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4人在中国科协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中,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比去年多了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11月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也是该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为什么科普在最近被“追着给名分”?
科技有门槛,科普就是为了去掉门槛,让受众一抬脚就能迈过去。既要为孩子们种下梦想,又要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还要能让农民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吃上饭,吃饱饭。专职科普人员不可或缺。实现创新发展要靠“两翼齐飞”,为科普工作者评职称,恰恰说明科普的重要性。
科普到位,才能不给伪科学留下“生态位”。“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更安全”“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当真理还在穿鞋,谎言已走遍半个世界。在以流量论英雄的时代,部分缺乏科学素养的up主打着科普的旗号收割流量,传播虚假知识。只有让科普人自己占领舆论场,才能让伪科学无所遁形。四川科技馆里的小朋友们 图据四川科技馆公众号科普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已颇具规模。据统计,2023年我国科普产业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出现了一批专职的科普事业工作者,将其纳入职称管理,符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的职称改革方向。
“自豪感”和“有搞头”,两者并不冲突。科普人员“为爱发电”,面临着职称晋升难、职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评职称,也可被视为一种托底。
让青年科研者“有奔头”,与其绞尽脑汁找“歪刊物”发论文,不如踏踏实实做一篇叫好又叫座的科普文章。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标准明确“网络阅读量‘10万+’的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唯论文论”可以休矣。用专业说话,用成绩说话,用“10万+”说话。专业的人参评本专业职称,不让实干者吃亏。过去,科普人员职称评审缺乏专门的通道,往往是挂靠于其他领域,在竞争中“吃亏”。纳入职称管理,可以让他们更专注自己的专业,完成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四川在新设职称上一直很拼,2021年8月,省委网信办举行首次网络信息安全专业职称申报评审。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在2023年就已明确提出,实施科普人才“成长激励”行动,将科普贡献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而在此之前,2022年四川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就要求申报人每年都需要发表一篇科普作品。
科普工作迎来了高光时刻,但需避开几个雷区:
不能让有心之人“钻空子”“打擦边球”,创新不能牺牲公平。科普职业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职业,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万金油”“水货”,谨防有人为了规避其他竞争激烈的系列而转投此门,避免有失公允的情况发生。
实行的标准应当一致,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哗众取宠”。“10万+”虽然是一个评审标准,但不能“唯10万+论”,以免有人以“言过其实”的方式博眼球,影响科普作品的准确性。
要有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年的科普职称通过者绝大部分在体制内,但科普事业绝不应是体制内人才一起“分果果”。科普事业已经超越体制的藩篱,“一方天地”“海王弗兰克”“科学旅行号”“科学探索飞船”等科普大V的运营者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应该让有传播力的科普红人也有机会分享科普职称改革的成果。但在开放的同时不能放任“16岁学生获评正高职称”这样的“李鬼”画皮,要把机会留给有真才实学的人。
两年145人获评科普职称,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音视频、图文解读、亲身体验……你喜欢什么形式的科普内容?评论区聊一聊~②在本文评论区留言,点赞数靠前的30位网友将获得由新华文轩提供的50元无门槛图书券一张。快来关注+评论+转发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