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对当前市场和政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主要涉及房地产、消费、经济政策、行业配置等方面。当前市场对经济和市场的预期较为悲观,政策方面存在边际宽松的可能性。地产新政执行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堵点,分别是融资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和存量住房与需求增量的不匹配。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融资手段有助于疏通第一个堵点。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救市力度取决于多个因素,未来一年半时间内存量房回购将温和推进。当前消费政策执行面临挑战,如折扣力度和经销商垫资问题。在财政赤字确定的情况下,仍有空间进行财政调整以支持消费。美国近期政策转向对美股市场产生影响,对未来12个月标普500指数及行业配置有一定看法。对日本股市及中国主要股指的未来12个月预期进行了调整。对中国名义GDP增长和企业盈利预期、MSCI中国指数估值及外资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在行业配置建议方面,建议短期以防御性策略为主。二季度中国整体业绩稍好于预期,但未来盈利预期仍面临压力。对亚洲硬科技及半导体板块前景相对看好。
政府救市力度取决于行业是否符合新质生产力及促进经济转型,以及行业下调是否引发社会及金融稳定风险。预计未来一年半时间各城市将温和推进存量房回购。
现行消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折扣力度和经销商垫资等挑战。决策层将根据经济数据来做出进一步判断,可能召开经济会议讨论增量政策。
美国近期进入降息周期,对通胀控制取得进展。美股市场对未来几个月宏观数据高度依赖,需要持续关注关键指标。
美股策略师Michael Wilson对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的基准情形有特定看法,建议采取配对交易策略,并关注盈利预期交付情况。在行业配置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过去20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名义GDP增长与企业盈利预期有高度联动性。目前名义GDP已进入低于预期值的区间,未来通缩压力能否缓解仍存在争议。
对亚洲硬科技及半导体板块前景相对看好,特别是英伟达等赛道前景积极。
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摘要
•
当前市场对经济和市场的预期较为悲观,政策方面存在边际宽松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和消费领域。高频数据显示,
8月份房地产市场继续冷却,形成了房地产与宏观经济之间互为因果、互相拖累的负反馈循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有限,对收入及未来预期持谨慎态度。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就业分项持续走低,低于疫情期间水平,就业市场不佳导致消费和投资趋于谨慎。
•
地产新政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堵点:一是融资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目前使用准财政工具提供融资,但其利息成本基本等于或高于大部分城市租金回报率,且债务工具最多续期
4次,给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带来不确定性。二是存量住房与需求增量的不匹配,高库存地区保障房需求不高,而这些地区75%的存量住房位于人口流出或减少的低线城市,而一二线城市符合回购要求的存量住房供给有限。
•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融资手段有助于疏通融资成本问题,但对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政策仍显无力。一二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限制导致房价相对收入增长过快,需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但对道德风险担忧使得期房收购仍处探讨阶段。
•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救市力度取决于行业是否符合新质生产力及促进经济转型,以及行业下调是否引发社会及金融稳定风险。预计未来一年半时间内,各城市将温和有序推进存量房回购,但若进展缓慢则适度调整政策。整体来看,一二线城市供需有望在明年下半年逐渐趋于平衡,但若要突破现行框架,则需由金融和社会稳定担忧倒逼实现。
•
现行的消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折扣力度是否足够大,经销商是否需要大范围参与垫资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预计决策层将在
8月和9月经济数据出炉后做出进一步判断,10月底有可能召开经济会议讨论增量政策。
•
尽管没有直接测算具体项目对应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地方专项债余额,但通过间接观察可以发现仍有一定调整空间。例如,今年
5月财政部透露了第一批合资格项目,并在7月放宽了资金用途限制,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等。在地方专项债方面,未透露具体项目的新发行规模最近几个月有所上升,这表明总体上优质项目依然匮乏。因此,即使在现行财政空间内,从边际上将支持投资转向支持消费仍有一定可操作性。
Q&A
当前市场对经济和市场的预期较为悲观,政策方面是否有可能出现边际宽松,从而带来一些市场热点?
在当前一致的悲观预期下,政策方面确实存在边际宽松的可能性,这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和消费领域。高频数据显示,
8月份房地产市场继续冷却,形成了房地产与宏观经济之间互为因果、互相拖累的负反馈循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有限,对收入及未来预期持谨慎态度。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就业分项持续走低,低于疫情期间水平,就业市场不佳导致消费和投资趋于谨慎。在库存压力下,房价下行压力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地产新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堵点?
地产新政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堵点:一是融资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目前使用准财政工具提供融资,但其利息成本(
1.75%的再贷款成本,加上银行系统成本)使得地方政府最终贷款利息约为2-2.5%,基本等于或高于大部分城市租金回报率。此外,该债务工具最多续期4次,即5年内需还本,这给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带来不确定性。二是存量住房与需求增量的不匹配,高库存地区保障房需求不高,而这些地区75%的存量住房位于人口流出或减少的低线城市。这些住房可能最终被认定为损失而非救助对象。而一二线城市符合回购要求的存量住房供给有限。
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融资手段是否能缓解上述问题?
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融资手段有助于疏通第一个堵点,即融资成本问题。专项债本金无需偿还,本质上是正规的政府债务,可以不断滚动再融资,只需承担利息支出。因此,用专项债作为融资手段可能会使地方政府更加积极。此外,今年地方政府难以找到足够合资制基建项目,导致地方债发行缓慢,因此允许专项债用于存量房收储可以缓解这一压力。然而,对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政策仍显无力。一二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限制导致房价相对收入增长过快,需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但对道德风险担忧使得期房收购仍处探讨阶段。
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救市力度如何决定?未来一年半时间内存量房回购进展如何?
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救市力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是否符合新质生产力及促进经济转型;决策层对于推进经济转型具有较强定力,不愿用大规模资金救市,以避免重燃错配风险。二是行业下调是否引发社会及金融稳定风险。如果房价继续深度调整,引发社会及金融稳定担忧,则可能促使更强信号释放。因此,我们预计未来一年半时间内,各城市将温和有序推进存量房回购,每个城市都会有所动作,但若进展缓慢则适度调整政策。整体来看,一二线城市供需有望在明年下半年逐渐趋于平衡,但若要突破现行框架,如纳入期房或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则需由金融和社会稳定担忧倒逼实现。
当前消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行的消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折扣力度是否足够大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几千元的商品,
15%-20%的折扣可能不足以吸引消费者进行以旧换新。此外,经销商是否需要大范围参与垫资也是一个担忧点。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本周末,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执行细则,但这一机制刚刚开始实施,需要时间来观察其效果。预计决策层将在8月和9月经济数据出炉后做出进一步判断,10月底有可能召开经济会议讨论增量政策。
在财政赤字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是否还有空间进行财政调整以支持消费?
尽管没有直接测算具体项目对应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地方专项债余额,但通过间接观察可以发现仍有一定调整空间。例如,今年
5月财政部透露了第一批合资格项目,并在7月放宽了资金用途限制,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等。在地方专项债方面,未透露具体项目的新发行规模最近几个月有所上升,这表明总体上优质项目依然匮乏。因此,即使在现行财政空间内,从边际上将支持投资转向支持消费仍有一定可操作性。
美国近期政策转向对美股市场有哪些影响?
美国近期进入降息周期,对通胀控制取得进展,目前预期为软着陆,即没有大的宏观经济问题。今年二季度,美国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表现强劲,标普
500指数年化盈利增长率达11%,收入增长率为5%。尽管如此,美股市场对未来几个月宏观数据高度依赖,需要持续关注就业数据等关键指标。目前,美股市场中,上调和下调盈利预期的个数持平,显示短期调整动能趋缓。
对未来
12
个月标普
500
指数及行业配置有什么看法?
美股策略师
Michael Wilson认为,如果宏观增长数据保持强劲或进一步改善,标普500指数基准情形可达到5,400点。然而,由于每周、每月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他建议短期内采取配对交易策略,并关注盈利预期交付情况。在行业配置方面,他建议做多工业板块,相对减少非必需消费品板块;在科技领域,看好软件和科技硬件,不太看好半导体;防御性行业中,看好医疗保健和公用事业板块。
对日本股市及中国主要股指未来
12
个月的预期如何?
对日本市场,我们将
TOPIX指数目标从3,200点下调至3,000点,将前瞻性市盈率从15倍调整至14倍。这主要是由于市场波动性增加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然而,日本企业盈利预期依然强劲,今年和明年预计各有10%的增长,我们预测分别为12%和11%。对于中国市场,我们也进行了全面下调。恒生指数目标价为17,000点,MSCI中国指数从61点下调至56点,沪深300指数从3,900点下调至3,500点。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海外市场这些指数缺乏显著上升空间,而A股仅有小幅个位数上涨空间,此次调整主要受盈利预期下修驱动。
当前对中国名义
GDP
增长和企业盈利预期的看法是什么?
过去
20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名义GDP的增长与企业盈利预期有高度联动性。然而,目前名义GDP已进入低于预期值的区间,并且在短中期内很可能保持这一趋势。未来几年(包括2024年、2025年甚至到2026年和2027年),通缩压力能否有效缓解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盈利预期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目前我们对今年和明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预期的增长分别设定为6%和8%,而市场目前预计今年盈利增长14%,明年12%。我们认为市场信心将进一步修正并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