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定了!1月7日,开始报名 ·  3 天前  
幸福东台  ·  跨年夜,荣某、吴某被依法拘留!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的年轻人有没有被“丧文化”腐蚀?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22 19:19

正文


这些茶你喝过吗?

“碌碌无为红茶”

“浪费生命绿茶”

“混吃等死奶绿”

“买不起房玛奇朵”

……

这是网红店“丧茶”的菜单。丧茶这样介绍自己:“一家哭着做茶的丧茶店,干了这杯小确丧。”


北京丧文化之丧茶饮品。(来源:中新网)


在这里,茶并不是主角,而“丧”的概念被无限放大。“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店主项焕钟表示,进店的顾客关注的是文案营造出来的场景。主要围绕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遇到的问题。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丧茶”却出奇的受欢迎。


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丧”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生活的一大主流。

“丧文化”成了一种流行的文化


什么是“丧文化”?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丧(sàng)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大概在几年前,日本动漫《丧女》的播出在中国带起了一股“丧”风。《丧女》把日常中最尴尬凄惨的部分直接放大到人们眼前。看过这个动漫的人会觉得每一集都有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日本动漫《丧女》


生活中的“丧文化”


要说“丧文化”的爆红,2016年一张来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葛优瘫”走红网络。以此图为基础,衍生出了大量表情包。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瘫图片上的文字,简单说,就是想要躺着瘫着,什么都不想干。“葛优躺”甚至还入选了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在表情包界,无论在做什么都是一副沮丧表情的悲伤蛙“佩佩”、什么也不想做的“懒蛋蛋”、无法翻身的“咸鱼”、“我可能遇到个假XX”等画风清奇的表情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斗图大战中。而这些表情无一不是通过这些幽默简单的形式传递一种自嘲


悲伤蛙“佩佩”

懒蛋蛋

咸鱼

欧美动画中也逐渐“流行”着“丧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丧动画就是《马男波杰克》和《鲍比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


《马男波杰克》

鲍比希尔


日本也许是比较能体现丧文化的民族,动漫、日剧中会出现各种废柴主角,有着他们推崇的人生观,反映年轻人“丧”的心态,颇受年轻人欢迎。


比如漫画《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女主角柴田美知子就是一个很丧,觉得自己很没用的“废柴”。这部漫画还被改编成真人版。


日剧《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截图


日剧《四重奏》中四个主角都有自己失败之处,全剧都弥漫着“丧”。


日剧《四重奏》截图


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从题目上看就有些“丧”。




年轻人为何喜欢“丧”?



心理咨询师李国翠发现,微信上90后年轻人的发言,呈现出了一种“生无可恋”的普遍状态。“他们有一份工作,但缺乏心理满足,最大的困扰是精神无力,特别懒散,但内心又隐隐觉得这样不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在行为上有积极不起来,于是在语言上充满自责。


自我代入感强,引共鸣


“丧文化”作为一种黑色幽默,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人们会慢慢发现,这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从而以此自嘲。加之网络传播的方便快速,使得“丧文化”迅速成为了社会的一种“人人使用”的大众文化。


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


如今,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年轻人面临了一些新问题,而这些问题让年轻人感到了自我的渺小、孤独与无力感。一旦处理不好,无处发泄,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甚至衍生为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压力的“反抗”


年轻人面对着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通过“丧文化”以自嘲的方式来释放这种压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对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进行一种特殊的“反抗”。


丧文化中的年轻人真的“丧”吗?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很“丧”,但丧文化流行是一回事,中国年轻人并没有被这种文化所侵蚀。


其实,中国青年对未来是乐观的。英国某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显示,2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里“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中国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网上的言谈并不能代表生活中的年轻人。很多人也许上一秒还发了一条“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的微博,下一秒依然为了梦想而拼搏;他们依然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人民网评论称,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极少数则选择了极端惨烈的方式终结“丧”的无限痛楚。


这其实也反映出,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在快速发展下出现的新问题所带给年轻人的压力和困顿



编辑:郭玮瑾、陈博颖(实习)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重庆时报网、豆瓣网、参考消息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