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晚睡”将我们设置为星标哦 ·
本文转载自:
油炸绿番茄(ID:
tomato2050)
作者:斑马
随着调查信息的不断公布,沸沸扬扬的成都49中事件总算有了公论
。
但是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那场风波注定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
中青报的冰点周刊前段时间做了一篇深度报道,讲一个父亲在儿子跳楼自杀后,卧底到了自杀群,劝说了几十个孩子,揭开了青少年世界里最“隐秘的角落”。
“一个中年人非要劝年轻人快乐”,这应该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傻事,可是45岁的中年人徐世海却把这当成了一种救赎。
自从大儿子毫无征兆的自杀后,徐世海就开启了一段双面人生。
白天他披着生意人的外衣,同时还是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晚上,他卧底潜伏进孩子们的QQ群,冒充他们的同龄人。
因为他想知道,网络那头的孩子们,每天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
如果不是中年丧子,徐世海不会想到用这样一种方式去接近十几岁的孩子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正是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个悲剧,推着他成为了许多孩子的摆渡人。
他跟年轻人们有代沟,故意学着他们的口气说话,怕说多错多暴露自己,每天就在群里靠发红包维持自己的活跃度和信誉度。
但只要一听到有人流露出“想死”的念头,他就迅速启动救援模式,加他们好友私聊,当他们的心理按摩师。
他曾经向几十个试图走向绝路边缘的陌生孩子伸出双手,可是他还是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走上那条路。
外人眼里,徐世海的儿子开朗大方,为人和善,徐世海也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十分融洽,几乎无话不谈。
在和那些悲观厌世的孩子们深聊后,徐世海发现,很多父母自认为成为了孩子的朋友,可是在孩子眼中并不是这样,他们宁可把心事分享给陌生人,也不愿意和父母说一句真心话。
温暖善良的故事背后,藏着无数父母们无力而又心惊的现实:和吃饱穿暖相比,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很大程度上都是灯下黑,家长永远是站在洞口外面的那个人。
“有一些父母明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却仍然悲观厌世。就像有些人明明没有认真读书,却偏偏比那些夜夜熬到通宵的学生成绩更好。哪怕这种几率极低。但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也只能拼尽全力给他爱,把其他的交给命运。”
当时后台不出意料的引来了不少喷子,他们觉得这是推卸责任,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因父母而起。
我不否认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困于原生家庭,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把所有问题全推给父母,真的对父母这个群体不公平。
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选择结束生命的那一刹,到底在想什么。
他们中,当然不乏悲观厌世了很久的,但也有的是因为被心爱的女孩拒绝,或者仅仅是被父母从手里抢下了心爱的游戏机,一冲动就走向了天台。
父母和孩子最大的分歧在于,大人总以为自己给孩子的是最好的,偏偏孩子说那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直到终于渐行渐远。
这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能做到相互成全就已经是极限。
以前觉得作为家长,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孩子只要幸福快乐就好。
现在连孩子快乐都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快乐,幸福快乐才是最大的奢侈品。
一得的爸爸曾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徐世海也同样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但是这个“好”字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肥皂泡,最终还是被孩子自杀给刺破了。
在徐世海的那篇报道中,还有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细节:
“(“约死群”)一些人会公开传递这样的思想——别指望父母、老师能帮你做什么,想改写人生,只有生命重来。这些话使得本就低落的年轻人更加绝望。”
约死群,这个可怕的字眼让我想起了臭名昭著的“蓝鲸游戏”,它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以诱导、煽动人自残自杀为目的,并且专门针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蓝鲸”的发明组织者是个21岁的俄罗斯大学生,虽然他在2016年已经被捕入狱(多讽刺,劝人自杀的人自己却活得好好的),但是类似死亡游戏的变种仍然层出不穷。
对于脆弱敏感的青少年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同龄人的煽动更有力量的。在群中,他们会建立一种畸形的共情,进而会不断放大自己情绪中的阴暗面。
当一个人有了自杀的念头,其实只有不到10%的人会去实施,别人拉一把可能就把他们给救回来了。但是在“约死群”里,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怂恿和鼓励,无形中就会把悬崖边上的人一脚踹下去。
尽管互联网设置了足够多的关键词,一旦有人在群里谈到自杀,群就会被解散,但是关键词屏蔽不掉孩子们的暗黑情绪,他们通过各种特殊的暗号代码来交流自己对生命的厌弃。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教唆和协助自杀定为一项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组织、利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组织、策划、煽动、胁迫、教唆、帮助其成员或者他人实施自杀、自伤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然而约定死亡在法律上依然有很大的争议,而且人群又集中在未成年人,法律也很难真的奈何他们。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和关注的问题,社会新闻三天两头就会出现类似的悲剧,这绝不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更加“玻璃心”、“抗压能力差”。
这个年代的孩子,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几乎是是前几代人在相同年龄的总和,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海量的冗杂信息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承受之重,他们的情绪波动成年人理解不了,甚至也感知不到。
但是这种情绪会在孩子之间悄然蔓延,甚至当成一种非主流的“文化”进行讨论和传播,就像微博网友@绯馆的绯二 分享的那样,你看到的孩子不一定是孩子的全部。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更善于伪装,也更容易把暗黑文化当个性,觉得这是“潮”,在父母面前摆出一副乐观开朗、人畜无害的假象。
“像个孩子一样单纯开心没烦恼”只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错觉而已。随便一点生活上的不如意,都可能成为压倒一个孩子的稻草。
成年人有牵挂,有目标,所以懂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但孩子不懂,放弃生命对他们来说也许就像放弃一件衬衫,一条裙子那么简单。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难做了,再也不是每天盯盯孩子做功课,定期去开个家长会这么简单。
关注孩子的学习已经是最最次要的任务,重要的是如何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如何与孩子沟通。
但必须承认,大部分父母毕竟也只是普通人,不是心理医生和微表情专家,要求他们心细如丝,明察秋毫,能从孩子随便一个举动中就捕捉到危险的信号,太难了。
往往在孩子出事之前,父母还沉浸在我的孩子很乖很开心的表象中,哪知道其实早已经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