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国内著名大学的退休心理学教授,黄秀兰婆婆在退休后近15年里,耗费了40多万元购买保健品。
用巨大的代价换来幡然醒悟后,她在自己的书中着重分析了像自己这样的老人们的经历和心理,试图给老人们提出警戒,然后效果有限。
面对保健品业务员们的“无微不至”,很多老人们依旧难以抗拒那种即便明知是用金钱换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现在家住广州的黄婆婆原本是浙江大学心理系的一名退休心理学教授。刚退休那会儿,经人介绍,她和老伴儿购买了两套保健品,其中一套因为老伴儿最终反悔而退货,另一套则由她自己吃完。当时,她觉得这些保健品确实还有作用。
自那开始,黄婆婆和很多老年人一样,开始着迷于购买各式各样的保健品,数年来,她已经在这方面花销了40多万元,“只多不少。”
黄婆婆至今很清晰的记得,头几次被忽悠着买保健品的时候,她身边经常围绕着一群保健品业务员——他们年轻且精神抖擞,身着白衬衫黑裤子,踏着皮鞋,不停的向老人们阐述那些保健品的神奇特效,并在如同发表演说般慷慨激昂的一番自我论述后,邀请大家在一份登记表上填下姓名、联系方式和保健品认购数量,继而拿着收据本甚至POS机,挨个儿收钱。
体检表格在业务员眼里只是一张废纸,听讲座的老人们到底哪些器官有问题或者需要怎样治疗,全凭毫无行医资质的业务员口头诊断即可,并且言之凿凿。
与此同时,老人们不仅没有任何质疑,反而对他们口中拥有神奇特效的保健品夸赞不已,继而心甘情愿的掏钱。黄婆婆只是其中一个,掏的不算最多,但已然是很多业务员眼中的“大户”。
“当时他们告诉我,我有各种各样的病,除非吃他们的保健品,否则就没治了。”那会儿,黄婆婆虽有质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如今,她毫不犹豫的指责绝大部分接受过的保健品都是假冒货,“真如他们所说的话,那我早就是个‘老年病百科全书’。”
最近,国内接二连三出现“老人花光积蓄购买保健品,醒悟后最终自杀”的新闻后,这位87岁老人的经历,在网络上火了,“可能是现在的人都知道那些保健品很多是假的,又有了青岛老人因此自杀的新闻,所以才想起了我吧。”
“买不买那些业务员推销过来的保健品,跟学识无关,只跟对生命的的认知和是否寂寞有关。”黄婆婆说,她身边至今还有很多尚未醒悟的老人,包括自己的妹妹,百般劝说都毫无效果,甚至是越有学识的越会买,“因为惜命,也因为自信。”
黄婆婆身上也曾有这种自信深深扎根,有一次,她跟随一个保健团去外地听讲座,到了一个孔雀养殖园,业务员请他们吃了孔雀肉喝了汤,饭吃完了,四万元钱也就出去了,“两万元一股,我买了两股。”
回家后,相继有人给她寄送过几次孔雀肉,然后再无然后。这样的事例,在和她一样的老人们身上并不鲜见。有的时候,大家都明知那是骗人的,但在那个环境下,却又都乐于掏钱。
自一次次的怀疑后,黄婆婆慢慢开始有所提防,可还是架不住业务员的“热情”,依旧还是出手数万元购买根本毫无用处的保健仪器。直到儿女们发现了这个被隐藏了数年的“秘密”后,她才幡然醒悟。
刚醒悟过来后,她曾托熟人向一家健康类媒体投稿,意图揭露保健品推销的“坑老”真相,然而这家媒体在当时告诉她这样的内容不能发,“后来发现原来一些保健品广告就在这个媒体上。”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保健品推销中的各项拙劣手段,防止更多人受骗,决心在撰写一本老年心理学书籍时,着重把分析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心理因素和防骗方式纳入书中。
她从心理学专业层面分析了受骗老人们的四种心理:一是出于期待心理;二是源于恐惧心理;三是从众心理;四是名人效应,“因为这几种效应在我身上都有体现,我是经历过的。”
除此之外,黄婆婆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来源于老人们的孤独感。而业务员们也恰好是拿捏住了这个七寸,用自己的“孝心”频频戳中老人们的心里脆弱点。
“有一年我生病住院,白天时儿女没空,业务员们一拨拨的来。”黄婆婆记得,自己早已是很多业务员的阿姨、奶奶、师奶、母亲……
天天跑趟似的送来水果、营养品、手机和无微不至的当面问候不说,甚至连她替换下来的内裤都被拿走洗的干干净净。
“一方面是碍于面子,一方面也是觉得心理满足,能不买吗?”
“在家庭功能弱化成为社会事实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教授、博士魏霞此前撰文表示,我国老年人口已逾两亿,银发时代极速来临,商家借此开发所谓“夕阳经济”、“银发经济”,保健品是一块大蛋糕。
虽然老年人有保健意识并非坏事,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部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是为了“防未病”,降低生病风险。但一些不法商家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所以老年保健品市场问题频出,“有些老年人精神、情感空虚,销售人员主动嘘寒问暖,定期探望,老年人就会对销售人员产生信任和情感依赖,尽管已经认识到保健品功效的局限性,但还是会购买或过度购买。而且保健食品没有相关的定价机制,监管机制几乎空白。
不仅是对黄婆婆,在一些产品讲座上,业务员们熟练的业务表述,加之用牙膏、鸡蛋之类的小物件来引诱老人,继而在一遍又一遍的洗脑后忽悠老人们买下数千乃至数万的产品。或者把一杯墨汁倒入清水中,再把产品倒入其间,让老人们亲眼见证“墨水变清”的奇迹,从而告诉老人们这是“排毒神药”。
然而就是那些号称数千至数万元的进口“神药”,却根本无从那些出口国寻得,即便有,国内的价格也最高竟可比国外高达15倍。
业务员还会编造一些身世悲苦的故事,比如父母双亡,说的泪流满面然后突然在台上噗通跪倒,以此换取老人们的眼泪和金钱。
“最后就是吓唬,如果不买不吃,就一定会死。”黄婆婆说,她身边有亲戚就是因癌症而去世,癌,这个字对她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些业务员没人手里都有一本册子,对每个老人的基本信息记录很是清晰,包括家庭成员、疾病、习惯甚至积蓄,“恐惧心理加上他们一吓唬,我自然就买了。如果不买,他们就缠着我。”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这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都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
“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对此负责。”黄婆婆的态度,也是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努力的方向,食药监总局即将出台的 《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中规定,以讲座、会议方式宣传食品的都是属于食品宣传欺诈。
醒悟并明确的拒绝,并挡不住那些业务员对老人们钱包的向往,依旧还有人找她卖保健品,百般推辞无效后,有时还会有业务员跑来她家里一坐数小时,各种手段用尽,无奈之下,她只能掏钱,业务员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但有一次我顶住了,还要回了之前交给业务员的200元钱。”
后来,黄婆婆的新书《心理健康活百岁——延后衰老的策略》出版,她觉得,就好像要回来那200元钱,这如同一场胜利。但那时,她早已为了这场胜利付出了40多万元的代价。
来源:钱江晚报记者 陈伟斌 梨视频
值班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