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了不起的文学作品之一,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更是吸引了很多的学者,最终形成了一门学问,就叫“红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在解读《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美食家
在《红楼梦》里找到了很多养生又美味的食品,诗人在《红楼梦》中寻味着各种诗词歌赋……
每个人都从各自的角度解读着《红楼梦》,今天我们就从
气象的角度
去看一看《红楼梦》的四季交替、桃红柳绿、阴晴冷暖,并通过这个角度去理解人物的命运,看人生沉浮。
有学者对《红楼梦》研究发现,自贾宝玉降生到贾宝玉出家,一共19年的时间,在这19年的时间里,
基本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
季节的变化,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气温、日照、湿度、降水、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同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发生变化,因而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色。而人也因为气象要素和景色的变化,在情绪、行动、语言等方面发生很多改变。我们从气象的角度去看《红楼梦》中的四季交替,能够看到什么呢?
统计结果显示:秋季出现的频率最高,约有44回文字是以秋为时间背景的,占比36.7%;其次是春季,约有35回文字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季节,占比29.2%;再次是冬季;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夏季。
这样的结果,与整部小说的内容是相匹配的。
首先一点,秋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字就是
“悲”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呢?古代人总是把秋和“悲”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的氛围,很多带着悲戚、悲凉、悲惨的故事就都可以安排在这个季节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气氛非常浓厚,因此,秋天出现的频率就非常高。
第45回,秋风刮来,秋雨落下,“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受到这样景象的感染,写下了一首非常凄美的诗《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样的一首诗,在萧瑟的秋天,出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把秋风秋雨、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泪秋情抒发得婉转百回,跌宕起伏。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催生了这样的诗句。
其次是春天。大家先想到的是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光明媚,这没有错。有了花,有了草,才有诗词啊!这确实成就了一种很大的需求——搞个诗会什么的,总得有个由头,那就等到花开的时候,是再恰当不过了。当然,春天提供给小说的不光是阳光的一面,花也会落啊,落花会让林黛玉伤心,于是把这些花瓣捡起来,埋葬掉,然后再赋诗一首《葬花吟》,把本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弄得悲悲切切的,这也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葬花吟》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做赘述。
在第58回,我们跟着宝玉去看一看春的气息。吃完饭,挨打后初愈的宝玉感觉有点疲倦,想睡一会儿。袭人说,春天的天气这么好,你出去转一转,对康复有好处,于是宝玉就出门了。宝玉发现春天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大家都在干什么呢?修剪竹子和树枝,栽花种豆,还有人在池塘里种藕呢。这确实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我们一般会说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一个耕种的季节。
宝玉继续往前走,“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春天的景色也是很美的,柳树发出的新芽是翠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娇嫩和蓬勃,桃花则像霞光一样红彤彤一片。一般的规律是杏花先开,再开桃花,桃花开得正艳的时候,杏树上已经有了小小的果子。
按道理,在这样的季节,面对这样的景色,宝玉应该高兴才对的,应该心情舒畅才对啊。但是宝玉看着已经结了小杏子的杏树,却生出了另外的一番心境来:“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就在这个时候,“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鸟儿在这个时候鸣叫也会让人心境美好,但宝玉“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歌声般动听的鸟鸣因为宝玉的心情,竟然被他听出了悲声。
由此,我们能够深刻地感觉到,即便是在春天这景色美好、欣欣向荣的季节里,也会生出惆怅和悲伤来。
夏和冬,一热一冷,最是不宜动,也不好表现的季节,但依然需要有,否则,最后一回贾宝玉出家,“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氛围就出不来。
我们换一个更长的维度来对《红楼梦》进行考量,主人公贾宝玉只有19年尘世的生活,这19年时间,也就是《红楼梦》主要描述的一个时间段。那么,作者重点写的是他多少岁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