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如何度过「历史的垃圾时间」 ·  14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最怕妈妈突如其来的「关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徐静蕾vs蒋方舟:生命最好的礼物是无条件被爱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14 15:20

正文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周小宽


 28岁的蒋方舟和43岁的徐静蕾。


她们在一个谈话类电视节目中的相遇引发了故事,


(视频点击 ▲)


比徐静蕾年轻15岁的蒋方舟,9岁因写作成名,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天之骄女,在节目中流露出对择偶和年纪的焦虑,说自己现在经常相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仍然有“男权遗毒”。



已经43岁的徐静蕾,看上去却完全没有受到年纪、样貌、单身女性这些标签的影响,她从内到外都流露出一种平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接受都满意,因为“我是在过我想要的人生”。



看完节目的感觉: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的蒋方舟,有点局促和惶惑;而早已过了大众定义下择偶年纪的单身女性徐静蕾,则真的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很快乐满足。


——为什么?



 01 



如果一个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肯定,她很可能会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感极低。


如果一个女孩子,她“看起来”得到了很好的对待和养育,但是父母给她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必须要她成为某种样子才会去爱她,接纳她,父母只需要令人满意的她。这样的女孩子长大了,可能会非常想离开原生家庭,通过寻找伴侣的方式,找到“新的父母”。


这类女孩子会特别希望结婚,建立一个自己的家庭。而完美的伴侣,对于她们来说,会是代替父母认可她真正价值的人。


但是这种寻找往往带来失望——谁能真的提供给我们无条件的爱,除了父母?


一次次寻找,很可能带来一次次失望。


我看了一些提及蒋方舟童年的文章,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疼痛感。


她的妈妈是一个并不成功的作家,确切的说,算是写作爱好者,她希望女儿能比她成功,成为一个出名的作家。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个烙印,蒋方舟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她没得选择,她的妈妈的愿景如此强烈,她必须要替妈妈完成心愿活出她没有的人生。


两三岁孩子都在玩泥巴搭积木的年纪,她已经要每天坐下来读书认字,读小学也就是六七岁的年纪,她的妈妈非常认真地告诉她,一个小孩如果小学毕业前没有写出来一本小说,那么她在小学毕业时会被抓进警察局。


蒋方舟的成功传记类采访中,将这个妈妈“培养”女儿的独特方法当作有趣的家庭故事写下来,可是我看得有点难过。


如果一个孩子在6岁应该开始识字的年纪被你最爱最信任的人告知,如果你写不出一本小说你就会被警察从家里带走,那会引发怎样一种恐惧?


恐怕是巨大的恐惧,而妈妈如此强烈地需要这个女儿去认字写作超越同龄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却忽略了一个儿童的感受和承受力,这是令人遗憾的一件事情。


往往父母的这种想法就会塑造孩子的人生脚本。



“妈妈爱我吗?


不,妈妈只爱那个能满足她心愿的我”,这个孩子的潜意识,会有激烈的冲突。她会在六岁前充分感受到自己最亲密的养育者和自己的关系,并不是无条件的爱。


这就是我看到蒋方舟成名故事的感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她的真实故事,我无权去评价她的真实生活,因为我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可是她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某一种类型的孩子,某一种类型的童年,某一种类型的父母。



 02 



心理学有一个沟通分析流派,这个学派的一个标志性观点也被很多心理学家接受——人在六岁前人生脚本就已经形成,后来的人生就是在自己出演这个脚本。


如果没有觉察的话,关系模式在早期已经注定,要改变非常困难。


无论是否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肯定,无论多么美丽动人,最初的养育者,她的母亲看她的眼神,将一直埋在她的人生脉络里,除非她能认识到,她的母亲对她造成的影响所形成的关系模式,是怎么在她身上自动运作的。


觉察,才能降低这部分对她所起的作用。


我不知道蒋方舟妈妈当年曾经用怎样的眼神,看待这个孩子?


年幼的女童,渴望的是全然的被爱,或许她的心里有一个公主梦,她需要从妈妈眼睛里确认我很可爱,我是好的,我是幸福的,可是如果母亲内心熊熊的愿望在燃烧,母亲被自己为实现的人生愿望支配着,母亲的眼睛里只想看到未来代替她自己成为一个成功作家的蒋方舟,如果你没有写出一部小说,她对六岁的蒋方舟说,你就会被警察抓走。


也许到了八九岁,蒋方舟也会知道即使写不出她也不会被警察抓走,这只是母亲对她开的一个玩笑罢了,但是等她无数遍想起这句话时,她会读出什么含义——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写不出一本小说,那么我就会被抛弃?


如果是,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种伤害如何承受和消化?很难。




 03 



她的爸爸在哪里?


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角色在哪?


她的文章很少提到她的父亲。


她的父亲是一个乘警,因为工作关系,常常不在家,孩子的教育基本交给了妈妈。


当妈妈对这个孩子实施她的教育计划的时候,应该保护女儿的父亲,这个男人的爱的化身和代表,他要么不在家,要么对妈妈的行为默许,没有任何异议。这对于小女孩来说,意味着,她的父亲,也并不是无条件的爱着她,会保护她。


蒋方舟曾经在采访中说过,自己的爸爸对自己不多的几次教育都是以威胁恐吓的方式进行的。这几个词,很沉重,无论她是用多么轻松诙谐的口吻写出来,我读到的都是沉重。


她说爸爸虽然不会真的用力打她耳光,但是他会高高举起他的手,瞪着眼睛,弄出巨大的声响,蒋方舟说,每一次虽然没有真的打到我,但是我被吓坏了。

如果一个小女孩,被妈妈用苛刻的方式对待养育,要完成母亲设定的心愿,否则就感受到被妈妈否定和抛弃的痛苦;

而爸爸,又是妈妈的帮凶,会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可能会产生疑问,

我确实是不被父母真正爱的一个人吧?

而这个疑问,很可能贯穿她一生,贯穿她所有的亲密关系。

每一次的亲密关系中,她都是在等待这个问题被别人重新回答。


缺乏安全感,缺乏自我价值感,永远都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找一个爱自己的伴侣,但是心里又很难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这个女孩子的内心深处,会有这样的声音,无论大海多么深,这声音都会穿透海水,扑面而来,一直一直萦绕在你耳际。


所以你会做很多事情试图让自己看到平静,感到安全和被认可。


于是你很努力想要变得优秀,这样你能回避被抛弃的恐惧;于是你渴望恋爱,你需要被男人肯定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爸爸爱的“女儿”;于是你到了结婚的年纪非常害怕自己真的找不到男人,那么这就刚好证实了你不够优秀。


你根本看不到真正的自己。


因为在童年真正的你也没有被看见,爸爸妈妈要看的只是那个他们理想中的孩子。你没有选择,必须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




 04 



我不够好我没有被爱着,对我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这想法就像魔咒一样挥之不去,隐藏在自信的外表下。


在一个从女孩到女人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发出声音。


女孩想停止它,转化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需要很多疼痛的经历。但,都未必可以。


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有的家庭本来是希望一个男孩来光耀门楣,结果生出了一个女儿。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这种失望是明显的。紧接着,这个孩子会感受到压力,那就是正因为我是女孩这个事实让你们有点失望,所以我更要证明我是女孩我也能帮父母完成心愿。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悲剧和悲剧的叠加。



这个女孩子无论多么优秀,家境多好,是否名牌大学毕业,她是不是在社会真的有一个很好的位置,都可能因为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过,所以她难以正常发育成一个有独立人格和价值感的人。


她缺爱,缺认同,缺安全感,缺价值感,她看起来可能很女权和自信,但其实她又认可了男权文化,她内心自卑,她可能会急于结婚嫁给不爱的人,也可能畏惧失去婚姻的身份而死守一段极度糟糕的婚姻——如果没有觉察和成长,她一直都会出演童年既定的那个人生脚本,她会因为父母的不爱自己,不认可自己,而一直都不能够真正地去爱自己,去认可自己。 



(视频点击 ▲)



 05 



要活成徐静蕾这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我想,徐静蕾也有她自己的痛。


有一点很明显,43岁的她,确实成长得很强大。



(视频点击 ▲)


她有个一直非常疼爱和保护她的奶奶,她说奶奶是她的保护神。


这是与“无人可依靠”的蒋方舟不同的。


是个大大的不同。


这份最初的爱给了她认可和自信。这使得她人生基底的背景,温暖而有力量,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虽然父亲对她也有练字背诗的要求但是她没有遇见蒋方舟那样的爸妈,这也是幸运。



奶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爷爷奶奶在她父亲三岁时离异,爸妈小时候也经常争吵,她也曾表示过自己有点恐惧婚姻,但她生命中与她感情最深的奶奶,在离婚后很好地去活着,去奋斗,有信念地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从不哀怨,从不焦虑,没有被男人这个字眼给压倒压垮,这样的奶奶,给了徐静蕾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女人失去男人,失去婚姻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幸福不取决于婚姻的标签,而取决于自己,这种影响,让徐静蕾能够去更大胆更没有束缚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觉得自己的价值感必须要靠婚姻,要靠一个男人的标签来证明——有人爱我很好,没有人爱我也不能说明我不好。


所以,最亲近的养育者,给予孩子的影响,往往是一生的。


无条件的爱,是生命之初最好的礼物。


你出生,就得到你的妈妈,你的养育者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护,她用这种爱接纳任何一个样子的你。她对你,不会有要求。她是容器,接受你一切的情绪,在她面前,你可以不乖,可以哭闹,可以表达,可以失控,但是无论你是怎样,你都知道你是被爱的。你确定你不会被扔下,你确定你被好好地保护着。


能够得到这种爱的人,都是人生的幸运儿。



 06 


接触心理学越多,我越不知道怎样给“人”这个字眼下定义。


儿时创伤对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影响巨大。特别是很多中国的女性,在成长的岁月里,满身创伤。


然而,我们也习惯了和创伤共处,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创伤生活。它已经是我们的一部分。这部分,这样的我们,我们自己也要接纳。


所以如果问我怎么去思考我们和创伤的关系,怎么去改变创伤所影响的我们的现在,让我们更平静更快乐更自由:我想,

首先,要去接纳这个创伤,承认这个创伤,只有接纳和承认了,你才能去试着处理它。

所以即使你没法去和父母平静地议当年,但是你至少可以在自己内心,去重新梳理当年的故事,体验那个儿时的小女孩的感受,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去多讲述几遍这个故事,哭泣几次,宣泄几次,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创伤对你的影响,会减弱。你也会慢慢成长,你也会逐渐强大。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母亲或者父亲,如果你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个母亲或者父亲,那么你最好知道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事实,你对孩子的感情,你凝视孩子的眼神,孩子呼唤你时你的反应,你的内心对你的孩子的感受,特别是人生最初的几年,很重要。


如果孩子已经长大,而你已经知道自己过去有的地方做得不好,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接纳,那么试着鼓起勇气,去和她聊聊,告诉孩子你现在的感受,和她重新体会当年,告诉她在你内心深处,其实你爱任何样子的她,所有时间的她。


尽你所能,无条件去爱她。


 小宽推荐 

无条件的爱

是生命之初最好的礼物


(你也不知道,分享会照亮谁的梦 | 感谢点赞)


推荐阅读

只谈了解,不谈原谅 | 去看看小时候的父母亲

为什么金风玉露一相逢易,执子之手偕老难?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投稿,便默认可编辑,推送)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胡慎之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