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第一
“阅读第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是一群爱阅读、关注国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持续学习、分享和成长的高知家长群体。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术”至“道”,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写作的狮子  ·  下周期中考来了,孩子每天复习到晚上11点多, ... ·  2 天前  
爱写作的狮子  ·  下周期中考来了,孩子每天复习到晚上11点多, ... ·  2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香港本科留学:25faLL香港本科申请要求、 ... ·  5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香港本科留学:25faLL香港本科申请要求、 ... ·  5 天前  
江苏省招就中心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第一

新年献辞 | 重返是为了最终的抵达

阅读第一  · 公众号  · 教育  · 2016-12-31 22:05

正文




 文 | 博雅小学堂


最近,一位台湾朋友为了逃离台湾的“小确幸”来到北京,希望能和“大格局”的朋友们一起共事。然而她惊讶地发现,这些曾经关心国事民瘼的大陆朋友,却都在谈论一个话题:移民。

 

的确,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精英,像今天这样集体认真地思考移民,而他们的理由大多是为了孩子。


当逃离母语文化成为时代特征



即便暂时没有条件移民,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也都在为孩子未来的留学做着准备,大城市国际学校的学位常常一位难求,公立学校孩子们的留学规划也越做越早。

 

博雅小学堂去年开设了针对小学全年级的经典阅读课,没想到报名者不少来自国际学校。家长的诉求非常清晰,来这里给孩子补习中文阅读。


有的国际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很快的阅读原版《哈利·波特》,但妈妈告诉我们,孩子的中文阅读能力可能只相当于幼儿园大班。

 

那些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上国际学校的小朋友,彼此之间能说非常流利的英语,在一个国际学校孩子排演的第一部戏剧是《耶稣复活》。

 

在自己的母语国家长大,家里说的也是母语,可是因为选择了以英语为主的国际教育,孩子不得不一点点丧失母语文化,母语也大大落后于英语,甚至徘徊在听说水平。这个事实让我们很震惊,也很心痛。

 

选择移民或者在本土接受国际教育,估计世界上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大国发生这种集体逃离母语文化的现象。



家长的选择也是迫不得已。大部分公立学校因循的教育价值观和做法,与这个越来越以个性和国际化为重的新时代背道而驰,加上校园里的羞辱文化根深蒂固,这让不少了解国际教育趋势的家长们焦虑不已。

 

先不管中文不中文,先考虑让孩子有机会在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长大,让孩子有机会可以扬长,而不是必须补短,让孩子有机会保留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当这些问题的权重超过了母语和母语文化时,很多家庭就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国际学校这条不归路。


走得越远,越想知道我从哪里来



很多在海外生活过的人,通常都体认出这样一个观点,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里,一个人赢得别人的尊重乃至敬重,不是靠你英语流利,而是仰仗你独有的价值体系、思维及生活方式,贡献你的见解和多样性。


而这种差异化除了智力之外,很大程度源自于母语文化。

 

一颗缺少母语和母语文化滋润的心灵,将来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有自尊,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都是值得关注的时代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走上世界舞台,却匮乏可以赢得世界理解和尊重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历史时期。


我们始终认为,放弃和逃离中国教育不是解决精神困境的终极办法。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的了解,没有起码的中国人文底色,没有和他人和而不同的见解,你走得越远,就越感到贫乏,越因为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困惑。



以现代精神重返经典



《圣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塑造他们的信仰和道德,赋予他们生命的意义和力量。

 

我们也需要重新连接我们的文化血脉。连接过去,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用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的话说:“读古代经典,是吸收面向未来的精神营养,也就是发掘那数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一个文化人群在艰辛中生存下来的精气和骨血,以开辟新的生存境界。”

 

美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西方的思想史,不过是重新回到柏拉图的历史。

 

他所谓的“重新回到”,就是不断阐释西方哲学祖师柏拉图的思想的意思。中国的哲学,先秦诸子百家之后,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心学,也都是“重回”孔孟老庄之后,才有了属于自己时代的出新。正是在这不断“重回”的阐发下,思想才得到更新。



过去这一年,我们认识的不少大陆和台湾学者,正带着使命试图重建新国学体系。他们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采用现代史料和史观,用开放的心态重新走进先人的世界和价值体系,为当代人提供生命的力量与审美。

 

这一年在博雅小学堂,有几百人跟着杨鹏老师一字一句精读《道德经》。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这些已为人父母的中年人一直在进行深度的思想碰撞和人生探讨。不止一位妈妈说,这样的学习让她们重获新生,开始重新打量世界,自己和孩子。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从小学习甲骨文,练习书法,学习《论语》和《说文解字》,而她们自己也再次捧起经典,从古代思想中汲取可以过好现代生活的营养,进而改变生活方式。



重返是为了最终的抵达



世界加速融合,中国与全球唇齿相依。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能对世界贡献什么?

 

作为人类文明共同体中的一员,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人,都需要自省之后回答这四个问题。它是我们在动荡分化的世界里心安与自信,并始终保有使命感的来源。


两年前,博雅小学堂上线第一日,我们在发刊词中就这样写过:

 

我们和所有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在一个注定多元化的未来,能欣赏和吸收各种文明的美好。


但所有种种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深厚的了解。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在求知世界文明的精神旅程之中,能找到可以让自己信靠的文化之根,有让灵魂可以栖息的地方,那将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

 

2017年,将是博雅小学堂的“重返经典年”。

 

我们将以现代而非复古的方式,重返我们民族的精神源头,理解我们自己,并找到面向未来的力量。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喧嚣和动荡的世界里,我们觉得这件事很有价值。

 

重返经典,我们选择从《诗经》开始,从李山开始。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的诗教传统,始于诗经。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必须回归《诗经》这个源头。


李山教授研读诗经三十年,可以说是最懂诗经的人。他说,只要解释清楚《诗经》艰深的字句,掸去上面的尘土,它亲切的本来面目就会自然显现。《诗经》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2017,我们重返经典,回到精神源头。


▲“重返经典年”开山力作

年度音频专栏《李山讲诗经》



即刻订阅《李山讲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