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券商中国
致力于提供最及时的财经资讯,最专业的解读分析,覆盖宏观经济、金融机构、A股市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等财经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百万房山人进城,堵在杜家坎 ·  昨天  
第一财经  ·  大消息!京东正式启动招募→ ·  2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银发专列”来了!我国将增开老年人旅游列车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美国两架飞机相撞 ·  2 天前  
央视财经  ·  美国突发!最高金融监管机构暂停所有活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券商中国

央行FinTech委员会 :帮您列了张清单,金融科技有"三急迫四重点"

券商中国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15 21:39

正文

喜大普奔,我们热烈庆贺央行新儿子——FinTech委员会诞生。

银监会气势浩荡文采斐然的“三套利、四不当”在前,我们在此贴心助攻,帮央妈准备一份金融科技版的“三急迫、四重点”。

央行不声不响就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引。

这个举措本身意义就很大, 表明央行对于一个高速扩容的混业创新领域,前瞻性地介入业务指引;而不是等出了乱子之后,再来容错。

对于行业数不清的参与主体,不管是杂牌军还是持牌军而言,央行的入局无疑起到了迄今为止最令人兴奋的增信效果——那些率先脱去“互联网金融”外衣,在各种场合宣称自己是金融科技企业的玩家们,毫无意外地将更有身份认同感。

我们列了一份行业重点研究清单,金融科技版有这“三急迫、四重点”,亲爱的央妈,拿走不谢哦。


三急迫


一是合格投资人认定制度

当金融资产嫁接上互联网金融渠道,合格投资人认定门槛其实早已被实质性打破。风险等级较高的非标资产,总能通过各类型的理财平台触达用户。

所以这就产生一系列焦点:要不要启用限制性功能(限制某些不符合条件的投资人进入到特定产品市场),怎么启用?如果要启动,这个标准怎么界定?仅仅以投资人的资产存量来衡量其资格不够立体,那么如何分级引入不同的评判标准?现有的“风险测评”其实并不能完全体现投资人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如何完善指标?

合格投资人认定制度不应该是“不让谁买什么”,而应该是“让他买适合他的”,那么如何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如何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投资人来活跃市场和提高流动性?现在打着“智能理财”旗号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资产搭载在互联网上,这可是个急迫的问题。

二是个人征信体系构建

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机构和平台,瞄准普惠金融。消费信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一个事实是,我们的底层征信数据构建是跟不上业务创新的脚步的,因为各家公司都是依托于自身商业闭环沉淀下来的用户数据,然后再配点央行征信和公安的数据,形成一个用户画像——而这个用户画像并不是完整的。

这样的背景下,快28个月过去,央行仍旧没有下发对8家试点机构的征信牌照。我们当然是撑央行的,监管完全不被商业主体裹挟,是个好现象。

但是监管的“全盘否定”,又留给我们很多疑惑。 央行前段时间列举不发牌的三大原因:信息误采、误用以及主体治理结构不具独立性。这三点如果要整改,前两个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花极大力气,甚至完全改变信息的固有来源渠道和方式;最后一个 “主体独立性”,包括股权关系、治理结构、业务和风险建模的独立,让业界真的直呼“一脸懵”。

一边是急迫的需求,一边是合规的考虑,监管何去何从,好考验智慧。

三是穿透式识别混业风险

关于互金的监管,其实多部委早已发文。有囊括全局的纲领性文件,还有针对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资产管理业务五大领域的细分整治方案。

但是互联网金融,混业运作的色彩越来越浓厚。现在互金跨界进行资管业务的路径,随便一挑就有几种情况: 一是将线下私募发行的金融产品包装分拆成理财产品,在线上销售;二是多类资产管理产品嵌套,一些平台设置的打着“优选(债权)计划”之类的产品,都没有做到“一一对应”(合同与资金流向对应),实际形成了一个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从而酝酿风险。

这是需要监管站得很高,跨行业、跨市场甄别交叉性金融风险,而这个要求很迫切。


四重点


金融科技目前的分支领域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四个: 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理财、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技术应用。

这四个领域的商业模式成熟度依次递减,但对于现有金融体系的监管难度,依次上升。

一是移动支付

没啥好说的了,“支付”的业务范畴很多,包括网络支付、多用途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电话支付等。在这个领域,耳熟能详有这么集中问题:1.无证经营;2.挪用客户备付金甚至跑路,也就是资金池问题;3.商户套码,以低费率代替高费率等。

新技术频出的移动支付上,实名制、反洗钱是重中之中。对于这一领域,央行的监管一直是很到位的,目前最吸引市场注意的是“网联”的运作。而我们期待这个“第三方支付银联”尽快实际性开展业务。

二是网络融资

也没啥好说的了,监管老发文整顿。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此前说的很清晰,网络融资的典型业态是众筹和P2P,监管挑战方面,现行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大多适用,金融业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以及功能监管或行为监管的基本原则是可以运用。

三是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这个被不少券商研报冠以万亿级市场资产管理规模的业务领域,其实连模式标准都没有确定下来。 国外的智能投顾主要以ETF作为主要投资标的,通过不同类别ETF的动态配置来提高投资组合分散程度;但在国内,不同参与机构的受访者大概可以分为两派,狭窄和宽泛。

持狭窄认知的一派认为智能投顾就是量化交易决策模型,它是将投资者风险偏好、财务状况及理财规划等变量输入模型,为用户生成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投资决策。

而持宽泛概念的从业者,则认为“智能投顾” 绝不仅仅指单纯的投资或理财,而是侧重于后台机器学习系统的搭建,这个系统可用于不同场景的高频交易,还可用于税收筹划、房贷偿还,甚至税收申报等资产配置的方方面面。

宽与窄的认知,极大地催生了目前智能投顾在中国的业态百花齐放: 个股搭配、基金组合代销、信托资管等非标资产推荐、第三方财富平台授权理财,都冠上了智能投顾的名字。

决策生成还是机器人技术嵌入?行业标准是什么,产品信息披露和合格投资人认定怎么做?我们期待监管给出我们答案。

四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技术应用

这几个技术,都可以催生出无数种商业模式,所以给监管的挑战是很大的。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廖岷认为, 这项“去中心化“的技术一旦最终在金融领域全面采用,则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和基础设施。

从这点看监管太不容易,要学习的概念,好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