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书《华为崛起》已上市,当当、京东、天猫均有发售!
《华为崛起》讲述了华为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从最简单的零件组装起家,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一步步赢得市场认可,成为一家国际化ICT巨头。华为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打造以华为ICT技术为核心的“联合舰队”,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华为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任正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毛泽东理论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同时吸收西方商业实践中优秀的部分,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特色之路。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以极大的时空尺度,纵论中国历史上曾经在文治武功方面做出卓越成绩的帝王。
在他提到的这些帝王中,汉武帝显得有些独树一帜。
建立一个国家成为国父,相当于成为一家超级公司的创始人,自然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成就不凡事业,为后人所敬仰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汉武帝亲政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七十年,按照惯例,他相当于一个守成的职业经理人,居然值得与其他国父并列,这本身就说明,汉武帝刘彻的功绩绝非寻常。
如果对比更多的案例你会发现,一个从零建立的国家,到七十周年之时,往往要经历一场大考。
国家和民族、政党、公司等人类组织一样,其实都是“想象的共同体”。
要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彼此认同,那么就需要具有共同的想象,也就是“共识”。
共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具有强大的凝聚人心的力量,能把一个个单独的人连接成共同的组织,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民族是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凝结成的共同体,相对来说比较稳固,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家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国家”。
脱离民族基础,想要建立国家就必须找到超越民族共识的其他共识,其难度要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
以当今世界为例,美国和苏联都超越了民族,而且是基于全新理念建立的大国。
大国相对于小国内部情况更加复杂,民族矛盾、地域矛盾、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当这两个国家运行到七十年时,分别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考中,苏联很不幸地没有及格,未能处理好越来越尖锐的内部矛盾,轰然倒塌崩溃解体,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美国在建国七十年时,同样来到国家分崩离析的悬崖之上。
南部邦联与北部联邦由于利益的冲突,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是林肯横空出世,发动战争消灭了南部邦联,重新统一了这个国家,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的美国。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迷雾,直视深层的历史轨迹。
七十年,恰好是两代人的时光。
筚路蓝缕、艰难困苦的开国国父与他们同世代艰苦奋斗的第一代建设者大多逝去,国家的中坚力量逐渐成为和平时代成长的那些人。
当初的建国理想与宏图大志已被淡忘,人们被眼前的利益与矛盾所牵扯,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显著,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逐渐变得尖锐,各种熵增和内耗开始吞噬这个国家的活力。
如果无法重塑共识,将整个国家打造成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个建立在理念上的新生国家,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败亡。
与苏联和美国类似,新中国也是建立在全新理念上的大国。
然而我们中国人刚刚欢庆了七十周年国庆,尽管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南边一个海港处于动荡之中,但是国家整体处于平稳繁荣的状态。
首先,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经历的考验更严峻,更漫长。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排除了杂质,形成了更加坚固的共识。
早在两千多年,在面对同样复杂严峻的形势时,有一群人成功做出了示范,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这群人的代表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朝如新中国一样,是一个从零建立起来的国家,刘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正是汉朝建国七十年的关键时点。
当时的汉朝中央政府的统治,远未像后世想象的那样稳固,外有强敌步步紧逼,内有势力处处掣肘,地方上的反叛此起彼伏。
刘彻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地应对了国内外的复杂挑战,延续了帝国的寿命。
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领导下汉朝发生的一切,将大一统的基因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并且为今日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因此在建国七十年这个时点上,重温汉武帝那个时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的印象中,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华夏,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
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能够通过武力征服,建立像秦朝这样超级帝国的君王虽然不多,也颇有几个,比如建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建立波斯第一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穆罕默德,甚至曾经短暂统一欧洲的拿破仑。
但是,除了中国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延续大一统之外,其他的大一统帝国都是昙花一现。
秦朝本身正如亚历山大帝国,也是昙花一现的军事帝国。
秦朝统一维持的时间也太短,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只有短短的十二年,与亚历山大帝国存续时间几乎一致。
这么短的时间,还远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根本不会对成人的思想造成重大影响,也不会形成任何关于大一统的共识。
我们现在生活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历史书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中国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统一状态,远远低估了汉朝之前长期分裂历史的影响。
从夏商周到汉武帝之前的数千年时间里,可以说中华大地自古以来都处于分裂状态。
后世常将夏商周看作与秦汉唐宋一样的朝代,让后人误以为大一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当时存在的方国或诸侯其实都是独立的国家,夏商周的天子们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其约束力可能跟中世纪欧洲名义上的“共主”教皇差不了多少。
秦帝国崩溃后,除了关中一带秦国故地,对于大多数秦帝国的子民来说,并没有任何国家崩溃的悲哀,而是暴秦终于亡了,世界又回到原本应有的秩序中。
上古中国其实跟欧洲没有什么两样,分裂才是主旋律,统一才是历史的反常现象。
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实现大一统,就相当于现代的欧洲人想象全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一样荒谬和不可思议。
刘邦建立的汉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其实很小,大部分地区仍然由分封的诸侯国所管辖。
汉朝建立的前七十年,始终处于分裂和统一两种力量的对抗之中。
分裂的思想如同野草般蔓延,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前七十年汉帝国的中央政府,始终处于到处扑灭分裂势力的疲于奔命当中。
汉武帝刘彻真正扭转数千年来的分裂传统,将“大一统”刻在帝国底层的经济基础,全面塑造了大一统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
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刘彻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非常复杂,争议很大。
正面评价:
他抗击匈奴,为华夏开辟了生存空间;
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交流;
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大一统基础。
但负面评价也很多:
玩弄权术,穷兵黩武,穷奢极侈,导致天下户口减半。
到底应当如何认识汉武帝的真实面目?
如何评价他的历史贡献?
以下将通过六篇文章分析汉武帝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让大家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大一统基因,到底是如何刻在每一个人的血脉当中。
汉匈之战起因在于,中原与草原的贸易导致技术和物资输出,匈奴养马技术改进,使得匈奴实力强大;匈奴政权的侵略性寄生性,建立区域霸权,压迫周边国家,掠夺财富,因此汉匈战争带有整个亚洲范围反压迫反霸权的意义。这场战争成为中国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重归统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