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88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美国空军有一款外型特别怪异,甚至可以称得上丑陋的攻击机,型号是A-10。这款飞机的官方名称是雷电,但驾驶它们的战斗机飞行员却给这些飞机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叫疣猪,并戏称自己是赶猪的。
这款飞机的外型为什么这么怪异?
首先,这款飞机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近空支援陆军作战。它有双垂直尾翼,外观上确实不美观,和猪的两个大耳朵非常相似,这也是它疣猪外号的由来。但是,这种双垂直尾翼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设计冗余,即使一条被打烂,也可以继续作战然后安全返回基地。
其次,整个飞机有厚厚的一层盔甲,足以应对地面轻型武器的攻击,所以飞机看起来同时也很粗壮。
最后,由于它的机翼也非常厚实,可以悬挂很多武器弹药,完全可以胜任对地火力攻击。
可以说,这些外型设计完全是为了满足它的功能需求。
那么,外型如此怪异的一架攻击机,实战情况如何?1991年的海湾战争,雷电攻击机出尽风头:不仅消灭了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完美地完成了近空支援陆军作战的任务,而且自身损耗也很小,可谓一战成名。
但是,雷电攻击机后续的市场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推销时,完全无人问津。因为其他国家根本不相信这种攻击机,会对他们有任何帮助,在他们看来,这种攻击机是有钱人玩的游戏,他们更需要的是F-16那种综合格斗机。
仔细思考一下,道理其实很简单:这种飞行速度很慢,功能又非常单一的对地攻击机,只有在己方空军完全占领制空权,并确保天空上不会有敌方的超音速战斗机时,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为在超音速战斗机面前,这种亚音速的雷电攻击机简直就是活靶子。除了美国空军,没有哪个国家在实战中能提供这种碾压式的制空权,自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业绩惨淡。
笔者不是军迷,雷电攻击机本身自然不是重点。本文的重点是如何从这个攻击机存在的内在逻辑,推演出目前广为倡导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
第一,时势造英雄。先从时间的维度来解释: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社会分工也比较粗糙的时代,为什么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工匠精神?对那个时代而言,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超前的奢侈品。举个粗浅的例子。不要说几百年前,就是几十年前,一位寻常的家庭主妇是没有什么心思、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美食的,无他境况使然尔:一群孩子要照顾、还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田间劳作,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闲也只能祈求全家解决温饱。同理,在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会做满汉全席的大厨,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权贵阶层甚至最高统治者的私人玩物,是不可能赢得社会上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真正认可的。
第二,分工创效率。然后从空间的维度来解释,倡导工匠精神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提到那个造针的例子,是经济学领域的不朽案例,分工提升效率更是现代经济学的伟大发现,时至今日早已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从空间维度上来看,虽然人和人之间的物理空间同以前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但社会空间却在急剧压缩:每个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来得更为紧密。整个社会在高效分工的协作机制下,必然要求每个人比以往具有更高的专注度和专业能力,这样才能使这套机制得以流畅运行。说得直白一点,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每个人都更需要陌生人之间的协作,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自然更容易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真正认可,而不仅仅简单地停留在宣传层面。换句话说,在如今这个分工细密、联系紧致的时代,工匠精神实际上已经自发出现,并悄然生长。
雷电攻击机应该庆幸美国空军具备复杂而先进的作战体系,可以为它提供最佳的战斗土壤;而每一位普通人,也应该庆幸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只要你精益求精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可以赢得广大其他社会成员尊重的时代。
本文作者为铅笔社资深成员。
关注铅笔经济研究社公众号,并回复以下数字,或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铅笔社文章。
回复“201”,国家存亡的意义(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
回复“202”,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
回复“204”,北京为什么是首都(寻找北京成为首都的那段历史)
回复“208”,重新理解市场(打破人们对市场长久以来的认识,一篇读了后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的长文)
回复“209”,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对个人主义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爱国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