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少加
公众号:少加点班
知乎:李少加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原文标题:别吵,受限制其实好处多多 | 顿悟
我用的是16G的手机,没用多久就「受限」于空间太小,很快开启“节约用bit状态”,高频率清理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删除各种多余视频、照片、鸡肋APP等等……
但是,再坚持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却渐渐地从「空间受限」的囧境中领悟到了各种好处:
比如,谨慎摄像,照片里保留尽是精华;搜索记录更省时省事省电;APP万里挑一,尤其是治好了我的大型游戏控……
总结一句话:无形中促使我优化了手机空间的管理,节省了海量时间。
相比之下,128G看似「不受限制」的大空间反倒是个鸡肋。
这事儿有点意思。
以往我们都会认为,那些拥有更高的学历、名牌大学、名企背景、稳定高收入的工作、更高的颜值、家庭财富、人脉背景等等一系列优势条件的人,必然远胜于各方面平凡无奇的人。
按照通常逻辑,后者与前者竞争时,就好比在「受限制」的条件下与之比赛,那必然是凶多吉少啊。
但真实中是这样么?
就好比我16G的手机比起128G的手机对于机主,其「最终效用」就一定更差么?
下面,我们一起探秘一下:所谓「受限制」,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又必然会产生哪些结果,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
我们先从企业战略竞争的角度观察下:
有A、B两家公司,前者是上市公司、资金雄厚、人才济济,后者是创业公司,缺钱缺人缺资源。
A、B是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尽管前者一个巴掌就可以把后者打倒)。
现在该行业有两块市场,一块是主流客户市场,利润高,技术门槛高;另一块是边缘市场,利润低,技术门槛低。
不用猜,A公司必然会进军主流市场,而B公司毫无选择,只能苟延残喘的啃着边缘市场。
紧接着故事会怎样呢?
看过《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读者就知道,随着A公司的科研持续投入,主流市场必然会出现“技术过度满足”的现象,利润下滑;
而边缘市场的B公司,为了满足战略扩张,必然会出现“破坏性技术创新”,将边缘市场转化为主流市场,并最终取代A公司的地位。
是否觉得不太可能?
上述情况就反反复复发生在包括IT产业、通讯产业、数码制造业、工程建筑、生化医疗等诸多行业当中。
朋友们可能会问:A公司为何不在嗅到市场变味的时候就赶紧利用资源优势杀回新兴市场呢?
实际上A公司哪怕意识到了,想要采取这样的战略内部阻力也会非常大(通常是不可能),毕竟A公司需要养活众多员工、回报股东,客观上不可能选择一个尚未成长(哪怕前景好)的市场。
等到市场风云突变时,A公司的资源运作方式、组织结构、产品能力、新兴市场运作经验都已经完全跟不上B公司了。
这是发生在企业级竞争的情况。
「受限制」的劣势公司会更有机会形成创造机能从而扭转局势。
我们再看看对于个人,情况又会如何。
有A,B两个高中同学,A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在BAT,工作稳定收入高。
B只考了个普通二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小企业做,工作差,也不稳定,B也曾经试图应聘BAT等品牌企业,但皆因没有名校、名企背景简历关都不过(受限制)。
那么,B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方可赶上同学A?
他后续很可能会采取的合理策略有:
看准某前沿行业,利用业余时间抢先一步投入学习实践(缺乏学历但不代表缺学习能力),等到前沿行业发展起来之后以其专家优势一举翻身;
又或者锻炼某一专项技能,通过创造脍炙人口的作品、专利从而逆袭;
又或者从小生意做起,并体悟到以“金钱购买他人时间盈利”远胜于“兜售自己时间”的创业真谛,慢慢白手起家……
对于这些极大可能发财致富的策略,难道名牌高校、名企背景的A的没有想到么?
当然不是。
但对于拥有众人艳羡高收入工作的A(此外还背着重重的房贷车贷),是很难舍弃这些并进行冒险的。
看到这里,基本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了:
从内在逻辑来看,「受限制」这个看似不利的条件,其实却能给个体施加必要的外部压力,进而导致内在的无序、不稳定,而这一切,恰好是产生绝佳「创造力」、「专注力」的基础。
外在逻辑也很简单,「受限制」的一方在采用常规策略必输的博弈下,就唯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了。
用兵家的话来说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现实社会中远不至于动不动就“生啊、死啊”之类那么残酷就是了。
顶多也就是:过程很苦逼,结果很辉煌。
最有趣的是在艺术创作领域,乍一看好像大多艺术家们都飞扬跋扈、行事随性而起,但在艺术创造时却正好相反,他们比我们所有人都更明白「受限制」的好处:
比如诗歌的押韵,其实就是一种限制。
我们熟悉的“五言律诗、七言绝句”看似受到了字数、韵律的「严格限制」,但反而得益于这种限制,诗人们开创了独特的留白及想象的艺术之美;
又比如我们东方的水墨画、西方的印象派(粗犷、疾风画笔)、野兽派(鲜明对比、平面化构图)画作,他们都有严格的「受限条件」,进而为艺术史持续留下不朽神作。
此外,因「受限制」而「被迫产生的专注力」也是我们做成某事不可或缺的。
这一点,只要去过图书馆自习的同学就会深有体会:平时在宿舍、家里没心思学习,一旦到了图书馆,由于必须保持安静、除了书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外部诱惑(比如舒服的沙发、电影、娱乐节目)、公众约束力(大家都在学习,自己要不学习会感觉很异类)。
故而,在图书馆泡上两小时,通常效率会高于在宿舍一天。
图书馆这类场所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受限制」。
最后我们谈论一个实用的话题,「受限制」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能否应用于实际中?
在李少加看来,至少有四点启示:
一、少点牢骚,多点思考
前面已经诸多论述了,「受限制」并非不利条件,恰恰是锻炼你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故我们本就应该换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一直以来「认为的不公平、不平等」(你认为处于优势的人同样可以吐槽他们没有“选择”呢),比如外貌不出众、没有好学历、口才不佳、家庭背景差……等等。
换个角度,这些「受限条件」恰恰是公正世界给你安排的「加速成长的训练器」,前提是你得认知到它的价值所在。
这种优势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拥有24小时私人图书馆,而那些出身好的孩纸们却得在充满游戏机、美食美女的房间里学习,你说参加高考时谁胜出的概率大?
二、通过「自我限制」优化创意
前面论述了,「受限制」能够使个体更容易催生出「创造张力」,故而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利用这个张力啊:
比如,写份产品方案PPT只能限制在10页,最终的成果可能会更突出重点,言简意赅;
甚至尝试0预算做推广、不超出500字做读书笔记、只用铅笔手绘产品原型、只用花瓣拼凑绘画等等……
大可天马行空尝试各种新鲜的「自我限制」,往往能产生让你惊喜的结果。
三、通过「自我限制」提升专注力、加速成长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遇到「成长瓶颈」或者安于现状时(这在现代社会中可不是件好事),大可主动利用「自我限制」提升专注力、加速成长。
比如,想提高英语能力,大可限制自己每天晚上只能用英语跟人沟通或写作,看美剧不显示字幕等等;
又比如,看书时注意力涣散,可以给自己定个限制目标,一小时内看完某章节,在这种外在时间压力下能让自己更为专注;
又或者,限制自己沉溺于毫无意义的娱乐的时间,只有当完成一些有成长价值的事情(看一本书,学到新的技能)时再允许自己娱乐等等……
四、通过「自我限制」降低幸福的阈值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对物质刺激的产生的愉悦感效用会随着时间流逝迅速趋于平稳。
换句话说,你买套200㎡的房子比起100㎡的房子(够用)会让你high上几天,但没过多久,也就那样了。
同理,那些品牌服饰、高端餐饮也有类似的效果。
不幸的是,这些“高级消费”还会让你的幸福阈值急剧上升(意即未来需要更多的物质投入才能获得同等的幸福感)。
如果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富翁,那么,对物质消费「自我限制」、合理消费可能是保持长久幸福的诀窍。
不然可能就得更努力工作、加班赚钱(降低生活质量)来为自己的冲动买单了。
当然,最后一点跟创意、创造力、专注倒是无多大关系了。
推荐阅读:
超实用干货:别再用百度找资料了!高薪人士都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