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时报
思想创造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真!的!看!够!了! ·  昨天  
央视新闻  ·  快看啊,超级大! ·  5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太恶劣!网红博主已被行拘,账号封禁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时报

信用债发行利率升破9%,不是加息胜似加息

华夏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06 17:12

正文

尽管贷款利率没有变,但是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在攀升,那么体现在资产端上,贷款利率也必然会上涨,这种加息尽管没有经过央行的官方宣布,但是市场已经在资产和负债两端都开始加息了。


上周,“17金一03”3年期债券发行利率9.30%,这也是继1月份“汇通9次”、2月份“16太保1B”后,今年第三只发行利率超过9%的信用债。


事实上,市场上各种利率均在上涨,5月22日,一年期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报4.3862%,这也是自5月22日超过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后,连续13天出现倒挂。


AAA级5年期中期票据收益率报4.9832%,而7年期收益率为5.0103%,均高于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5年以上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4.90%。当年中期票据推出来,是以利率低、发行便捷赢得市场的,至少比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低很多,但是现在却出现了倒挂的现象。


利率的上涨,源于货币的减少,货币减少表现为银行存款萎缩,银行为了补充资金必须通过拉存款扩大资金来源,于是银行理财产品利率开始大涨。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5月27日至6月2日当周,188家银行共发行了1182款银行理财产品,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43%,较上期上升0.01个百分点。自2016年12月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已经连续5个月上涨。


如果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提高,他必然要通过资产端的利率上涨体现出来,尽管目前提高利率贷款利率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中央银行也不可能在目前的情况下,提高官方利率,但是未来贷款利率的上涨是必然趋势。那么目前商业银行目前唯一的选择必然是尽量少贷款。


很显然,以上利率的飙升,于近期金融监管层实行的去杠杆政策不无关系,但是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其实才是根本原因。


最近关于去杠杆的问题,就有许多议论,比如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周末表示,我们的去杠杆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完全去掉杠杆,这个杠杆不是去到零。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没有杠杆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现在关注到的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在全球是中等的、可控的,但是中国的杠杆率的结构是不合适的,中国的居民杠杆率最低,政府的杠杆率尚可,而企业的杠杆率在全球是最高的。


那么到底如何优化杠杆结构呢,去年高层的认识是转杠杆,因为居民的杠杆率比较低,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杠杆转到居民身上去,结果造成的结果是房价暴涨,居民的储蓄拿出来去房地产库存,形成房地产更加危险的泡沫,显然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吴晓灵提出了三条措施,第一,进行债务重组的时候,要鼓励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的资产重组。第二,推进企业的并购重组,优化企业结构。第三,从整体经济上来说,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给大家更多的股权融资渠道。


以上三条尽管很正确,但是没有新意,因为这三条都需要有一个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资本市场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但是目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越来越弱化。可见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企业的杠杆率过高已经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事情。


许多媒体从吴晓灵的表态中似乎看到了去杠杆缓和的迹象,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一个误读,吴晓灵说的也都是常识,稍有金融常识的人肯定都知道金融就是做杠杆,去杠杆怎么可能全部把杠杆消灭?


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在降低企业杠杆的同时,不发生金融风险,监管层近两年苦苦摸索,首先在金融行业降杠杆,而前提必须是控制住货币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如果不能控制住这个货币信用的过度创造,实体企业的杠杆还会加速扩张。


不论是去杠杆还是优化杠杆,必须承担代价,这是当下必须明白的问题。杠杆去掉了,你还没有损失,这种乌托邦思想充斥舆论界。


華夏時報 —思想创造价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华夏时报 @水皮

  ▶网站 | http://www.chinatim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