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广场新开的个性照相馆
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留影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张一寸照,到结婚时的老式婚纱照,再到每年其乐融融的全家福,照相馆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照相馆也是以前人们需要“严肃对待”的场所——全家福、孩子周岁照、婚纱照,再到四世同堂的合照,不少人家中都珍藏着印有“人民“”红旗”小字的照片。那时,对大多数人而言,照相是奢侈的,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一家人走进照相馆去拍张全家福,单个拍照的很少。如今,人们随手就能拍照,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最早的照相馆,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7年,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到上海静安寺开了一家照相馆,取名中国照相馆,并于1939年推出明星照片配合电影宣传的业务,收到奇效,自此中国照相馆扬名上海滩;1956年,中国照相馆由上海进京,落户北京王府井大街;2002年中国照相馆第一家分店——交道口分店开业;2006年中国照相馆被商务部再次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从最早用蒙着黑布的老式相机和黑白胶片拍摄,到后来的单反相机配彩色胶卷,再到现在的数码拍摄冲印,不仅是摄影和冲印设备的快速更新,也是照相馆的照相师们职业转型、变化最大的时期。
风吹过照相馆的橱窗,拾起窗外溜走的时光,回到那某一年的某一天。
定格在胶片上的幸福
80后的小祝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小时候拍张照片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过年,爸妈才会带我去照相馆拍全家福。”小祝回忆。
小祝过去家在首南街道,童年时常光顾的照相馆在一栋居民楼里。“照相馆的墙面贴满了带框照片,有全家福,有个人写真,也有一些宣传照片。拍摄场地有一台相机,布景很简单,照相馆的老师傅会在他的额头画上一个红点,显得喜庆。”小祝回忆说。
后来小祝家搬到了中河街道,那时家里也买了照相机,全家人会在重要节日一起照相合影。照完的胶片,小祝会拿去照相馆冲洗,过三四天取回。“照相馆会把照片放在纸袋里,纸袋封面是客人的名字,看着老师傅在一排纸袋里找自己的名字时,很兴奋。”
幸福定格
参加工作后,小祝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单反相机,只要把储存卡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就能直接导出照片,想看的时候就能看,照片打印也越来越方便……渐渐地,就不再特意跑去照相馆了。小祝清楚地记得,上一次没有通过自己的设备拍摄和冲印照片,是三年前更换居民身份证时,在户籍部门的窗口办理的;至于照相馆,已经有七八年没有进去了。
说到老式照相馆,家住明楼街道朝晖社区的黄阿姨拿出了几十年前和老伴的结婚照。黄阿姨和老伴在1969年结婚,结婚前,特意去照相馆拍了结婚照。“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要去拍婚纱照,但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户外婚纱摄影,新人结婚就是去照相馆拍一张合照。”黄阿姨说,那时拍照时穿上一件新衣服就很不错了。
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婚嫁照片上还没有布景,一对新人端坐在镜头前,肩靠肩,露出幸福的笑容,就是这样的黑白照片。
在黄阿姨的相册里,还有一张她女儿的结婚照。她的女儿生于上世纪70年代,结婚照也是在照相馆里拍的。照片里的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戴着头纱、手捧塑料花,新郎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两人面带笑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照相馆的婚纱照比先前更精致,这个时候也出现了彩色婚纱照。新娘会化一些简单的妆容,照相馆也有几套礼服,供新人穿着拍照。“女儿在照相馆拍照那天,我也在。照相馆只有几套婚纱,塑料花上也沾着些灰尘,拍照还要排队。”
今年,黄阿姨计划和老伴重新去拍一套结婚照。“看见现在年轻人的婚纱照这么好看,我们也赶赶时髦,从没穿过婚纱,今年也去试试。”黄阿姨笑着说。
“只能不停地学习与进步”
“从拍照到冲印,仅需5分钟便可以拿到。”说话的人,是同时经营两家“柯达照相馆”的华声坚。
早在2000年,华声坚就踏入了影像行业。提起当初的决定,他回忆道,过去拍证件照,总是去一些老照相馆,久而久之,它们已寥寥无几。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对于影像服务还是有一定的需求量。
于是,华声坚在家乐福商场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柯达照相馆”。两年之后,又在鄞州万达开了自己的第二家店。单论冲印胶卷的成本,他就投入了38万元左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高端的配置。然而,随着数码时代来临,不得不更新设备,花20万元装上数码片夹,购入价格高达70万元的数码冲印机。
大合影
“作为这个行业的新锐,刚开始是比较难的。”华声坚说。当时,恰逢影像服务行业整体开始走下坡路,高额的投入,不断上涨的成本,一成不变的定价,让很多店家开始节约成本,打起了价格战。但华声坚却始终坚持服务的核心是品质。
“我们店的服务必须保证最后一位客户微笑着离开。”华声坚介绍,有时候可能要陪顾客到凌晨,没有准时下班这一说法;冲印设备也容易出故障,经常一盯就是四五个小时。
生意好的时候,小小的门店被人挤满,每天发不完的快递。华声坚自豪地说:“不少人还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就是奔着我们的店来的。”不单单是路过的顾客和周边的居民,其实真正支撑这家店活下去的是单位群体。“从口碑做起,从来不会在设备、耗材上偷工减料。久而久之,更多的人们会选择我们的服务。”
随着影像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学习photoshop、ID等软件,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探讨摄影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店生存到今天的秘诀。”华声坚表示,如果还想着用过去的模式去经营,老客户会离你远去,新客户也不会找上你。
如今,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发展,拍照这件事变得更加个人化。华声坚也开始将店里的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当初简单的证件照被细化为多种用途,比如各国签证、各类资料;帮助顾客设计精致的相册、挂历;提供外出合影的拍摄,让顾客能享受到更丰富和更专业的影像服务。
从私人定制到一对一服务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一位少女拿着一本书低头阅读着,偶尔用指尖撩起散落的发丝……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在现今的“照相馆”内:舒适的环境、精美的装修、漂亮的场景布置,让顾客在拍照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在和满足。
区别于过去老式照相馆简单的“坐好拍照”,在如今的影楼、摄影工作室等地,摄影一般都需要预约。除了拍照,还有选服装、化妆、选片、修图等多个流程。
柯达胶卷:记录了一代人的幸福瞬间
确实,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好品牌+高品质+私人定制”不断成为现今摄影馆的基本口号。个性写真、婚照定制、儿童摄影……各式各样的新式照相馆根据顾客群不断细化,通过更专业的技术提供最好的服务。根据顾客的外貌和形象设计出精美的造型,选择合适的外景进行拍摄,最后通过专业的后期处理制作,一组定制摄影照片就出现在了顾客面前。更有甚者,一些成熟的品牌连锁店,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提供全程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
在宁波城区,诸如此类的新型定制摄影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传统意义上集证件快照、写真、婚纱照为一体的照相馆则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