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正好是三个月前,在台北,参加了一个
极客邦组织的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GTLC
。
详情如文:
刚去台湾参了个会,就听说自由行受限了
会上碰到了主办方的老板霍泰稳,聊了一会儿以后,他就邀请我做一门和产品有关的课。
我当时的反应是,已经那么多了,找不到空隙,算了吧,但大家跟我说,空隙……挤一挤总是有的。
于是,扫了一圈已有的产品课,强行定位。
首先是极客时间上,已经有三门和产品有关的课。
邱岳的《
产品手记
》,
邱岳的《
产品实战
》,这两门课,更多的还是面向产品经理,而我的课,明确说了产品经理不重要,重点讲背后通用的产品创新方法。
曲晓音的《硅谷产品实战36讲》,很明显,属于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然后避不开的是得到上,梁宁的《产品思维》、《增长思维》,看下来也有明确区别,梁宁主要教你怎么想,更宏观,我的课主要教你怎么从0到1的做,更微观。
做课的过程中,拉钩也推出了
薛军的《腾讯产品启示录》,主要是向腾讯学习,而我的
课,有更多阿里、以及我后来做孵化器、产品顾问接触的各种各样产品的案例。
……
所以这么看下来,这门课的目标用户是
从事广义上的“产品创新”工作的人,只要他们的工作产出物是某种世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就符合这个定义,特别是在多变的行业里。
课程的大背景呢,是这个世界变化速度很快,从物资短缺到琳琅满目,也就20年时间,产品从供给驱动变成了需求驱动。用户的地位更高了,选择更多了,胃口更刁了,需求更善变了,各种公司都感觉到,原来做产品的那套方法不适用了,怎么办?
所以,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这门课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你轻松了解“一次产品创新的探索过程”,了解如何才能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获得市场认
可的产品的各种方法。
内容大纲如下图。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吴晓波频道几乎也是同时找到我,想做一门产品主题的课程,两边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而且受众差异化很大,极客时间是广义的“程序员”,吴那边是广义的“企业家”,在和双方都充分交流,发现“一稿多投”并不合适之后,我最终选择了极客时间。
理由很简单,
创新有两大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程序员少了企业家会做出没市场的东西,企业家少了程序员啥也做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