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十一人
本号由十一位专业财经记者创建,专注深度分析、独家报道,研讨企业兴衰,推动阳光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东呈金润  ·  2025.02.19涨停分析 ·  昨天  
数据宝  ·  彻底爆发,飙涨超60%! ·  昨天  
第一财经  ·  大消息!​OpenAI谋划开源,CEO在线征集方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十一人

从傲慢到谦逊:埃克森美孚的气候观念进化史

财经十一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4-21 20:55

正文

遏制气候变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科学正确性、政治正确性和话语主导权,抢占了道德制高点,主动顺应低碳发展潮流是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的必然选择,否则只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


林益楷 | 文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跨国石油巨头,从1993年李·雷蒙德先生担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到2016年雷克斯·蒂勒森担任美国国务卿之后,其炼化板块负责人达伦·伍兹接棒,26年来埃克森美孚共经历了三位“掌门人”,而该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也可以很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雷蒙德时期”,这一时期的埃克森美孚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与公众舆论激烈对抗。


在史蒂夫·科尔的描写中,埃克森美孚从高管到员工是一群非常严谨、自律甚至有点自负的人,尤其以公司董事长兼CEO李·雷蒙德为代表。这位长着“兔唇”、身材肥胖、下巴赘肉横生的家伙性格极其强势,在他任上埃克森完成对美孚的世纪并购,同时大力推进成本管控,使得埃克森美孚一度成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


不幸的是,雷蒙德是个坚定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雷蒙德对不具经济性的新能源投资项目不屑一顾,一上台即取消前任的太阳能投资项目,同时出资帮助散播了质疑气候变化的言论,并与绿色和平组织等机构开启了旷日持久的舆论战(据史蒂夫·科尔描述,埃克森美孚内部科研人员并非不相信气候变化,其地球科学家甚至准备让气候变化服务于石油勘探)。


在气候变化论战中,雷蒙德本人更是亲自“披挂上阵”,他不仅否认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气候变暖的研究报告结论,甚至公然与美国政府唱“对台戏”。例如,1997年克林顿政府正在进行《京都议定书》的最后一轮国际谈判,雷蒙德作为一个美国的跨国公司总裁,他跑到北京参加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时做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演讲,认为有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根本没有到来,同时还“苦口婆心”劝告中国不要加入《京都议定书》。


雷蒙德时期的埃克森美孚多次抨击《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法案》、替代能源补贴等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政策。与同时代的BP等欧洲石油公司(BP在本世纪初提出“超越石油”)相比,埃克森美孚在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得更加保守和一意孤行,而雷蒙德就像一位持着宝剑冲向风车的“唐吉诃德”,其傲慢和偏见自然也让公司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一些环保组织攻击的头号“靶子”。


例如,地球之友在2004年曾经刊发一篇《埃克森气候变化足迹》的报告,对该公司自1882年以来产生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了全面“揭露”,认为在1882-2002年间,埃克森美孚的碳排放量累计达到203亿吨,占全球碳排放的比例约5%,对全球温升的贡献达到3.4%-3.7%,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达到2%,因此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该公司都要对它的行为负责任(参见Friends of the earth:《exxon’s climate footprint》)。



二是“蒂勒森时期”,这一时期埃克森美孚开始承认化石能源对气候变化影响,公开表态支持碳税。


蒂勒森2006年担任董事长之后不久,奥巴马政府上台。为了迎合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更加激进的奥巴马政府,蒂勒森时期的埃克森美孚有意放低了身段,他改变了埃克森美孚此前否认气候变化和碳定价的立场,以求改善与民主党人之间的关系。蒂勒森也成为埃克森美孚近百年的历史上,首位董事长支持政府为降低气候变化风险而提高石油和天然气使用税。此外,蒂勒森对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总体也持支持态度,劝说特朗普也应支持《巴黎协定》。



三是“伍兹时期”,这一时期埃克森美孚正式承认《巴黎协定》,提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


《石油即政治》一书并没有介绍达伦·伍兹时期的气候变化政策。但从最近两年公司的一些出版物可以看到,达伦·伍兹延续了蒂勒森的风格,对气候变化展示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在埃克森美孚近期出版的《能源及碳摘要2019》中,伍兹在序言中即开门见山地说: “埃克森美孚支持《巴黎协定》……公司将在保护环境与解决气候变化风险之间扮演关键角色,同时努力减少生产操作过程的碳排放……”


该公司宣称,自2000年已投入90多亿美元用于研究低碳解决方案,通过CCS技术和能效提高等手段已经减排4亿吨二氧化碳。同时,公司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作业环节的甲烷排放减少15%,将天然气放空燃烧减少25%,在2023年之前将加拿大油砂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10%。公司去年还与Orsted公司签订了250兆瓦的新能源电力协议,为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的油田生产提供电力支持。


(埃克森美孚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料来源:埃克森美孚《能源及碳摘要2019》)


值得关注的是,与埃克森美孚同位于美国的另一家超级巨头雪佛龙公司,近年来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也大为改观。雪佛龙2017年首次主动发布《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从投资者的视角》,坦承化石能源燃烧将带来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影响。公司还提出在2016-2023年间,计划将把甲烷排放强度降低20%-25%,将放空燃烧强度降低25%-30%。去年还投资了一家充电公司,拥有5.7万个充电站,预计2025年将为250万人提供充电服务。


可以看到,最近两年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石油巨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尽管与壳牌、道达尔等欧洲公司相比,这两家公司低碳转型力度仍偏小,但已经比美国政府走得更远(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在最近两年的剑桥能源周发言中均对《巴黎协定》进行了委婉的批判)。


埃克森美孚们近年来之所以会低下“高傲的头”,承认气候变暖,并愿意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加快推进低碳发展,“能源深观察”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化石能源燃烧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日渐成为共识。根据IPCC统计,1970-2010年期间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CO2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增量约78%。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330亿吨,气候变暖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一项急迫的议题。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在公开场合再去反对《巴黎协定》已经非常不合时宜,只会给企业自身形象“减分”。


第二,日趋严格的政府监管倒逼传统石油巨头转变态度。 随着气候变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雷蒙德时期对气候变化采取否认、忽视甚至歪曲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也将面临更高的政府监管风险。例如,埃克森美孚近年来一直因掩盖气候科学研究成果而遭到当局调查。2018年10月,纽约州起诉埃克森美孚,指控该公司淡化气候变化对其业务的潜在风险,没有在其经营活动中适当分摊成本,从而误导了股东。


第三,资本市场投资政策正在转向,倒逼传统化石能源巨头加快转型。 当前生产高碳化石能源的公司正在承受资本市场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多家投资机构退出化石能源业务。荷兰国际集团、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日本丸红银行等均宣布不再为煤电和煤炭开采业提供投资。石油行业也受到波及。包括世界银行、挪威养老基金等机构宣布要减少对油气行业的投资。2018年10月,240亿美元规模的圣弗兰西斯科养老基金宣布减持5家美国化石能源公司股票(包括阿帕奇和赫斯),数额达到8500万美元。同时该机构将另外18家能源公司列入观察名单,涉及埃克森美孚、康菲等众多知名能源公司。


从埃克森美孚这些石油巨头的态度转变可以看到,遏制气候变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科学正确性、政治正确性和话语主导权,抢占了道德制高点,主动顺应低碳发展潮流是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的必然选择,否则只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


当然,尽管这些跨国石油巨头纷纷作出低碳发展的承诺,其是否“言行如一”也将成为下一步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最近两年的情况看,一些美国公司依然在“大石油模式”道路上狂飙突进(埃克森美孚油气产量将在2025年达到500万桶/日,较目前增长约100万桶/日),生产更多石油自然意味着更高的碳排放。如何应对满足能源消费增长和抑制碳排放之间的“双重挑战”(dual challenge),石油巨头们还需要用更多的行动作出回答。


作者为高级经济师、能源研究学者,现供职于国内大型能源央企。《国际石油经济》编委,《能源》等刊物专栏作者或特邀撰稿人,新著《能源大抉择——迎接能源转型的新时代》已出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能源深观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往期 精彩 回顾


宜家“变形记”
除了霸占版权,视觉中国还有一项隐秘大生意
华为企业蛋糕是如何做大的
京东物流还能走多远
传音: 非洲称王,科创板续命
电商20年:中国商业生态的重塑与未来
改造中国制造:互联网与大牌代工厂的化学反应
业绩喜忧参半,房企三甲各有一本难念的经
郭平:华为期待正常行驶,但确实有备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