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央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包括建立联合实验室、发挥央企研究院作用、创新机制促转化、提供耐心资本“水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建立联合实验室
央企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整合不同创新主体的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关键观点2: 发挥央企研究院作用
央企研究院以社会需求为先,重新梳理使命、方向和技术路线,实现从应用到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升级,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关键观点3: 创新机制促转化
央企通过机制创新,强化激励和保障,形成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如打造“科研院所研发+科技类企业孵化+产业公司承接”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关键观点4: 提供耐心资本“水源”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水源”,中央企业通过参与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提供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正文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走向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央企承担着引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责任,并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国资报告》记者经过走访和调研发现,近年来,在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央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走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清院”),这里的科研平台正成为科技业务的源头,汇聚了技术、人才、资金和载体等科技创新应用的关键要素,许多央企在此探寻科技成果的转化之道。深清院副院长昝成表示,联合实验室可以整合央企、高校等不同创新主体的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通过联合实验室,央企可以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截至2023年末,与深清院建立实质性产学研合作的央企已达14家,包括华润集团、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招商局集团、中广核等,方向涵盖能源、城市建设与运营、交通物流等多个国民经济“主战场”,现已落地23个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早在2019年6月,华润集团就与深清院共同发起成立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华润-清华联合院”),由华润、深清院双方共同组建运营管理团队。合作内容涉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和产业对接。目前,华润-清华联合院已共建11个联合实验室,累计经费投入约2.1亿元,累计研发人员达200人以上,有5个实验室结题验收并启动产品推广应用,获省部级奖1项。据了解,深清院与华润隆地、华润电力、华润建材科技、华润啤酒等业务单元计划开展研发应用示范合作,围绕业务单元应用场景开展技术需求对接,储备项目13个,项目总金额约1亿元。目前,双方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华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争创国家级的技术平台,促进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实现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技术产业化效率,在核心技术、装备上突破。比如,中铝集团以“顶层推动+项目牵引+共建联合实验室”模式,与下游客户共建应用技术合作平台。在新材料开发与应用领域,加强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下游重要客户合作。形成了“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创新机制,持续提升高端新材料综合解决方案。央企研究院拥有丰厚的创新资源。当前,各央企研究院正以社会需求为先,重新梳理使命、方向和技术路线,实现从应用到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升级。 “央企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多,对应的产业需求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供需关系呈现‘哑铃状’结构,我们的使命是成为中间的支撑杆,为成果修葺转化通路。”保利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轻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中轻”)党委书记、董事长安胜杰在采访中指出,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央企研究院必须突破专业边界和路径依赖。一方面,根据核心技术,决胜新方向。据安胜杰介绍,保利中轻设立合成生物学和轻化工先进材料 2个专班,走进应用场景,推动生物制造、新材料的产业创新,加强“进口替代”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产业链自主可控,开发出电气/新能源隔膜材料等专精特新产品。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造纸院”)化造纸术为新材料,成功研制高性能绿色纤维复合材料系列产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化食品发酵技术为合成生物,建设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保利中轻“以终为始”,强化市场导向和项目全周期管理,对于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在立项阶段就加强市场和转化方式路径研究,并建立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体系,综合技术、市场、团队等各项转化要素,筛选有转化前景的成果并定向培育。另一方面,保利中轻强化项目孵化培育能力,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和项目梯队培育体系,建立了两批6个产业化重点项目,多个产品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中国造纸院建设廊坊中试基地,2024 年上半年,绿色纤维密封材料等产品实现收入同比增长 52.05%。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也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勇健告诉记者,“我们的研究院冲在科技创新第一线,积极开展前瞻性、先导性的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继续加力,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助力提升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率”。中央研究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承担了各领域科研课题160余项,申请专利近600项,授权286项,软著189件,商标81件。持有一大批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成果,如何实施推广应用,成为了中央研究院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科研成果走过了0到1的阶段,必然要走向成果转化。”何勇健说,这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规律。2016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始走向市场,中央研究院布局的氢能研发方向,有了产业化应用的机遇。2017年,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氢科技”)注册成立,早期中央研究院注入5000万元投资,经多轮融资,目前国氢科技已成为估值约13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这是中央研究院第一个成功孵化的产业化项目。之后,借鉴成功经验,中央研究院推进实现了高效铜栅线异质结光伏电池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1.275亿元,通过引进电力交易算法团队,该院已创造近1.02亿元的成果转化经济价值。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策助力。当前,央企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构建平台,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成果转化“硕果累累”。进入“十四五”以来,中国有研所属有研复材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助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目标实现。在从0到1的材料研发与新产品开发阶段,有研复材采取研发团队的组织形式,低成本、高效率完成材料研发与新产品开发。在从1到N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阶段,有研复材成立独立法人实体公司,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基于公司化运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拉动。在军转民领域规模化拓展阶段,有研复材建立快速研发和低成本制造的模式,实现科技成果第二场景应用,在3C产品快速上量,拓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场景。目前,在华为等5G手机、笔记本电脑产品核心结构件上,铝基复合材料已成功替代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等传统材料,实现了百万套级别的应用。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央企通过机制创新,强化激励和保障,形成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 比如,国家能源集团打造“科研院所研发+科技类企业孵化+产业公司承接”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规范实施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转让、许可制度,推动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保利中轻完善科技成果筛选评价和产业化项目梯队培育体系,打造中试验证平台,培养技术经理人队伍,持续推进中长期激励机制。同时,修订研究院收益管理、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差异化考核、利润加回、科技奖励加分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相关制度办法,着力破解短期考核和长期投入的矛盾,营造鼓励科技创新投入的良好氛围。中国物流集团加强政策普及与落实,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展等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明确研发费用考核加回,评选科技创新成果奖,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中国联通完善监测与评估机制,构建了“1+1+1+N”成果转化体系、集团—分子公司贯通的成果管理组织体系,以及统一的科技成果管理平台。目前,累计登记的成果数量共24082项。2023年,自研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2.4%,一批典型成果实现转化。比如,墨攻平台拉动安全运营服务推广项目数量达33个,实现收益约5亿元以上。中电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横向拉通公司前后场、产研等内部流程,改革内部机制流程,组建产品线(科研线)和“铁三角”协同组织,搭建产品责任制体系,聚焦核心产品和核心研发,并通过绩效激励牵引产线与公司目标一致,实现权责利匹配,打造慧笔等大模型产品,支撑推动10余个示范项目落地,完成18个省份知识采编大模型应用。资金是从科技成果产生到转化的重要“水源”。中央企业通过参与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围绕集团公司主业发展进行的产业链投资,形成了包括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企业创新基金的多层次、多方式的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面对战新产业技术迭代快、经营机制活、市场估值高、不确定性大等挑战,国投集团“十年磨一剑”形成的以基金投资培育战新产业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投系基金累计投资1110个项目,累计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项目293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项目272个,专精特新项目417个。比如,国投招商领投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支持公司产品的持续开发与市场拓展,推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高端制造设备实现自主可控。国投创合完成对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中导光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前瞻布局半导体前道制程图形缺陷检测高端装备领域。中国诚通加大科技型企业投资布局力度,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各基金累计完成投资项目324个,累计投资2150.28亿元,其中91.7%投向国资央企项目,69.7%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旗下国调基金积极应对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投资了合肥长鑫、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国内领军企业,支持央企发展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国新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央企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4年6月末,国新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69个,金额1156亿元,其中,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47个、金额905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近80%,实现9个子领域全覆盖。中国造纸院于2022年首次设立并发布制浆造纸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化专项开放基金,将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与央企研究院应用技术能力相结合,提供产业孵化资助,加强孵化转化技术储备,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好项目需要社会资本的认可。”安胜杰表示,“肯于投入才能塑造能力,核心能力提升了,自然会带来几何级的增长和收益。投资科技创新,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坚持使命担当和长期主义。”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共管理了126只创投基金,认缴规模529亿元,已投资金额313亿元,主要投向了先进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在推动科技攻关、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也不断加大指导和支持的力度。2023年,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设立产业基金推动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前沿性、颠覆性、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专业化整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等。2024年6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局局长王海琳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同,在放宽规模限制、提高出资比例、注重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考核等方面,给予央企创投基金更大支持。“将指导央企用足用好现行相关政策,聚焦主责主业,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王海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