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行青年
银行青年【原名信贷】,51万银行人生活学习的平台。专注报道银行、信贷、政信融资、不良资产、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是银行一线员工必读刊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资生堂2024年营业利润下滑73%;%Ara ...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接入DeepSeek以后,我的Excel真的 ...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DeepSeek接入到WPS文字,3分钟搞定 ·  2 天前  
玩物志  ·  瑞幸涨价,「背刺」返乡打工人 ·  2 天前  
完美Excel  ·  对比deepseek,编写计算年龄的自定义函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行青年

逃离银行的年轻人:我努力考上985、211不是来当柜员的

银行青年  · 公众号  ·  · 2020-11-07 21:40

正文

来源:邓行长


过去,人们常将在银行工作比作“金饭碗”。最近,银行因笔试题难接连上热搜,过不了多久,又一批“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应届生将进入银行,为银行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微博上,“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超话里,已有9674.9万阅读,1.9万个帖子,他们有的发表离职感言,有的还在纠结是否要离职。

银行越来越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记者采访了几位已经从银行离职或打算离职的人,在他们眼里,银行究竟是怎样的?

一、“银行转型后全员营销,我不适合”
某国有银行柜员 工作6年 转型做会计

有句话叫“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这句话银行人的真实写照。

2011年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考入了银行。刚进银行时,移动支付还没那么发达,网银就算比较高级的电子支付业务了,所以工作任务也不重。但好景不长,随着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支付宝、微信开始崛起,对银行传统业务造成巨大冲击,柜员的任务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那段日子感觉特别迷茫。一看到自己在银行的发展方向,只能局限于柜台了,我就打定主意离职了。

辞职后,我去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基层做起。我把自己的姿态放得特别低,重新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前一两年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现在已经慢慢进入角色。

二、“为了拉客户,我喝酒喝到吐”
某全国性股份行柜员转对公业务 工作3年 打算自己创业

进银行之后从柜员干起,根本没有之前想象中轻松,每天工作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写错数、算错帐。坚持了将近两年,我终于转到了对公业务,又开始不断敲合同、盖章、做合同,工作压力更大了,对业绩的要求更高了。

做柜员时面对的是零散的客户,个人零售业务需要投入感情,可以和客户多聊聊家常,拉近距离;后来面对的都是公司,刚开始觉得接触的客户都很高大上,公司业务动辄都是千万甚至上亿量级的,不像个人业务才几十万甚至几千。但是现在银行同业竞争相当激烈,确实很难。

更让我崩溃的是酒桌文化。下了班,经常需要去喝酒应酬,一周最少两次。为了拉一单生意,有时候喝酒喝到吐,我觉得这比加班更辛苦。

目前我打算自己创业,做美术教育培训。回过头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再进银行了,人这辈子还是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收入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幸福指数太低”
国有银行柜员跳槽至城商行贷款经营部 工作7年 考上公务员

我当时认为在柜员岗位待得越久,社会竞争力越低,我努力考上985、211,并不是为了出来干这么一个工作。

种种考虑之下,我跳槽去了某城商行的贷款经营部,和我专业相对更匹配一些,但干了四年后,慢慢发现这个岗位最重视的依然是个人业绩。

我的工作没出什么差错,也能完成业绩,工作年限到了应该能晋升为副主管,但是表面提拔了,工作内容也没有发生变化,我晋升之后再往上升的空间很小。而且我认为银行是一个衰退的行业,绩效、工资和任务指标都和行里的整体经营情况挂钩,和我个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

在外界看来,银行是个“金饭碗”。 我在国有银行工作时,转正后月薪能达到七八千,跳槽到城商行之后,月薪过万没有问题。这个收入在当地还不错,但是工资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幸福指数太低。

后来我评估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我在大学时就通过了司法考试,本科学校和专业也不错,即便出了银行这个门,也有很多就业机会,索性就裸辞了。

我先去了一家律所工作,去年五月考上了公务员,现在在法院上班。工资虽然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在新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也找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

四、“年轻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柜台”
某国有银行柜员 工作2年 辞职转型做媒体人

大部分大学生刚毕业很少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甚至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行业一无所知。2016年春天,我通过春招进入了某国有银行,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觉得至少要干够两年。两年一到,我一天都不耽搁赶紧就辞职了。

新人入职后大部分被分配做柜员。年轻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柜台。 一线城市或许还能接触一些国际化的业务,但是其他城市的柜员,每天做的业务就是存取、挂失、开户。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琐碎、细致、不能出任何差错。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在这份工作里,之前的专业知识都用不到。如果在柜台干三五年还不出来,很可能就把之前的知识都忘光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银行员工的作息是朝九晚五,但进去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饿着肚子开会到晚上10点多是常态。

工作辛苦一点也就罢了,关键是工资低。我所在的银行员工一共分为11级,底层员工每月平均工资到手三四千,大部分人天花板到8级,工资大概1万元。

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信,我最低的一个月工资到手才1888元。我是本地人,和父母吃住在一起,还能熬过来。但一些外地同事,他们靠这点工资怎么维持日常开销?连自己都养不活,还会在乎所谓的“金饭碗”吗?

每天顶着巨大压力,最怕的就是客户投诉。曾经遇到一个客户,他是专门碰瓷银行的,去各大银行办理一些稀奇古怪的业务,然后抓到你的漏洞就挑刺,之后就去银行业协会、银保监会投诉,要求银行赔钱送礼。当时因为系统的问题,对方抓住了一个问题不放,网点主任打算在网点的日常费用里拿800元赔给他,对方还嫌少。

我当时是裸辞的,辞职后,很多猎头给我打电话,推荐给我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岗位,我全部拒婉了。这代90后的想法已经变了,老一辈“金饭碗”那套已经不灵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银行人想辞职呢?

业务考核指标的加重

现在的银行,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模样了。 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因为银行网点的升级优化,而是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消费者消费场景及模式的多样化,使得消费者越来越不依赖于实体银行去办理业务了。也可以这样说,在一些银行的大厅里前来办业务的人员屈指可数,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他们大多是不会或者不熟练电子银行业务而不得不来到实体网点办理业务。

以前的银行年初分配了业务指标,从行长到一线员工,大家几乎不用怎么出力,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把任务完成的差不多,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营销,更没有所谓的外拓,完完全全就是坐门等客。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经济形势的下滑,银行越来越难以获客。但是,上层领导不会因为种种客观理由或者原因就会减少对你的业务指标的考核, 而好多任务的分配完全是领导拍脑袋决定的,比如之前有某地区分配ETC任务**万,而该地区实有车辆都没有这么多...也是闹了个天大的笑话!

领导想完成任务,那就得层层传导压力,压力传导到最后,还是落到一线的员工上面。各种业务考核都是和绩效工资挂钩的,完不成任务就是一个方法一个字“罚”,所以那些没资源没人脉又没有营销能力的员工大多会“吃土”,我就听群友吐槽过月工资到账负10元和负780元的想象......而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再不去改变的话,只会让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吃土”,到最后连“土”都没得吃的话,那他们自然会选择离开...

工资水平的下滑

第二点,与业务考核指标的加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员工工资水平的下滑。

我前几天刚刚发过工资,乍一看,还不少,可是和同事聊起工资后大家就叽叽喳喳的一发不可收拾。其中有一位同事突然叫道,现在领导天天说涨工资涨工资,我记得五六年前咱们的工资水平好像就是这样的啊,现在想想还真是没怎么涨,如果算上人民币贬值和物价上涨通胀的话,现在的工资其实是不升反降了呢!

之前还有报道称,浙商银行、台州农商行等股份制银行员工平均工资30多万。这一消息的报道,也引发了无数银行人的口诛笔伐,该文章的评论区已经被银行员工而攻陷...大多数银行人在该文章的评论区说道,我们都是金融民工,我们是被平均的那90%的人, 作为月薪到手三五千的我们来说,我们有什么资格在这儿谈年薪? 更何况是年薪三十万?!!!

当然,银行工资水平的下滑,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经营管理的不善、坏账的增加、计提拨备的增加、经营费用的上涨、网点改造的增多、营销费用的增多...等等等等,如果要让你找理由和借口的话,完全可以找一大堆,但是这些完全不能够让一线员工去背锅。

晋升空间的缩小

员工晋升空间和渠道的缩小和收窄,是银行人产生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