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声明:
我是在外工作的湖北黄石人,时刻企盼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也希望家乡能尽快摆脱发展中存在的历史问题轻装向前。直言不讳地批评建议,更是爱之深责之切。
一个简单粗暴但绝对正确的道理:
连沿海发达城市珠海都拆除连年亏损的有轨电车了,财政收入只有珠海三分之一的黄石为什么还要硬撑?
(栋梁注:2023年
珠海市财政收入482亿,黄石市169亿,人口都是240多万)
近日,珠海市发布公告,决定正式终止运营已经建成的有轨电车1号线,同时拆除铁轨设备,恢复公路路面。
3年,珠海花了13个亿来试错有轨电车,最终发现这是个每年持续亏损近1个亿的无底洞。这时候拆掉,沉没成本会狠狠地痛一下,如果不拆掉,毫无意义的钝刀子割肉1个亿还不知道要挣扎多少年……
珠海选择在这时候痛下决心止损,当然难免会丢掉一些『面子』但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每年巨额财政补贴省下来了,拆除有轨电车后8米宽的路面腾出来了,这是真正能提高珠海市民生活幸福感的『里子』。
作为对比,黄石市已经建成的有轨电车26.8公里,投资45.8亿,是珠海的三倍多,运营成本按最保守估计也要每年2亿以上。然而,2024年3月,黄石有轨电车的客运量仅为44.9万人次,五一高峰期单日客流也不到2万人次,票价是全程2元,按这个数据估算,一年到头收入顶破天也不可能超过2000万,不到成本的十分之一。
黄石有轨电车
简单来说,黄石财政每年至少要为有轨电车补贴2亿元,而日常乘坐它的固定人口不到1万人。换算一下,3年补贴轻轨的财政支出足够给这几千人每人发一辆汽车了。
去年冬天回家我亲眼见识了这条有轨电车的萧瑟景象,路过的很多站都是安检员人数远远多过乘客。滴滴师傅说,市民都管这个有轨电车叫『有鬼电车』,我相信,市领导不可能没有听过类似的质疑。
但我明白,市领导也有他们难以言说的苦衷。
在中国轨道交通大干快上,各城市争相立项的年代,建地铁拉动百亿投资对三四线城市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实在达不到建地铁硬性标准的城市就把主意打到了有轨电车上。建设成本只有地铁的十分之一,运量比公交大,形象又好,最重要的是,城市可以自此迈入轨道交通时代。
很多没接触过招商引资的读者可能不理解很多城市对『轨道交通』这个词的疯狂追捧。但对为数众多缺乏产业竞争绝对实力,名声不显的城市来说,拥有轨道交通几乎就是证明城市实力地位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中国共有地级市293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仅55个,成功立项建一条有轨电车,就意味着城市进入了全国前18%。5年前,这个数据甚至高达前10%。要把一座四线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到全国前10%的水平有多难?但是在当年,花几十亿建一条轻轨就有机会跻身这个排名,而这种立项只要省里就能批准,你想想,对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该有多大?
然而,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新冠疫情来了,新冠疫情走了,但经济增速和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却远远回不到2019年了。于是,高投资、高运维成本的有轨电车曾经有多么风光无限,如今就有多么沉重凄凉。
高速增长之下,一年花个一两亿维持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或许还能承受,到了当下,这份压力真的是谁扛谁懂。没错,承担这些成本的黄石市民与企业最懂,能看到最真实财政数据的市委书记当然更懂。
所以,账算不过来了,但台阶却也没那么容易下来……
把有轨电车停下来甚至拆掉,谁来拍这个板,谁能负这个责?不止黄石市,三亚、太原、淮安、天水这些城市有一个算一个,都面临这样下不来台阶的有轨电车困境。运营下去,持续亏损真的补贴不起,要拆掉又没人肯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