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
“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今年春季,随着房产市场的火热,学区房热又一次袭来!在北京,有的学区房25万元一平方米仍抢手,下手晚了还买不到!就连中教君一位在其他教育媒体任职的朋友,都打电话来探讨要不要给自己家的孩子买学区房。你拼不拼学区房?你怎么看学区房?这个春天,这个问题是不是你也被问到过?
不仅如此,学区房这个词,真是触动了来自各个视角的敏感神经!中产的未来、城市的生态、知识的价值……几乎每一种视角都伴随着焦虑!
不过呀,在各种焦虑的声音中,中教君也听到了另一种不太一样的声音——有文章说 “学区房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有教育者说,“高品质的家庭教育远胜于高价的学区房”、“拼学区房不如拼一拼成功的家庭教育”……
怎么回事儿的!快来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吧!中教君为您搜罗了几位教育者、学者的观点,这些观点,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呢!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小学校长高阿莉:
买“天价学区房”,不如改善家庭教育品质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小学校长高阿莉谈到了“天价学区房”现象,
她呼吁:买“天价学区房”,不如改善家庭教育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高阿莉认为,花高价去买学区房、上好学校、高价上补习班等等,这些都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本条件。俗话讲“3岁看老”,也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影子,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和意志品质才是更重要的。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有的家长把过多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而忽略了自己的作用
和高阿莉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他曾多次提到:
有的家长把过多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自己的作用。
刘长铭说,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北京教育资源均衡整体上不错,家长追逐学区房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盲目。每次给别人上课时,他都会现场做问卷调查,数据证明:人后来的发展和你上不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没有任何相关性。学区房热也来自于一些商业机构、学校的炒作,这种炒作破坏了教育的生态,老师、校长也是受害者,一天到晚追逐这些,教育者的生活、职业性都会受影响。
刘长铭指出,
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他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几次在MBA班上讲课,底下都是成功人士。一个事实是,他们现在的成功与当年上过的小学和中学没有任何的相关性。曾经在南开中学,校方特意介绍了一个他们的校友,中科院数学所的院士,他没上过大学。
我希望家长知道,上什么学、读哪所学校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而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家长。
刘长铭认为,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有名校情结,这和学校的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炒作可能造成社会的教育观出现偏差。他表示,自己所在的四中从来不炒这个,也是出于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不希望因此造成一些浮躁心态。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刘长铭接触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近年来他发现,一些家长的名校情结和教育公平的追求越来越严重,但也有些家长心态越来越平和,开始考虑孩子的幸福问题。上什么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进取的精神和幸福的追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扶青:
家庭教育是根本条件,学区房只是附加资源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扶青,曾经就学区房问题撰写过评论《由“学区房”重新审视家庭教育》。她在文中指出,
无论买不买得起学区房,都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根本条件,而学区房或许只是一项附加资源,当大部分人购买不起附加资源,或者因为购买它要严重牺牲家庭教育功能的时候,夯实家庭教育就是更加务实的选择。
在文中,扶青还提出一个问题,在抱怨“天价学区房”的同时,人们是否高估了它对于孩子成长的效果?如果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视为变量,学区房、补习班的变量效果其实有不可控性,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更为明显,而且具有可控性。
所以,家长必须明白,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是根本,至于能不能更好地创造其他条件,能则当然很好,不能也不必强求。
扶青认为,家庭教育具有根基的作用。揆诸现实,很多孩子因监管不到位碰到麻烦,或者长大后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而这正是学校教育取代不了的。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早:
孩子未来发展有太多因素决定
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杨早认为,
与其将“买学区房”视为不言自明的前提并在“买不买得起”上反复纠结,不如先反思学区房本身是否值得追求。
杨早指出,名校的资源和优势固然吸引人,但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太多因素决定,这其间财富和学历、知识与成功和个性化成长未必有必然联系。父母过于追捧学区房,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职业与人生方向,乃至牺牲一部分生活质量并承受更大生活压力,这种教育“投资”是否理性本就有待商榷。
杨早认为,
对学区房的过分热捧,恰恰反映了教育目标的单一和教育想象的贫瘠:抛却个体差异与自由发展的可能,似乎只有早日将孩子扔到竞争的环境中,耗尽所有资源让儿女读书、考试、工作与结婚才是“正道”。
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
没有上好学区的孩子未必没成就
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认为,事情不是那么绝对的,孩子上了重点学区未来就一定是成功的?没有上好学区的孩子就一定没成就?当然不是这样的。比如,你在一个差学区学出第一名,但你在好的学区可能辛辛苦苦也就是个中下游,你申请大学的时候,像在美国的话,可能第一名这个,机会要大得多。再有,人需要自信。虽然自己做得很努力了,但老在班上排倒数,心里很不舒服。那么这种情况下,也许他换到一个差一点的学区名列前茅,反而很高兴,得到了自信。
吴军举了一个例子,他一个朋友的孩子,低年级的时候申请一个很好的私立学校,被拒绝了,然后他就回到他原来的那个公立学校,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之前拒绝他的那个私立学校,也就百分之十几的孩子能上斯坦福大学,但是他如果在那个私立学校,成绩可能根本进不了那百分之十几的行列。所以有时候,宁做鸡头,不为凤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
比起好学校,家庭关怀对孩子成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