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冬天赖床,我愿称之为零成本养生!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爱的反面不是恨 ·  2 天前  
洞见  ·  蛇年搞钱第一步:重塑你的财富观 ·  4 天前  
深夜书屋  ·  毛泽东自述:低谷自救,他太有力量了! ·  4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刷屏了! ·  4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刷屏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生命中的苦难,值得我们去感谢吗?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07 22:20

正文

Apr.

7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作者丨Eva、Milo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夕子 的朗读音频



最近我们再次听到有人说:“感谢我生命中的那些苦难,它们让我更加坚强。”


影视剧中也常常会有人专门刁难主角,让他们吃尽了苦头,最后洗白的时候说一句:“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你受的这些苦都会是你人生宝贵的财富!”


这种“痛苦就是财富,我们应该感谢它”的论调被大家理所当然地接受和欣赏着。


大部分人似乎觉得苦难是个好东西,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甚至是值得追寻的。


但柴静曾经说过一段话: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今天我们想跟你聊聊,苦难真的是成长所必须的吗?它值得追寻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感谢苦难吗?


- 01-

苦难使人成长

所以我们要感谢苦难?


苦难使人成长,所以我们要感谢苦难?


成长有很多条路径,你读的书、走的路、见到的世界、对自己的反思都可能会带来成长。


为什么唯独“从苦难中艰难地成长”这条路这么受大家欢迎?甚至抱着没有苦难创造苦难也要上的念头啊。


苦难能带给人成长是因为它有时无法躲开,我们不得不去成长,去克服它。


可以顺风顺水自然地成长,是超级幸运的事情。如果你因面对苦难不得不变得更加坚强了,那为什么要感谢苦难?


应该感谢你自己啊。


既然苦难不值得感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以前一直过着苦日子的人在宣扬“人就是要吃点苦”呢?


以前王小波曾经说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但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人们在想尽办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难。


他们会觉得这些苦难都是对他的磨练,这样才能暂时逃离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那种无助感。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也有过如下的解释: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经历了苦难就一定能成长吗?


我们听了太多在苦难中挣扎,最终坚强地克服困难成为人生赢家的励志故事。


但这其实可能是一种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


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可以说明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熊不吃死人,所以在野外遇到熊只需要装死就能逃过去!”


这话是那些逃回来的人跟你说的吧?


意思是你所看见的、听见的都是成功活下来的,失败者根本没机会让你看见。


不是所有人都能因苦难而成长,很多人可能就倒在苦难之下了。


身在苦难中的人想躲都躲不开,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它呢?


此外我们想陈述一个观点: 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痛苦,痛苦这东西本身是很主观的,它没有可比性。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立场来判断别人的经历够不够痛苦。


就像没有抑郁症的人不应该跟抑郁症患者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坚强点儿就好了。”


不轻易地去断定别人没在苦难中挺过来是因为他们不够“坚强”,是对人起码的尊重。


- 02 -

跳出心理舒适区去吃苦

真的有必要吗?


心理舒适圈,更多地被人们熟知为Comfort zone。


虽然没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严格定义,却成为各种鸡汤文中用来说服大家去追寻苦难的最好的借口。


很多人宣扬要跳出心理舒适圈,去挑战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来“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这个理论乍一听十分励志,可仔细想想,却不是那么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我们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努力地做着擅长的事情,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同样是为祖国建设奋斗在第一线的优秀公民呀。


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圈去,去感受挫败,才觉得没有辜负人生呢。


舒适圈、社会期待和自我追求,这三者是互有重叠的三个圆。


只有当三者的重叠最大时,个人体会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


与其去鼓励人们跳出“心理舒适圈”,专门去挑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来挑战,去寻求苦难;


倒不如鼓励大家去发现更多自己擅长的事情,去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圈”,在舒适圈里过得更舒服,也许更可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 03 -

吃太多苦

人真的会变傻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时候“吃太多苦”是会影响身心发育的。


然而,这多么理所应当的事实,却被我们大多数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小时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会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多地经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


不要吃没有意义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练。


所谓的吃苦,都是因为你在从事违背本心的活动。当你是自愿“吃苦”的时候,就成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


吃苦和努力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不要把他们等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主动吃苦这句话,根本不成立。


最后,回答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苦难真的是成长所必须的吗?它值得追寻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感谢苦难吗?


苦难不是成长所必须的,它不值得追寻,我们没必要去感谢苦难。如果你因苦难而成长了,感谢你自己。


参考资料:

Johnsona, R. M., Kotch, J. B., Catellier, D. J., Winsor, J. R., Dufort, V., Hunter, W., & Amaya-Jackson, L. (2002). Advers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outcomes from child abuse and witnessed violence. Child maltreatment, 7(3), 179-186.

Moeller, T. P., Bachmann, G. A., & Moeller, J. R. (1993).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hysical, sexual, and emotional abuse during childhood: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for women. Child abuse & neglect, 17(5), 623-640.

McLeod, S. A. (2014). Carl Rogers.

Retrieved from www.simplypsychology.org/carl-rogers.html


—THE END—


☀来源: 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专业的心理科普,靠谱的心理服务。




主播:夕子, 双子座的斜杠女青年,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不断解锁新技能。 一边做着环游世界的梦一边实现梦想, 希望用声音陪伴更多的人, 微博@夕子半半。


MOR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