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砍柴
纵横古今,出入文史。十年砍柴,只做原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官人的决断:周六准时回沪!✈️ ... ·  昨天  
夜雨旅行  ·  探秘西域|南疆大环线12日旅行 ·  5 天前  
夜雨旅行  ·  探秘西域|南疆大环线12日旅行 ·  5 天前  
卢泓言  ·  战争机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砍柴

缅怀王小波: 无趣的时代做有趣的人是一种抵抗吗?

文史砍柴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11 15:29

正文


今天是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忌日,不知道民间是否会像十年前那样涌现纪念他的热潮?


我觉得很难。受王小波影响最深的是70年代、80年代的人,在2007年时,都市报有强大的话语权,而网络还停留在BBS时代。那时候掌管都市报文化副刊和在BBS上叱咤风云的人,多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十年过去了,如今集体缅怀王小波的恐怕还是这一群人。而在移动互联网联通一切的当下,王小波注定成为小众人群的青春记忆。


“一辈子很长,就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王小波说过的这句话,一次次被引用。王小波本身就是个有趣的人。他到底多有趣?在其去世的时候,我刚来北京不久,自然无缘见到那时基本处于隐居状态的王小波,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领会他的有趣。


2008年,我去了一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由教育部主管,员工与该部沾亲带故的人不少。很巧,和我一个办公室的老郭,与王小波同岁,都是教育部机关子弟,是一起长大的发小。


在发小的嘴里,王小波不可能有多么神奇,但“有趣”似乎是一以贯之,他从小主意多,说话办事看上去不是那么正经。不过老郭说得更多的是他们一起长大的教育部所在的郑王府。他们童年时,大院里还有假山、水池,规模浩大,它的花园远胜恭王府,可惜后来都被拆掉了。


郑王府老照片,后成为教育部机关大院


这位老郭,是我见过最豁达、散淡的人,大学学的是法语,摄影发烧友,很会养生。我从来没见过他生气,整天笑呵呵的,一副弥勒佛的样子,午餐后,他必定会在办公室打开一张帆布躺椅,在上面睡上半个小时。此人喜欢和打电话诈骗的人逗乐。我好几次听到他在办公室接到告诉他“中奖”或有法院“诉状”的电话,他装着上钩,和对方一聊就是几分钟,直到对方发现自己被耍,愤而挂线。这份“有趣”倒是和王小波颇为相似。


我读王小波的第一部作品是《红拂夜奔》,当时他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我记不清是在文学期刊上看到的还是读的单行本,这部书颠覆了我在大学时代接受的文学理论教育,心想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再过些年看黄易的《寻秦记》,不觉得很惊艳了,有个念头:如果王小波还活着,会写得比黄易先生好,会拥有更多的读者,换取更多的版税。——当然这也未必是小波之所愿。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曲,是在BBS上人人都谈王小波时,我找来恶补而阅读的。我承认我对王小波的认识与理解远不如一些同时代的写作者和评论人。


读其书,想其人,很好奇他这种表面上玩世不恭所掩饰的真诚、悲悯从何而来。后来读李新先生的自传《流逝的岁月》,进而了解王小波父母的人生历程,我觉得大概可以找到一些缘由的。


李新,原名李忠慎,四川荣昌县人(今属重庆),“一二九运动”时投身救亡运动,和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作家李锐的父亲李成之同学,几个人关系密切,共同策划、领导重庆的学生运动。1949年后协助吴玉章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在这部回忆录中,李新讲述了他和王方名在重庆同学、后一起奔赴延安的过程。

 

王方名1911年出生于四川渠县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王方名考入川北嘉陵高中。在校期间,因发表了同情革命的言论被学校开除。随后,他转学到重庆川东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结识了李新和李成之。


李新在回忆录中说:

王方名和李成之(后改名为李直)来到川东师范的时候,因为“他俩年龄较大,阅历也较多,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听说我们要组织团体,不但极力赞成,而且帮着出主意,实际上起了指导的作用。”

根据李成之的提议,他们把这个团体定名为“众志学会”,并选举李新担任会长。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读物以及鲁迅、高尔基的作品的过程中,李新和王方名对唯物辩证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新在回忆录中说:

“我们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常常在学会上发言,做专门的读书报告。”

在读书会的基础上,他们创办了一份壁报,取名为《众志周刊》。李新回忆说:

“报头是王方名写的,编辑工作也由他主持。他是写文章的里手,不论哪一类文章,他都可以按需要即时写成”。

王小波父母


1938年初,已经毕业的王方名、李新、李成之等七位年轻人结伴从万县出发,徒步前往延安。一行经过王方名的故乡渠县和阆中,翻过秦岭,抵达关中。1939年初,王方名被派往晋东南担任抗大一分校指导员。紧接着又被派到鲁南,出任抗大三分校政教组长和胶东公学副校长等职务。在那里,他结识了终身伴侣、王小波的母亲宋华女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王方名被调往高教部工作。土改运动开始后,王小波的祖父在老家被当作恶霸地主在家乡受到批斗。老人给王方名写信诉苦。王方名回信说,政府是保护工商业的,如果有人违背政策,可以据理力争。这封信后来被贫下中农查抄出来。

 

第二年全国开展“三反”运动。高教部党组号召大家给领导提意见,并要求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王方名天真地向部领导提了很多尖锐的意见。正在这时,四川老家把他父亲的材料和他写的那封信寄到高教部,希望单位处理此事。为此,王方名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后,下放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当教员。

 

当时李新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务长,于是在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帮助这位落难的老朋友。王方名后被安排到人民大学逻辑学教研室,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研究,这个岗位为他带领了好运。最高领袖毛主席看到了王方名的一篇逻辑学文章,很高兴,竟然在中南海接见并宴请了王方名和著名学者周谷城。

 

一旦被最高领袖接见,那就不一样了,王方名的处境大为改善,中国人民大学任命他当了逻辑教研室主任。


疯狂的时代,当权者其实是很忌讳逻辑学的,因为逻辑训练会使人难以受骗,以逻辑为武器,很容易识别一些主流意识形态语言的荒谬。王小波那种嬉笑怒骂下的清醒与理性,不知是否因为承继了父亲逻辑训练的家学。


王小波童年时全家福,应是在人大清史所(段祺瑞执政府)院内


王小波的父母都是老革命,是资深的红色知识分子,可他的父亲却一生坎坷。这大概对王小波的性格以及他们兄弟人生的选择有影响。王小波从美国留学回来,辞去人民大学的教职,做自由撰稿人——那时候没有单位的自由撰稿人,大多数是很清贫的。而他留在美国的弟弟王晨光在王小波去世一年后,被抢劫的黑人男青年杀死。


王小波在二十年前的暮春,突发心脏病去世。这年秋天,香港回归,中国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流光溢彩时代,社会的财富呈几何级增长。挣钱成为众生共业,人们陶醉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多数人富了,但人生似乎变得更无趣。


如果王小波能活到今天,他会如何描绘这个财富迅猛增长的“黄金时代”?在为金钱举世若狂的无趣年代里,他还会以做一个有趣的人来抵抗时代的喧嚣吗?


【文章首发UC大鱼号】




往期精彩文章


《人民的名义》人物哪需要明确的原型?现实中比比皆是

乡土|老宅的荒园和祖坟的野草

砍柴脱口秀|为什么帝国的首都总需要一个备胎

旧杯新酒|地方政府摆平舆论监督的能量让谣言插上翅膀

教孩子古诗所为者何?不是去参赛而是让其感受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