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本公号建立于2018年初,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细读经典文本、拓展问题视阈、反思切身问题并为思考争论提供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18 小时前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  ·  【消费提示】这份关于学生书包的消费提示请查收 ·  20 小时前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  ·  【消费提示】这份关于学生书包的消费提示请查收 ·  20 小时前  
小钱大玩at北美  ·  三大信用卡积分促销, GOGOGO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这个译本成长起来的大地,和它向往的天空——《海德格尔导论》陈直“译后记”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6-13 11:43

正文

2021年11月,“腾讯新闻 · 谷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题为 一个农 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甚至远在 洛文尼亚的国际学者 齐泽克也关注这件事,并在他的新书《自由:无法治愈的疾病》(Freedom: A Disease Without Cure)中,不无激动地说:

我们应该庆祝像陈直这样的奇迹——他们证明了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哲学可以突然中断我们日常生活的进程,让我们产生困惑。


今天,我们应该说:让一百个陈直研究哲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摆脱我们不幸困境的出路。


上个月,《新周刊》也发了一篇文章,追问 “ 那个翻译海德格尔的农民工,现在怎么样了 ” 。
是的,农民工陈直的生活发生了一点变化。而他翻译的那本《海德格尔导论》也终于由铸刻文化引进正式出版了。
今天分享 陈直 翻译这 本《海德格尔导论》的 译后记,他谈到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为什么他对哲学感兴趣,为什么选择了集中阅读 海德格尔, 并翻译这本有关海德格尔哲学的入门书。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本书编辑陈凌云先生命我写个译后记,并且“写出这个译本成长起来的大地,和它向往的天空”。我想就在此以一个有着特别人生经历的哲学自学者或哲学爱好者的身份来谈点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

我1990年出生,但直到2008年年底,我才开始关注哲学性质的内容和问题(也开始可以获取一些哲学资料)。当时我突然发现很多事情我完全不懂,比如什么是感觉的本质,情绪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数字的本质,符号运算的本质?语言是什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开始我查询互联网,但互联网只是给出一些对情绪、感觉、思维的描述和分类(这些描述和分类本身有时也比较模糊),但它没有告诉你这些东西的本质、最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它告诉我们感觉在生理学、神经学上的某些发生机制(比如大脑皮层的变化),但这些发生机制为什么会产生情绪?这些发生机制是如何导致我们拥有情绪的自身意识的?我并没有找到相应的解答 [1]

这种“感觉自己完全不懂”的状态也让我有“重新学习一切”的想法,但要“重新学习一切”,首先需要像笛卡尔那样“怀疑一切”,甚至“否定一切”,如此才能有可靠、确定、真正的基础,而不是我在之前学到的那些模棱两可的知识。这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想法也适用于我自己。我当时对自己的状况非常不满, 我发现我对自身也一无所知,我不知道我的本质是什么,我希望可以在“怀疑一切”中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使自己脱离混沌的状态,让自己变得透彻起来。


当时的这种状态以及这些问题促使我寻找一些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类的书来阅读。那时我正在学习数学,所以首先尝试去找些数学哲学的书来看,但我无法找到这类书(后来认识到,似乎这类书在当时的国内不多)。于是我就去找些数学基础,即集合论、数理逻辑、证明论这类的书,它们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理解了基础,就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数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当时急切想要获得解答的问题。我了解到皮亚诺公理(Peano axioms)对自然数的构造,似乎皮亚诺能够对数的本质进行解答。但当我看到这些公理时,却感到较为困惑,比如他把0是自然数设定为一个“公理”,然后说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 ,a' 也是自然数,这也是一个“公理”。他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0是自然数,他只是用数学家的身份来“规定”0就是自然数,这是一个“公理”——不容置疑、无法怀疑的真理。至于自然数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真正地独立存在,其存在方式如何,皮亚诺似乎并不关心。他就像一个上帝那样,说0、1、2、3等等是自然数,那么它们就是自然数,他创造了自然数。但是,我当时认定,数绝非数学家和人的创造,它有其独立的内在本质,尽管我不知道这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从别的地方了解到罗素与怀特海在其《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中利用数理逻辑来证明1+1 = 2,但那里并没有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只是说他们用一千多页的《数学原理》来为数学奠基。我无法找到这本书,而且即便找到,我的水平也无法理解这一千多页的内容。逐渐地,我从数学基础、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转向在当时的我看来更为“本质性”的主题——哲学。

读了一些哲学相关的书,尤其是阅读了一些关于黑格尔、费希特与叔本华等这些“体系”哲学家之后,我产生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这些想法让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世界经验,我感到似乎一切都可以理解了,一切都变得透彻了,比如一切都不过是意志的具体化,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而此前我一直处在浑浑噩噩的认知状态中,这种认知状态体现为各种支离破碎的知识:文学有文学的“范式”,物理学有物理学的“范式”,数学有数学的“范式”,这些学科之间不能兼容,因此有所谓的“文科”“理科”“工科”的区分。

但是,这种“全新的经验”在“客观上”也让我更加“活 在自己的世界”中,更加远离我当时的周围世界。这种远离让我遭遇了不少实际的困难,比如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孤立的状态中,好像周边的人都很陌生;加上我很早就遭受过大量的创伤性经历,我从性格方面也变得更为内向。

陈直在厦门时的住处 © 陈直
后来,我去往各地打工,维持生活。去得最多的是制造业的工厂。在这些工厂里一般工作时间都很长,一天12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上夜班,每个月也没有几天休息时间。这些经历和我从小以来的经历使得我一直都没有“放假”的概念,甚至让我觉得“放假”“休息”有一种负罪感,觉得自己每天都需要工作。带着最开始一年多时间的粗浅阅读经历,我在各地打工期间继续保持着我的阅读与思考。

一开始,我不觉得这种在各地打工的状态有什么不好,因为我觉得它不影响我的思考活动。即便在工作中,我也可以思考。不过我的实际生活变得更为艰难,长期处于贫困潦倒的状态。同时我也陷入更加孤立的状态。这样的贫困潦倒的孤立状态让我很容易遭受别人的轻视。不过,在最初几年,这些东西我并不太在意。

尽管我不太在意别人的轻视,但这种情况多了,我就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世界对我的敌意,于是或主动或被动地更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变得对外界更加敏感。随后,我发现我出现了口吃现象。在十几年的打工生涯里,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口吃状态,严重的时候,我甚至难以说出一些最常用的词。这样的状态加剧了我的艰难处境,我发现我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即便是最初级的工作也有时会拒绝我。

逐渐地,我感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剥夺殆尽,无法再阅读和思考,因为一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来,我只想躺在简陋的上下铺的床上,没有力气再去面对那些对我来说本就很困难的文本和问题。 这样的境况使我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我开始想,我是否可能从这样的恶劣处境中离开?是否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环境?是否可能赚到钱?如果有些钱,我就可以不必每天十几个小时在工厂里工作了。我有过一些想法,但均未获得结果——这也很自然。

这种无结果状态慢慢地让我几乎接受了这样的处境,甚至有时候满意于这样的处境——每天去上班,每月拿工资,维持基本的生活。 我也慢慢接受,哲学这样“上层建筑”的东西并非我这样一个在工厂打工的人可以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投入和思考的,这些东西对我也没有任何现实的用处。

时间到了2021年。我感到我还是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境况。我想到了我在最开始阅读和思考哲学时的憧憬;想到当时我对理解的渴望,渴望获得清晰、确定、必然的真理,而非模棱两可的知识;渴望认识真正的自己;渴望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而十几年过去,我感到这些目标并未完成,反而陷入更加被动、更加被他人决定的处境中。因此,我重新开始阅读和学习哲学。

深圳市龙华文化艺术中心,陈直曾用 周末 仅有一天 休息日,来这里做他的翻译 © 陈直
海德格尔这位令人畏惧的思想家我很早就读过,但并没有太多理解,而且主要还是从存在主义角度来读他,这种阅读的角度注定是错误和失败的 [2] 。从2021年初开始,我主要专注于海德格尔,而不再如之前那样泛泛而读。

有一次,我读到了理查德 · 波尔特在1999年出版的《海德格尔导论》( Heidegger: An Introduction ),我发现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而其内容也不乏深度。因此决定从2021年4月开始翻译这本书。当时我面临这样的处境:我在工厂上班,每天都需要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做工作的事情;并且我住在10人间的工厂宿舍里,在宿舍里没有桌子,甚至连插座都没有,只有那种供手机充电的USB插座插孔。我只能带着电脑去附近的图书馆去翻译。翻译完后我就把译文贴在网上。

2021年11月,“腾讯新闻 · 谷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题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文章(以及后续其他一些媒体对我的采访报道),使我作为一个读海德格尔的农民工而受到了很多的关注与支持,也让我翻译的这本书获得了出版的机会。在此,我要感谢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南风窗》、《红星新闻》、极昼工作室、凤凰网等媒体和记者。

这本译著的出版有赖于很多人的帮助。

首先感谢“铸刻文化”,他们同意出版这部译著,并与国外版权方取得联系,获得了这本书的中文版授权。感谢鲍夏挺先生,他最初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帮助。

这本书我在2021年4月开始翻译,在2021年8月底完成初译。 尽管此书通俗易懂,我在翻译时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但那时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认真阅读和充分理解文本,这使得人们在网上看到的最初的译文错漏百出。 2022年开始,我对全书译文做了几次较为细致的校对。这期间,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黄华侨先生对译文进行了校对,修正了不少错误。铸刻文化的陈凌云先生和李栋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肖海鸥女士,也对译文进行了细致的校对,改正了不少错误。感谢Azalea提供的英语理解上的帮助。一些网友也对译文的修改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能够在2022年开始对初译稿进行“较为细致的校对”,有赖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我提供的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谷雨实验室”对我的报道发出来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李凤奇先生表达了帮助我的意愿,邀请我前往学院面试,这使得我后来可以在此工作。如果没有李凤奇先生的帮助,我将难以完成包括本书校对在内的诸多工作。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其他领导与老师也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作者理查德 · 波尔特先生在我翻译校对过程中为我解答了不少的疑惑,他也慷慨地为中译本作序,在此表示感谢。

在对我的报道发出后,我获得了众多网友的鼓励与支持,我在此向所有支持、鼓励、善意批评以及帮助我的网友表达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与我妻子。

打印的《海德格尔指南》 © 陈直

关于本书的翻译,再多说几句。作者在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存在是“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所带来的意义 [3] ,或者如作者通过邮件告诉译者的那样,存在 = “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有某物存在着”这个事实的意义 [4]

所以“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或“有存在而不是虚无”这个事实对于本书来说非常重要。在原文中,这句话作者以不同的方式来陈述,比如 :( 1 )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 ( 2 ) there is a being rather than nothing ; ( 3 ) there is an entity rather than nothing; ( 4 ) there are entities, rather than nothing; (5 ) there are beings rather than nothing 作者反复提及这个事实,就是希望唤起我们对“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事实所敞明的意义的重视。他认为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含义。

对于这些陈述,译者无法找到单一准确的译法。请教一些方家后,感到没有必要强行统一译文,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到这个事实的意义就可以了。因此,译者在不同地方可能译得有所不同,比如:“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存在着某物而不是无(或虚无)。”“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有存在而不是无(或虚无)。”“存在着存在者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等等。

2023年12月,在本书中译本即将出版时,作者理查德 · 波尔特给译者发来了最新的修订版(预计在2025年春出版),他问译者是否把修订版中新增加的内容先行在中译本上出版。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本书第五章“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事实与思想”这一节,以及一份全新的“参考文献”(Bibliography)。本书最初出版于1999年,因此没有包括2000年之后新出版的海德格尔文本,比如著名的《黑色笔记本》。作者在修订版中根据海德格尔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新出版的文本补充了“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事实与思想”这一节内容;而全新的“参考文献”包括了2000—2023年间新出版的海德格尔文本以及海德格尔学者的研究著作。

考虑到2000年以后新出版的海德格尔文本的重要性,这个中译本增加了作者补充的新内容,同时用全新的参考文献取代原有的参考文献。由于参考文献主要为进一步阅读与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服务,不再是“导论”,译者保留了原文,没有译出这部分内容,以方便读者查阅。(译者对照了两份参考文献,新参考文献包括了旧参考文献没有的内容,同时也删除了一些旧参考文献的内容,若读者有相关需求,可自行查阅旧参考文献。)

尽管我以最大的努力来对最初有很多错误的译文进行校对,并且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但限于我自己英文和中文水平,尤其是哲学水平的不足,这个译本一定还有各种不妥、疏漏、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对于译文,我还想做几点说明:一、一词多译问题。虽然这在所有的翻译中都不可避免,但是在本书中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很好地处理。二、文中的一些“译注”源自维基百科(Wikipedia),但是未在文中一一注明。三、由于各种原因,原文中的强调并未在此译本中体现。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的人!

——陈直

2024年春于河北石家庄


[注释]

[1] 海德格尔认为,情绪和对情绪的自身意识唯有基于世界及其事物和我们自身已经对我们敞开时才是可能的,否则任何神经系统的运作都不能产生感觉、情绪等,只能是单纯的物理、化学反应。唯有在这样的敞开状态中,这些神经系统的运作才作为某种特定的感觉和情绪而呈现出来。

[2] 如本书作者(见本书第五章)所说的那样,从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角度阅读海德格尔尽管在某些方面是可行的,但从根本上,海德格尔与通常的“存在主义”(萨特、尼采、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等)关系不大,因为存在主义并没有追问存在问题——这被海德格尔认为是哲学的“唯一问题”。

[3] Being is the difference it makes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4] Being=the meaning or importanc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beings rather than nothing—in other words, the fact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the fact that something exist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