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贵州茅台发布2024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公告,公司初步核算显示年度生产茅台酒基酒约5.63万吨,系列酒基酒约4.81万吨,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净利润预计约857亿元,同比增长约14.67%。这是茅台近年来首次控量减产。同时,公司发布了股份回购公告,首次回购股份200900股,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表示,目前面临来自宏观经济、行业周期、自身周期调整等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此外,公告还涉及产品投放量调整和回购进展等内容。同时,进行了有奖问答活动的宣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贵州茅台发布2024年度生产经营情况报告
公司初步核算显示年度生产茅台酒基酒数量、系列酒基酒数量,以及预计的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情况。
关键观点2: 茅台近年来首次控量减产
针对年度基酒产量控制的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观点3: 贵州茅台发布股份回购公告
详细描述了茅台首次回购股份的数量、回购价格、回购金额及占总股本比例等情况。
关键观点4: 茅台集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介绍了来自宏观经济、行业周期、自身周期等方面的挑战,以及茅台的应对策略。
关键观点5: 产品投放量调整和回购进展
描述了茅台调整某些产品投放量以及回购的最新进展。
正文
2025年1月2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2024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公告称,经公司初步核算,2024年度,公司生产茅台酒基酒约5.63万吨,系列酒基酒约4.81万吨;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其中茅台酒营业收入约1458亿元,系列酒营业收入约246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57亿元,同比增长约14.67%。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茅台基酒产量5.63万吨,为近年来首次控量减产。同时,贵州茅台也发布了关于首次回购公司股份暨回购进展的公告。1月2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股份200900股,已支付的总金额为299919221元(不含交易费用)。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此前表示,从宏观层面来看,挑战来自宏观经济转型,即经济发展动能正历经转换,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阵痛期”;从中观层面看,挑战来自行业周期调整,白酒行业由高速发展后的“下行期”进入消化积累问题的“熵减”转化阶段,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酒企呈现集体降速趋势;从微观层面来看,茅台酒自身周期调整也带来挑战,这种挑战主要集中于需求侧,且比以往调整期更为复杂。王莉认为,应对挑战依然是茅台在2025年的“主旋律”。攻坚克难的核心是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持续做好“三个转型”,不断强化渠道协同、增强消费触达、促进消费转化,解决好根本性的“供需适配”问题。2025年工作的核心要构建“相互协同、相互补位、互利共赢”的渠道生态,消费者在哪里,渠道就要到哪里。此前,贵州茅台也宣布,在2025年将调整飞天53度500ml茅台酒、珍品茅台酒、飞天53度1000ml茅台酒等产品投放量,激活终端消费动能,提升消费触达率。针对市场和股东普遍关注的首次注销式回购进展,1月2日晚间,贵州茅台也发布了公告。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11月27日召开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方案》,并于2024年12月28日披露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回购报告书》,公司将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回购价格不超过1771.90元/股(含),回购金额不低于30亿元(含)且不超过60亿元(含),实施期限为自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2025年1月2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股份200900股,已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160%,购买的最高价为1507.41元/股、最低价为1480.02元/股,已支付的总金额为299919221元(不含交易费用)。这是贵州茅台上市23年来首次实施注销式回购。“从市值管理角度,回购、分红和增持都是工具,核心在于以持续的业绩增长和稳健的财务表现,为投资者带来务实进取的股东回报,使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保持一致。”贵州茅台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1.《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法》规定,1只基金持有1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高于该基金资产净值的 ( )
A.8% B.10% C.12% D.15%
2.根据证监会规定,债券型基金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 ( )
A.60% B.70% C.80% D.90%
1.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7日,中证君每日将发布两道基金知识单选题。2.自问题发布之时起,截至当天24时,在本文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答对任意一题,即有机会获得5元现金红包。每日前200位答对的粉丝将有机会赢取惊喜红包。3.为保障更多读者权益,同一账号仅有一次机会参与本次活动(同一微信用户名、支付宝账号、手机号视为同一用户)。
4.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证券报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