000
万,其中超过一半的流量来自于腾讯系的摩拜。
而在半年后的
2018
年初,以“跳一跳”为代表的游戏类小程序又取代了因季节原因陷入低潮的摩拜。微信小程序统计平台阿拉丁提供的数据表明,游戏是目前微信小程序上最受欢迎的品类。自然,这里又是腾讯的天下,在阿拉丁小程序指数前十名中,包括四个腾讯自研的游戏,以及腾讯系的拼多多。
无论是摩拜还是游戏小程序,微信都提供了固定入口。不难发现,在目前的情况下,小程序的红利,多半还是被腾讯自家产品斩获。严重的头部效应,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期内,还看不到改善的可能。
而当用户打开微信中的
“
附近的小程序
”
,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小程序,你就明白现在大家对引流的渴求到了怎样的程度,以至于线下大大小小的企业都纷纷上马自己的小程序,并根据企业或门店的位置绑定。
当然,如果你点进这些名称极其杀马特的小程序,粗糙的界面、诡异的配色,令人毫不怀疑他们都是出自那些电话营销的外包公司之手。
在流量运营这方面,微信提供的
“
附近的小程序
”
、小程序与公众号的打通、支持内嵌网页等等举措,目前效果仍不明朗。但是,这其中最通俗的场景,即基于小程序解决方案搭建网店来卖货,或者叫做小程序电商,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假冒伪劣商品的横行。
小程序迅速普及,使得许多传统的微商、小企业,得以快速搭建网店,并运作社交流量来卖货。虽然不能认为微商和小企业全都是制假售假的,但是在微信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上,一方面监管措施缺位,另一方面,微信充分渗透几乎全部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这种情况下,指望逐利的商人有操守有良心,恐怕是很难的。
更何况,大多数微商和小企业,如果卖正规产品,由于其销量有限,难以在上游环节拿到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产品,这就更加促使他们滑向了各种质量可疑的产品,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扩大利润。
微信加小程序,如果再加上基于社交网络中对人性弱点的利用,会将电商的体验推向另一个极端。而事实上,小程序也确实催肥了拼多多这种令人无语的平台。
所谓社交电商,多是利用用户贪小便宜的心理,以拼团为名,通过社交网络大肆兜售各种质量可疑的产品。实际上,拼多多这类
“
消费降级
”
的电商,受益于微信小程序对于社交流量传播过程的体验提升,却大大降低了劣质产品冲击市场的难度。当然,求仁得仁,也算成全了一批抱有
“
白来的敌敌畏都是酸甜的
”
购物心理的用户。
实际上,类似拼多多这样的爆款产品,在微信上倒是也难以大规模出现。因为,非嫡系的产品,在爆发前期就被封禁掉了。接受腾讯的投资,以及搞定与微信事业部或者腾讯高层的关系,是在微信平台上横行无忌的前提。当然了,
“
诱导分享
”
的大帽子,往往伴着一面
“
保护用户体验
”
的旗帜。只是,规则的适用方面,弹性空间仍然很大。于是,内外有别的背景之下,结果就是头部效应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