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临夏永靖:隐藏在太极湖畔的恐龙大峡谷 ·  昨天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临夏永靖:隐藏在太极湖畔的恐龙大峡谷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大年初七 | 没过够?再来9个“春节”! ·  3 天前  
骏景农业  ·  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立春:春到人间草木知 ·  4 天前  
洪观新闻  ·  突发!西藏地震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我为什么要写《地缘-三国》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9-05-07 06:06

正文

《地缘-三国》前言


作者:温骏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阕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填的《临江仙》,因被选入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而广为流传。

善于修史是华夏文明的一大特征,“家国天下”式的组织结构,与意识形态上的“祖先崇拜”相结合,让中国人比之其他民族更愿意了解祖先的经历,并从中总结经验。《三国演义》虽然并不是史书,但这类历史演义,却很大程度承担了向普通民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任务。


无论是官家正史还是民间演义,这首词开头两句所包含的:“英雄”、“是非”、“成败”等几个元素都是关注的重心。历史走向被认定受到精英人物的德性影响,同时每一个精英人物在史书中又都有个脸谱式的定性。以这一取向来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几千年的信史中选取一个片段,来满足人们对上述元素的好奇心,三国时代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演义》在中国的普及度如此之广,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随口说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三国英雄和他们的事迹来。

然而“英雄史”“人文史”的视角,固然容易引发观者的共鸣,但也容易被粉饰。一如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就摇摆不定,最起码在南宋偏安之前,在三国中代表北方政权的曹操,形象要正面的多。

更大的困惑在于:中国人能够感知到这个国家的历史,陷入了一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状态,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再往深处探究,一个生活在18世纪中国农民,如果穿越回1000年前的唐朝,几乎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感。

这意味着,过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最起码很难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如果没有西方“大航海时代”所引发的一系列冲击,也许今天的中央之国还在重复这种周期律,更遑论用键盘指点江山了。

从尽量剥离主观因素,以相对恒定、有迹可循之要素来解构历史的角度来说,“地缘”这个探究“人与环境”相处之道的视角,应该还是能够带来点新意的。事实上,以我个人的心路历程来说,“地缘”视角最初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解惑历史的方法论。

只不过,“地缘”概念过往几乎等同于“地缘政治”。以地缘政治视角作为《地缘看世界》系列的开篇,推出诸如“新世界岛论”这样跟现实政治有关的理论,然后再扩张“地缘”概念的内涵,也算一种审时度势吧(如果一种方法论,连指导自己的选择都做不到,又有什么价值呢?)。

回到我为什么要写《地缘-三国》的问题上来。作为一个战略视角,“以地理为经,历史为纬”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从这个需要来说,“三国”时代同样是一个好平台。浅层次的理解“地缘”,你可能会认为三国争霸中的所涉及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唯有“地利”属于“地缘”要素;深层次的理解“地缘”视角,你会发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其实都属于地缘要素的一部分。

另一个私心是为了父亲。父亲很喜欢三国,依稀记得自己儿时的第一套书,就是父亲送我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正是这套线描的连环画,开启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今天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构这段历史,若他泉下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的。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写,以及准备怎么写吧。熟悉之前文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部分在西汉时段就已中止。之所以中止,是因为写完汉匈之战,无论从文明还是地理层面,中央之国的基本地缘结构已经解读的差不多了。再写下去,担心自己的思维也会随着王朝的更迭,而陷入一种死循环状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