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薪火铎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学研工作官方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新西兰国宝惨死,嘴巴被夹碎!原因让人无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薪火铎声

新传灯塔 丨 江淮粮仓“扩容记

薪火铎声  · 公众号  ·  · 2024-12-03 20:43

正文

民生大事系心间

江淮粮仓“扩容”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肩扛责任,守卫粮食安全

11月的江淮大地,稻谷归仓,麦种下地,人们为“多种粮、种好粮”而忙碌,成为一道动人风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持续推进江淮粮仓建设,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坚决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今年,安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夏粮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超八成,助力江淮粮仓稳步“扩容”,让“中国碗”多装优质粮。




01

插上科技翅膀

助力水稻增收


2024年11月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拍摄的种粮大户孟祥保田头的农情智慧监测设施。


在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喜获丰收的种粮大户孟祥保笑呵呵地说,种了10多年粮,今年的产量最高。“以前种田凭经验,现在靠科技,农业专家帮了大忙。”孟祥保一语道出增产“秘诀”:他的地块位于长丰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省级指挥田内,安徽农业大学武立权教授作为专家指导组组长,提供手把手技术指导。

增加栽插基本苗、实现肥水靶向供给……武立权细数水稻生产关键技术要点。他说,该技术模式近年来在江淮等稻区多个点位,创造了亩产900公斤以上的百亩示范片,支撑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让农业科技扎根泥土。安徽制定发布一批稳产高产技术指导意见,依托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1.3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指导农户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让高产、增产技术真落地、见实效。

“我们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说。

一边科技引领,一边示范创建。安徽紧盯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由点连线成面推广应用,发挥科创资源优势,实现粮食产能不断突破。

2024年11月2日,收割机在安徽省农垦集团华阳河农场有限公司机插秧示范田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推动粮仓“扩容”,还在于以点带面均衡提升。今年安徽省财政安排近1亿元,持续强化25个省市县三级共建指挥田和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优质高产示范样板,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高产需良技,也要用良机。在长江边的安徽省农垦集团华阳河农场有限公司,今年首次开展3500亩机插秧、机抛秧技术示范,相较于传统的直播栽插,亩均产量高出近150公斤。公司副总经理杨俊生说,有序抛秧机等新型农机的使用,带来产能提升等综合效益,不仅播种量减少,水稻抗性也大幅提升。

建设数字农场,实现田管动态监测;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设粮食生产类科技小院;抓好大中型智能机械、小型轻便机械研发推广……安徽农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去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3.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释放改革动能

守护粮食安全

02


2024年8月9日拍摄的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的稻田(无人机照片)。



0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近两年,田好种了。”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周桥村,流转土地18年的种粮大户王进感慨道。2022年,周桥村1400亩田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由一块块“巴掌田”变成了规整的“大块田”,当地还重新设计了田间道路、沟渠。

王进说:“耙田、收割的机械费减少了,有效耕作面积增加了,一亩地比往年能多打约75公斤粮。”

红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贾贤兰告诉记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过去的岗丘地得到平整,被种粮大户视为“香饽饽”,他们的流转意愿强了,土地的产能和效益也增加了。

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近年来,持续推进良田治理,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64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八成。制约规模经营的土地细碎化掣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开展,截至今年9月,全省耕地流转率达63.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