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揭秘:普通人能把心理学当副业吗? ·  7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人生短短几十年,你值得一份终身热爱的职业 ·  21 小时前  
精英讲书  ·  大五人格的局限性| 精英讲书 ·  昨天  
壹心理  ·  揭秘:1个不用辞职也能干的小众副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足够好的性=足够好的妈妈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20 19:01

正文




点击预约9月23日直播

周一上午7点55分

 胡慎之关系心理 
 一起聊聊《如何从依赖到自在?》 


作者 | 彭暖暖

婚姻家庭治疗师

胡慎之工作室签约心理咨询师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要写性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出二本书,

一本是《金瓶梅》,

一本是《废都》,

我是受传统教育的,

《金瓶梅》是禁书。

长大了,可以看《金瓶梅》了,

却看不下去,无味,

好像除了性还是性,

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

大量的性描写,多处的省略号,

紧跟着的“此处省略200多字”注明,

引发了全国大抨击、大讨论。

贾平凹被冠以“流氓作家”,

小说火了,性也火了。

自此,性描写在每篇小说雀跃,

没有性描写就担心没人看。


我们敢于描写性了,

但懂性吗?

我们懂的是性交。

性交和和性爱是两回事。

性交是动物性行为。

性爱是人类行为。

性爱包含性交、性感、爱。


《废都》里的性,

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逃避对生活的绝望和麻木。



够好的性土壤


“足够好的妈妈”长出“足够好的性” 


夫妻生活里的性,
也存在逃避现实生活的绝望和恐惧,
表现为要不努力性交,要不拒绝性交。
我更愿意把恋爱时的性行为,称为做爱,
因为那时他们真的是在做爱,
是带着爱做爱,或是期待在性里产生爱。
结婚后,做爱变例行公事,
纯属生理需要,
我觉得用“性交”这个词更准确些。虽然这个词并不太好听。

什么是足够好的性?


性交目的是繁衍,满足生理需要,
性爱目的是满足生理、情感、爱和被爱的需要。
性爱是需要情感流动的。

结婚后为什么就变成性交了?
因为恋爱时,
是你的“好”和他的“好”相遇,
你们互相取悦,满足对方;
结婚是你的“坏”和他的“坏”相遇,
夫妻俩的幻想破灭了,
你拒绝他的坏,他拒绝你的坏,
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或者尽夫妻义务,
只能性交。

那么是不是足够好的性就是恋爱时的那样?
恋爱时的做爱只是接纳了恋人好的一面,
也只是接纳了恋人的一半。
 
足够好的性,
是接纳伴侣好的一面,
也接纳坏的一面,
既和伴侣好的一面结婚,
也和伴侣坏的一面结婚。

是和完整的伴侣结婚,
而不是只和他的一面结婚。
 
足够好的性,
是在“足够好的妈妈”的土壤上长出的。
 
我们对性百感交集。
一方面在饭桌上把性当笑话,
缓解压力,又攻击它。
一方面觉得“性”福重要又避而不谈。

什么是足够好的妈妈


情感流动来源于母婴的情感对话。

瑞尼·斯皮兹有一个著名研究,
他将两类孩子进行比较,
一类是孤儿,
生活在物质较好的孤儿院,多人看护;
一类由服刑母亲带大,
生活在物质贫乏的监狱中。
结果发现,孤儿院的孩子身心发展滞后。
服刑母亲带大的孩子正常发展。

原因是:
孤儿院的孩子被剥夺了“足够好的母亲”,
他们由多人照顾。
没有“足够好的母亲”,
则没有”情感对话”,
没有情感对话,
情感便没有被充分满足,
使他们不知如何做出情感反应,
或者无法判断情感反应是否合适,
因此,较难与他人交往,建立关系。
服刑的母亲, 因为想弥补环境的欠缺,
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为婴儿所做的一切事情上,
因此,她们是“足够好的母亲”。
 
那么,什么是足够好的妈妈?
孩子在子宫时,我们是100分的妈妈,
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顾。
孩子出生后,我们是90分的妈妈,
环抱他,轻摇他,
给予熟悉的子宫环境,温暖他。
孩子2-6岁,我们是80分的妈妈。
孩子7-11岁,我们是70分的妈妈。
孩子12-16岁,我们是60分的妈妈。
孩子17-19岁,我们是50分的妈妈。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分数越低。

这个分是距离的分,
从没有距离到有距离。
这个距离不是要疏远,
不是不关心、不照顾,
而是给孩子一个有距离的拥抱的空间,
让他在那个空间里,去摔倒去爬起来,
看到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看到妈妈的能力。

所以,足够好的妈妈,
就是做得了保姆也做得了保安。


够好的性土壤


90分的妈妈,让婴儿喜欢自己的身体
心理学实验:
把小猴子和它们的母亲分开,
放在有一个绒布猴妈妈、金属猴妈妈环境,
金属猴妈妈身上挂着奶瓶。
小猴子们更喜欢绒布猴妈妈。
这个实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
缺少自己真正母亲的小猴,
进入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后都不能实施正常的性行为。
让长大的公猴观察有性能力的猴子交配,
它还是无法学会行性为和性交流的整套行为方式。

和亲密的人的联结,首先是身体联结。
我们用身体表达浓情蜜意,
表达愤怒不满,表达拒绝。
 
没有被妈妈拥抱过的孩子,
没有和妈妈互相凝视过的孩子,
和他人建立身体联结是有困难。
性交对他来说就是困难。

他没有一个学习榜样,
他的身体没有被温柔对待过,
他有用身体交流挫败的经历:
每个婴儿都使用身体的交流的方式:
手舞足蹈、哭、笑、呀呀学语,
要求母亲拥抱、换尿布、喂奶,
如果母亲拒绝了,或者面无表情,
婴儿就会产生挫败感,
认为母亲不喜欢他的身体,
他的身体是肮脏的、不可爱的。
 
足够好的母亲也用身体回应婴儿:
手轻柔的换尿布,
轻唱催眠曲,温柔拍打婴儿入睡,
婴儿醒来的瞬间,微笑凝视,
……

足够好的母亲,
使婴儿感受到成功吸引母亲的喜悦,
让婴儿产生“我的身体是美好的”,
从而产生“我是可爱的”的感觉。
足够好的母婴交流
---身体的有呼有应,
让母亲产生满足感,
也让婴儿产生满足感。

长大后的婴儿,
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羞愧,
在性面前会自信,会获得满足。
而不是逃避性。
婴儿的身体的满足感,是成年期性的先兆。

 

够好的性情绪

90分的妈妈,让婴儿接纳负面情绪


性是伴随着情绪的。

足够好的母亲,
不是每一次都能捕捉到婴儿的需求,
也不需要每一次都捕捉到婴儿的需求。
有时,一次母婴互动,需要几个回合,
才能彼此了解对方。
也就是说在这几个回合里,
双方都要耐受对方的不理解,
耐受住那个挫败,
继续互相表达、给予和支持。
 
有一次,一个出生二个月的婴儿,
哭了一上午,妈妈最初判断尿了,
换完尿布,婴儿仍哭;
妈妈再喂奶,仍哭,
抱、哄、逗都不管用,
妈妈怀疑是病了,
抱到医院,真的病了。

在这个过程里,
母亲和婴儿的情感对话,
唤醒的不仅是正面情感,也唤醒负面情感。

在这个负面情感里,
婴儿要耐受失望、悲伤、愤怒等,
母亲也要容纳这些情绪,
并回应这些情绪:
婴儿失望时,和婴儿一起皱眉,
言语表达“宝宝很失望”。

母亲要知道这些情绪不是针对自己的,
这样婴儿就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认为这些负面情绪是自己的一部分。
这就是自己所谓的坏的一部分。

有些母亲,看到婴儿哭,会很火,
可能缘于母亲不允许悲伤,
这时候母亲可能会回应愤怒,
悲伤中的婴儿看到母亲的愤怒,
他就会感觉到悲伤是不好的,
哭是不好的,最好不要哭,不能哭。

当他长大,他是不允许自己哭的,
在性爱中,伴侣哭,
或者伴侣失望、悲伤的样子,
会让他难以忍受,
他的性行为可能进行不下去。
他想到了母亲的拒绝。

他的伴侣看到他的拒绝,
会认为他在拒绝自己,
认为他不喜欢自己,
也用拒绝回应他的拒绝。

两个拒绝对方的伴侣,
用父母的拒绝方式拒绝对方,
这就使性变成了一种挣扎:
做还是不做?
渴望父母还是拒绝父母?

有一个图片,
四个人,一对小夫妻在做爱,一对父母在旁边。
这个图片,画少了一对父母。
其实一对夫妻做爱,各自的父母均在旁边。
我们对性的看法、知识、态度来源于父母、社会。

 

够好的性自我


90分的妈妈,允许婴儿表达真我

《小王子》里说,
我们不能因此就苛责大人,
小孩子要懂得去包容大人。


在母婴互动里,
或者说在母子、母女关系里,
包容的那个人很多时候真的是孩子

为了包容母亲,孩子会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
一个是假我,专业名词叫假性自体;
一个是真我,专业名词叫真实自体。

假我,指孩子为了取悦母亲,
以牺牲自己的真实内在自我为代价,
而发展形成的一种外在人格。

在一次依恋理论培训课上,
老师让学员二人一组做练习,
一个学员扮演抑郁症母亲,
一个学员扮演婴儿。

练习要求是:
婴儿无论怎么吸引抑郁母亲,
母亲都必须面无表情。

过程中,婴儿采用各种方法,
哭、闹、笑、摸母亲的脸……
母亲均不回应,
最后所有的婴儿都累了,
像母亲那样木无表情。
 
抑郁症母亲扮演学员分享说:
其实心里是有很情绪的,
但是就是说不出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