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法律评论
一个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法律专业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昨天  
Kevin在纽约  ·  「关税战 美国邮局官宣-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法律评论

中法评十周岁,编辑作者齐聚会!|《中国法律评论》创刊10周年作者交流会

中国法律评论  · 公众号  · 法律  · 2024-12-28 00:37

正文


2024年是法律出版社成立70周年。70年来,法律出版人牢记“为人民传播法律”宗旨,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法律出版社进入中国专业出版社强社名社之列。

2024年也是《中国法律评论》创刊10周年。中法评始终秉持“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的办刊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刊理念和风格,已成长为具有较强学术引领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的知名学术平台。



12月24日下午, “法律出版社成立70周年暨《中国法律评论》创刊10周年作者交流会” 在法律出版社屋顶花园召开。来自期刊界、学术界、实务界和媒体界的近百位作者,共聚一堂,回首往昔,展望未来,共话法治,共议中国自主法学体系构建新篇章。



作者交流会由 《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袁方 主持,她强调了作者是出版社和中法评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在作者们辛勤付出和倾情支持之下,才有中法评今天的学术引领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致辞环节, 法律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中国法律评论》主编张雪纯同志 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首先,张雪纯与大家分享了中法评的办刊经验:第一,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自觉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法学理论研究工作,坚定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把法学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力量。第三,始终注重期刊品牌建设和影响力提升。第四,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编辑队伍。同时,张雪纯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法律评论》发展的司法部领导、社领导,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及强有力的作者团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文显教授 在致辞中,用“四个同行”高度概括了《中国法律评论》成长壮大、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第一,与中国法治同行。《中国法律评论》所取得的成就与全面依法治国这个时代分不开。第二,与法治思想同行。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滋养下,在研究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中,《中国法律评论》提高了自己的品质,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发挥了引领理论创新的作用。第三,与中国法学同行。这十年来,中国法学界始终在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学理支撑,始终在用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来引领中国法学的发展,而《中国法律评论》深度地融入到了这一体系建构中。第四,与中国法学共同体同行。《中国法律评论》自创刊以来,正是借助于青年学者来组稿发文,这一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极大地扩大了中法评的影响。


主题发言环节,与会嘉宾对《中国法律评论》1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文艺教授 认为,在法学期刊界非常“内卷”的当下,中法评不仅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学术地位,而且办出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主要基于以下四个“不同凡响”:第一,发展的速度不同凡响。第二,组稿、约稿方式的不同凡响。第三,装帧设计的不同凡响。第四,专业精神的不同凡响。黄文艺认为,新时代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和国际化,在这四个方面,中法评都贡献了许多宝贵经验。



《法学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甦教授 对《中国法律评论》选题的新锐、组稿的机制、编排的技术、推广的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陈甦看来,《中国法律评论》新锐而不傲慢、沉稳而不保守、对作者一体尊重、对读者普遍友好,特别值得友刊同行学习。同时,陈甦指出,在当今时代的时空节点上,为法律传播和学术表达提供载体与路径而承担职责使命的单位或个人,也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如何将学术评价与出版效益相平衡的挑战;二是既要适应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出版趋势,也要坚守纸质书的文化信念;三是既要适应表达方式的时代变迁与传播效益,也要坚持出版传播信息的学术内核。



《现代法学》主编、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教授 与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中法评。在林维校长看来,中法评是一份作者友好型、青年友好型、问题友好型、实践友好型杂志。中法评的编辑团队和作者们建立了一种特别良好的、亲密无间的互动关系,正是这种双向奔赴,共同成就了对方。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王健教授 表示:中法评之所以在短短十年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刊成就,关键在于:其一,主办单位法律出版社作为非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独立性,使其更容易做到学术公平、学术公正;其二,出版社办期刊,出书与办刊,在组稿、编辑校对等方面能够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其三,编辑团队敬业精神和积极投入,营造了极为活跃的学术氛围,造就了刊物较高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最后,他对法律社过去作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并祝愿在新时代出版更多好书不可限量,未来事业发展前途无量!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 作为实务界代表发言。喻海松认为,中法评十年发展取得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点:一是编辑团队积极亲和;二是文稿形式灵活多样;三是办刊效果双赢多赢。应然层面而言,理论与实务当然要紧密结合,但是二者之间的分野也是客观的,特别是关注群体之间就有很大差异。把理论与实务结合,使得期刊的论文既能为实务人士所喜爱,“捧在手边”,又能为理论工作者所青睐,“引在文中”,实属不易。中法评在二者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究其原因,就在于问题意识,中法评既关注理论争点,又聚焦实务难点,抓住了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实现了双赢共赢。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戈教授 以1945年7月4日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谈及中法评的“如初”与“常新”。无论是作为“双非”刊物,还是作为如今的法C,中法评对待作者、对待读者的态度都未曾改变,认真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界面”,一方面着力发掘和培育新作者,维系与老作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参与学术共同体的营造;另一方面通过公号、短视频、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方式让作者的作品能够为更多读者所知,打破不少学术论文除了编辑、审稿人和自己外无人阅读的学术界独有怪象。郑戈表示,十年如初,愿《中法评》再过十年仍然不忘初心,只是站在更高处。




自由交流环节,中法评的作者及朋友们围绕 “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法学研究的新力量” 这一主题,展开了温暖而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易明群,《中国法律评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齐梓伊 担任本环节主持人。



交流会最后,《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袁方总结说:十年前,《中国法律评论》如同一颗小种子,在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的沃土里种下了对中国法治未来的希望。通过十年的辛勤耕耘,我们收获累累硕果。



此次作者交流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是对《中国法律评论》10年历程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一次有力展望。未来,《中国法律评论》将从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和祝福中汲取前进的精神与力量,继续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引领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者,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推动者,中国法学思想和法治理论的传播者和中国青年法学研究人才的发掘者。


会议掠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