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尤其是眼下这个
极寒
的时节,便又是南方人(
供暖线以南
)一年一度的
哀嚎时刻
。这是
中文互联网舆论场中的永恒潮汐
,但只要南方一日不
供暖
,这股
怨念
就一日不会消失。
然而,被暖气宠溺着的北方人也许并不知道,南方人,绝非只是幽怨地窝在
冰冷的被子
里、靠粗口与意志力挨过
漫漫长夜
。事实上,他们无一不以
最大的自主性、穷尽各种手段
,让自己
暖和
起来。
南方省份的冬季音乐节现场。
图/视觉中国
南方人取暖
,取出了
睿智
,取出了
狡黠
;取出了
温情
,取出了
传承
;取出了
科技的进步
,取出了
人情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
热得猛烈、热得枯燥、热得千篇一律
的
暖气
,早已扼杀了北方人对
冬季生活
的想象力;而南方人,则在
内外兼修、轻巧灵活、各显神通
的
取暖方式
中,保存着
与冷空气斗智斗勇
的宝贵
哲学
。
甚至,考察一位南方人是否能够
游刃有余
地应付自己的生活,只消看他是否能
体面
地度过的
寒冬
,就足够了。
烤火一家人。
摄影/文林
当一个南方人试图让自己的
起居空
间
变得更加暖和,最重要的方式,无疑就是
烤火
了。
生炉烤火是南方人最简单有效的取暖方式
图/视觉中国
不同于北方乡村那种通常与建筑连通一体的
生火取暖系统
,南方人的
烤火设备
,一般是
独立存在
的,顶多在地上挖个坑作为
火塘
。以方便于在
炎夏难耐
之时,把它们
藏匿
起来,
眼不见心不烦
。
烤火设备大同小异,无非
火盆、火桶、火箱
一类,就是一个放置炭火的金属容器,外部包裹以形制各异的
木质
或
竹制
外壳。譬如火盆就是一个奔放朴素的盆状器皿,而
火桶
,则因为其巧妙的隔热设计,可以用来直接坐上去,而不用担心屁股被烤焦。
烤火神器,火桶。
图/创手艺
烤火的设备,亦
可大可小。
小的,如四川的
烘笼儿
(有些地方叫
火兜儿
),就是一个小小的竹篮子,提在手里四处走,甚至可以拿去
串门、逛街、上学
。大的,除了那种可以围坐一家人的特大火盆,最具特色的就是
炉桌
:由炉子上面延展出一圈或方或圆的平面,可直接用来做
吃饭的桌子
,上面
烤着橘子、红枣、红薯、瓜子,煮着茶
(湖北人会煮莲藕排骨汤),一家人围起来暖洋洋地坐着,漫漫寒夜也就没那么难熬了。
浙江金华,手提小暖炉的阿婆。
图/视觉中国
人类学家说,
火提供神奇的能量氛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
远古祖先
总是喜欢在
篝火旁
向后辈
传授知
识,而南方人,则也在这样围绕着火焰的漫长冬日里,享受到了
奇妙而融洽的居家氛围
。
除了
温暖
和
恰到好处的气氛
,火还能带来
独特的风味
。贵州、川渝人的腊肉,有时便是在
取暖的时候顺便熏
的。过年杀完猪,大家
围着火盆坐下来
,里面烤着
洋芋、红薯
,上面挂着
腊肉、香肠
。
一边取暖,一边熏腊肉
,火盆中的
热浪
和阵阵飘出的
食物香气
,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个阴霾天气中的
快乐下午
。
烧火熏腊肉。
摄影/文林
而如果说其他地方的
烧烤
纯粹是因为嘴馋,那么
云南人的烧烤
,则是
围炉取暖
时的
副产品
。尤其在
云南建水
一带,一家人闲来无事,火盆烧起来,铁网架上去,
烤豆腐、烤辣椒、烤番茄、烤洋芋、烤乳扇
……客人来了又走,炭火尽了又添,就这样
慢悠悠、暖洋洋
地
吃上一整天的烧烤
,早已变成了本地人别具一格的
生活方式
。
云南烤乳扇。
图/图虫·创意
而随着
电气化时代
的到来,以
小太阳
为首的电热器,譬如
暖风机、踢脚线取暖器、油汀、电火箱
……在市场上
纷至沓来。
一言以蔽之,在眼下,
只要电费足够硬气,南方人已经完全不用担心家里不够暖和
。
然而,对于那些足够
old schoo
l的
南方人
而言,
烤火时代的温馨与美好,仍然令他们难以忘怀
。所以,除了考虑制热效率,
是否延续了
火焰时代的习惯与传统
,也成了他们
采购取暖电器
时的重要
考量标准
。
南方的一座菜市场内,
商户用小太阳为蔬菜取暖,防止其冻伤。
图/视觉中国
譬如,
茶几
,绝对是北方人家居生活中的
大鸡肋
,尤其是下面的
隔层
,只用来藏着
陈年的旧物、过期零食与猫
。然而,
南方人冬季的茶几,却很可能暗藏着玄
机
。
取暖桌
,一种继承了火焰时代
炉桌
优良传统的南方取暖神器。看起来往往只是一张普通的桌子或茶几,实则在底部
暗藏着取暖装置
,用罩子一罩,
脚下暖烘烘的同时,从你呼吸道流入的,仍然是清冷湿润的空气
。考究的家庭,甚至会选购
可升降的取暖桌
,夫妻二人独处时,当成取暖茶几,坐着暖呼呼的看电视;朋友来了,一键升高,大家围着取暖桌
打麻将、涮火锅,
既有火炉的
温暖浪漫
,又有电器之
清洁安全
,堪称
品质南方冬季生活之首选
。
暖桌,北方人闻所未闻的取暖神器。
图/竹艺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火派
”,南方还自古流传着“
水派
”的取暖方式。除了最常见的热水袋,过去不少南方人,会留着输液时装盐水或葡萄糖的瓶子,睡前灌满热水
塞进被子
里,以应对“布衾多年冷似铁”的惨局。
而在自古富裕而考究的
姑苏地区
,这个装热水的器皿,则是一个十分精巧的工艺品:
汤婆婆。
苏州人把它做得精致,做得美观。以至于
女儿嫁人,都要送一个漂亮的汤婆子做嫁妆
。本属
无奈
的
取暖之物
,也被玩出了这样的情趣,正如宋人把用来烧的
煤炭
做成
精致的雕刻
,实属我们文化中
的富丽一隅
。
制作精美的汤婆婆。
摄影/小红薯nini1226
通过
饮食
与
穿衣
,尽可能
增加
与
保全
肉体散发出的
温度
,是每一位没有暖气的南方人的
冬季取
暖哲学。
一位
南方人
第一次去
东北朋友
家中做客,往往会对他们
豪放不羁
的居家着装,感到
惊奇
甚至
尴尬
。
北方的冬季,室外寒冷,室内温暖。
图/图虫·创意
要知道,以
家门
为分界,东北人的着装,有着严格的“
内外之别
”:
羽绒服只能用于室外
,在家中多穿一秒钟,都是对
“家”
这个特定空间的
不敬
。而
线儿衣线儿裤
(注意,东北人的线衣线裤指的是秋衣秋裤),才是家中的永恒战袍,甚至可以穿着它们
大方待客
。
在家穿得越随便、越单薄,便越能体现家中暖气的优越
。
然而,对于南方人、尤其是
长江流域各省
的朋友们而言,因为极度变态的
湿冷天气
,在冬季回家,往往意味着要换上一套
更厚
的衣服。甚至,直到上床睡觉,
妈妈会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塞进被子里和你一起睡
,这样才能保证它们在第二天起床时
不给你的体温拖后腿
。这便是
极端湿冷
中的
残酷穿衣物语
。
南方的冬季,湿冷弥漫室内室外。
图/视觉中国
诚然,
现代羽绒服
能够解决大部分的保暖问题,在如此严苛的穿衣需求下,其在
灵活性
与
耐久度
方面却不能尽如人意。而在常年的生活实践中,一类被称为“
省服
”的服装,逐渐在几个
饱受冬季湿冷困扰的省份
中
脱颖而出
。
省服
,最早是
湘江流域
年轻人对某种特定
棉睡衣
的亲切称呼。后来,这个概念逐渐扩大,开始泛指那些在
保暖方面一骑绝尘、在时尚方面独领一省风骚,既皮实又廉价,易于清洗更换
,销量惊人、但却常年沉沦在
二线电商平台
与
小商品批发市场
的冬季流行服饰。
省服永远脱离于主流的时尚叙事,
但永远不愁曝光度
省服睡衣,通常是
法兰绒
质地,塞满厚重棉花,装饰有
二十年前的卡通或花卉图案
,在版型上比较臃肿、
但却让人感到莫名踏实
,最关键的是,售价要在
一百元
左右甚至以下。既然叫
睡衣
,厂家设计它的本意,大概是用于贴身穿着。但在实践中,鉴于其出色的
保暖性
和全能的
适应性
,人们更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件
焊在身上的半永久外套
。
棉睡衣被称为
湖南省服
其实
并不准确
,因为在
湖南、湖北、安徽
乃至
重庆
,棉睡衣的出场率都非常的高。家庭之中自不必说,在
披着棉被的电动车
上,乃至
菜市场
、
电影院、咖啡馆、写字楼
,你都随时可以见到穿着
棉睡衣省服
、
从容自若
从事各种活动的男男女女。这些
平等出现在一切场景中
的棉睡衣,
完美消融了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隔阂
,让
温馨、随意、从容
的
居家氛围
,弥漫到了社会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湖南省服 vs 四川省服
图/网络
至于
川渝地区
的冬季省服
:
围裙、套袖、罩衣
,防寒保暖的功能倒在其次,其在
实用性
方面却发挥到了极致。川渝的省服有着一定的
着装门槛
,必须是
会做饭的高级男人
,才有资格在
油亮的黑色棉服
外面,套上围裙与套袖,方便灵活应变于
巴蜀冬季生活中各式复杂的场景
。无论是给家人切腊肉,烧火做饭,洗碗洗锅,还是参加坝坝宴帮忙……在乡村的劳动与社交生活中,
一件半旧、满是油污的可爱围裙,让一个川渝男人瞬间显得饱满而富有内涵
。
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随着江西的
蓝色忍者雨衣、
山东的
军大衣
陆续加入,省服阵营,正在变得越来越壮大……这些服装的共性,除了一样的
保暖、实惠
,更是在于,
一切时尚,都会在它们面前溃败得一塌糊涂
。
军大衣在北方冬季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摄影/邱会宁
一件合格的省服,不会屈从于任何主流的时尚要素
。更有趣的是,尽管它们的
图案各异
,却又在观感上有着某种
隐秘的统一性
。在寒冷的气候之下,身着省服的人类,卸下了所有
消费主义的虚伪
,回归于
对温暖、方便的朴素追求
。穹庐之下,人人
土得暖洋洋,土得心安理得
,这也许是“省服”在
御寒
之功能以外,给当代社会带来的
额外意义
。
中国人集体供暖的历史,其实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短。——要知道,
直到1980年 ,也只有10个北方城市,为市民提供了集中供热之服务
。
每每入冬,集中供热区的热力设备就马力全开。
图/图虫·创意
而长期以来、对于北方人、尤其是
广大的北方农民
而言,
每一个冬天都是一场残酷的硬仗
。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来取暖。毕竟,如果说南方人取暖主要还是为了
舒适和体面
,而北方人之取暖,则主要为了
不被冻死
。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小的时候,奶奶家专门有
煤棚子
,用来储存一冬天烧的煤。每到深秋,家人要花大概
一个星期的时间
,里里外外
封严窗缝
,给墙上
糊上报纸
,为大门罩上
大棉被
。每到冬天,奶奶一大早就要起床在雪中
劈绊子
(柴火)、
搓煤
,以维持这一天炉火的旺盛。现在想起来,那烧得热乎乎的
炕头
和
火墙
,其实凝结着奶奶无数的
艰辛
。
上世纪末,拉蜂窝煤的板车。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