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核集团
邀您观核新闻 帮您聚核热点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核集团

深山造“氟”人

中核集团  · 公众号  ·  · 2025-02-17 18:07

正文




核工业的最一线

潜藏着万千种奋斗人生

在这里

让他们

被看见 被感知 被彰显




2024年

因为一个氟化工的

科研攻关任务

丁勇

又回到 四川红华 老厂区

安营扎寨了

多年科研攻关的经验

给了49岁的丁勇

本能的直觉

一场新的接续奋斗

就此开始


回归 闲置老厂区焕发新生机


老厂区地理位置独特,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峡谷地带,湍急的大渡河从峡谷中穿流而过。老厂区就沿着地势错落分布。作为三线企业,当年的选址确实隐蔽又偏僻。这里已经荒废多年,自从四川红华整体搬迁到峨眉山市之后,老厂生产区就闲置了下来,原来人声鼎沸的厂区,现在很是空旷 ,现场除了丁勇带领的攻关团队以及留守监护人员外,几乎没有其他人。



近年来,我国氟化工行业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氟化工初级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又是氟化工深加工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氟化工产品以其耐化学品、耐高低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等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最具高新技术和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氟化工产品也在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领域。


因此,国资委、中核集团积极开展相关产业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国家推进战新产业和保障各方面需求给氟化工产业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丁勇与氟有缘,现任四川红华副总工程师兼化工部主任,也是公司氟化工等领域科研技术带头人。他自1998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与氟打交道。20多年春华秋实,如今已是正高级工程师的他一直坚守在氟化工科研生产一线,他既是公司氟化工领域的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新者。



责无旁贷,丁勇成为新成立的氟化工研发中心的领头雁。丁勇带领科研攻关团队的到来,让四川红华位于群山深处的老厂区,在沉寂许久之后重新又有了生机。


攻关 科研就是一场接续的奋斗


丁勇团队的此次自主重点科研攻关和产业重启,并非无本之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四川红华建成以六氟化硫为主导产品的氟化工产业化公司——中核红华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产销规模达到亚洲领先地位 然而,因为当时的产业方向调整需要,2011年,专业化公司被迫关闭。 因为深耕多年,四川红华深知行业痛点和卡脖子的技术难点,从未中断氟化工方面的自主创新研发工作。 从青年到中年,丁勇一直是核心团队成员。 一场代际接续的奋斗,不仅让氟化工的人才和技术保留了下来,还等来了行业发展新的风口。


在远离氟化工行业中心11年后,丁勇率领的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于2022年在国内首次研发成功高纯三氟化氯,产品质量稳定,客户反馈试用效果良好。


现在,丁勇带领的是平均年龄29.2岁的高学历年轻团队,目前共拥有5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闭门攻关的时光简单而纯粹,但有时候也很枯燥。



研发中心背靠紫云山,云雾缭绕,仙气飘飘。“对于科技攻关团队来讲,这确实是个去除私心杂念的好地方。但是对年轻人而言,确实也是巨大的挑战。”丁勇说。


风景是真秀丽,无聊也是真无聊。除了在项目现场讨论、实验、论证、再实验,没有别的娱乐。操作台、厂房、车间来回轮转,几个年轻人整天面面相觑。老厂生产区没有食堂,每天从山下送来的盒饭,很多人已经吃到够。为了追进度,团队成员一般一周才能出山一次,有的同志数月也没有与家人团聚。峨眉的新厂区距离这里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绵延 数里的隧道通往的是山外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喧嚣繁华世界。


“在这里,不仅是修炼能力,更要磨练心性。要不然容易坐不住。”丁勇很理解团队的年轻人。


尤其是七八月份,四川将近40度的湿热高温,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都让人心烦意乱。社交圈异常狭窄,情感的长期匮乏都容易让人产生枯燥、孤独、郁闷、烦躁等倾向。“孤岛式”的工作模式,让团队成员们常常在孤独与坚持中徘徊。这个时候,如父如兄的掌门人丁勇就发挥了压舱石和定盘星的作用。在他看来,保持稳定的心境和持久的定力,对科研攻关尤为重要。



面对团队青年的诸多困惑与烦恼,他总是操着一口地道川普,不疾不徐,笑眼盈盈。先倾听感受,再分享经验,最后加上鼓励继续前行。对于工作中的难点,他不留余力,倾囊相授,对于生活中的烦恼,他也总是认真倾听,给予帮助和关心。


“我们是搞技术的,扎根现场、深耕现场、领悟现场是提升从事氟化工生产和研发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多年实战给了丁勇这样的感悟。


初建在老厂区的研发中心,目前条件虽然艰苦,却是现场一线检验科研成果的好场所。老厂区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设施条件,快速对制氟及三氟化氯合成生产线进行恢复整治和功能提升,同时改进电解制氟工艺。


氟化工的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且要求严苛的过程,理论知识的应用需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光靠理论知识是难以支撑的,只有深入到生产一线,从每个环节的工艺原理、结构组成、运作方式进行不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工艺的本质,发现潜在的关键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知行合一”的能力,对于科技工作者十分重要。


丁勇说:“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而是一场需要团队之间深度协作、持续探索、共同促进的征途。”



团队先后成功研发运用于高端科技领域的五氟化氯和四氟硼酸氟氯酰制备技术及相关工艺,此类技术的掌握,不仅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3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更是推动国内无机氟化工技术向高阶迈进了一大步。另外,团队研究掌握了高纯三氟化氯电子气纯化技术,实现了该气体的国产化,其品质等同于世界最先进的日本大金,填补了国内空白。


像其他科研攻关一样,氟化工领域的研发路上,每一项突破性成果的诞生,都绝非偶然,而是凝聚了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精英人才的智慧与汗水。这一过程,犹如一张复杂而精密的网,需要工艺设计、设备制造、材料研发、分析测试以及过程控制等各个环节的优秀人才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所建树。


赛道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磨练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氟化工研究及生产的企业,四川红华曾经在氟化工领域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氟系列产品生产和使用经验,形成了特有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但是十几年前的主业调整,也让四川红华一度远离了这个赛道。


近两年来,以丁勇为核心的团队科研成果显著,高端特种氟材相关研究共申报科技成果获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1项;申报专利共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已有8项专利获得授权,数量超过以前数十年的总和。但是作为企业科研团队,如何让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变成真正的生产力,是新时期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科学研究到应用推广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核心和目标环节,也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对此,丁勇深有感触:“搞科研的,既要埋头潜心研究,也要适当抬头看路。”


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从基础原理研究开始,到最终形成产品和商品,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再好的科研成果,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上,也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坎”而半路夭折。


20多年的科研产业化经历,让丁勇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转化流程繁琐、转化周期过长、科研人员转化动力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堵点’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红华从公司层面就制定氟化工专项发展规划和产业推动工作方案,以市场需求出题,科技创新破题,产业发展答题,大力开展以高纯氟、特种氟系列产品为重点的研发工作,吹响了以高纯含氟电子气体为先导的产业化发展集结号。


除了顶层设计和执行落地的有效统筹,丁勇觉得人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必须在人才和团队培养初始,就明确目标需求。


虽然科技产业化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也要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包容环境。“在科技产业化的道路中,最怕形成一种只看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氛围,用单一的成败标准来衡量科研工作的价值,而忽视了科研过程中那些看似失败却充满价值的尝试与探索。”丁勇表示。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失败带给人的兼具冲击感和启发力的纠结情绪。


如何培养既有科研能力又有市场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丁勇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即“七必”秘籍。即必学、必思、必讲、必论、必写、必画、必干的14字大法。这14字大法涉及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科学研讨、总结提炼、技术路径、费用统筹、实践检验等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


“从科学研究突破,到工程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发展,环环相扣,必须具备系统思维,才能有效协同管理。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有新的思维和实力。”丁勇说。




推荐阅读

图片

点赞正能量!这一票需要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