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利维坦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湘雅二院刘翔峰一审被判17年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郑志刚梦碎K11 | 商业头条No.48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利维坦

奇爱博士与末日深渊

利维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08-28 08:59

正文

《奇爱博士》的片尾曲



文/黄二刀



当时,耶和华将硫黄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

——《圣经·旧约·创世记》19:24—25


某一年,爆发了全球性的核战。核战结束后,世界残败不堪,大多数动植物已经灭绝,而人类没有全部死亡,一部分幸运的人活了下来,但或许是不幸。为了抢夺极其有限的生存资源,作恶与暴力支配了整颗星球。良善的男人、女人和儿童要承受被屠杀和肢解恐惧,施暴者剥夺了他们存活下去的权利,认为他们多活一天都是浪费资源;恶棍们党同伐异,为了获得足够活下去的饮用水和食品,他们前一秒打出别人的脑浆,后一秒自己就身首异处。继承了中国古老密宗拳术的日本籍男子拳四郎为了保护弱者,以暴制暴,但也得得过且过,心底已接受了人类不再有明天的现实……

 

以上就是日漫《北斗神拳》的故事背景,画风颓废邪门儿,对全球核武大战后人类心理和生理上的变态扭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用激烈的暴力给东亚地区的少年儿童们好好上了一节反核反战教育课。



《北斗神拳》借鉴了1979年澳洲邪典影片《疯狂的麦克斯》的残暴风格,用以描绘核战后地球上残存人类的大悲剧。此外,从《北斗神拳》的故事中还影射了诸多从古至今人类最荒蛮的事件。原作者认为,人类所有的罪恶都会在未来的核战后爆发出来。

 

千万不要觉得大规模核战争和世界末日只是危言耸听或者科幻想象,了解1960年代历史的人都会承认,我们人类与《北斗神拳》中描绘的“后核战时代”曾经擦肩而过。当时,美帝和苏修都已经拥有了在5分钟之内抹平对方大中城市的核战能力,并且在1962年10月时几乎就要按下核弹的“发射键”了。假如在当年10月下旬的某一天,成百上千百朵蘑菇云在地平线上空炸开的话,北半球很快就将陷入黑暗,最迟6个月后,阿根廷的最南端也会被黑云笼罩,到那时,地球上一切有人生活的地方都将被核辐射包围。正因如此,1962年10月便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危机的时刻,哪怕这一事件只有个轻描淡写的名字: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的来龙去脉相当复杂,没有任何一本专著可以谈及到它的所有方面,但不管怎么说,威胁到人类生存的这口锅还是要让美帝背的。是美帝首先在苏修的邻居土耳其境内部署了导弹,这样就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核弹唰唰唰地射向苏修的军事基地和主要城市,以震慑苏维埃。苏修傻了眼,认为美国人是真的计划要打过来。恰逢当时美帝和最重要的邻居古巴闹僵了,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便开始学习马克思理论,投靠苏修。赫鲁晓夫顺势和卡斯特罗达成协议,偷偷把苏联的导弹部署在了古巴。如此一来,就有了在几分钟之内将核导射向美国佛罗里达的能力,算是在战略上和美国打了平手,并非有要发动战争的企图。


卡斯特罗在1960年代投靠苏联的这步险棋直接导致了美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其影响延续至今。

 

中情局照片,苏联制R-12导弹于红场上的展示,该型号导弹后来被部署到了古巴,图源自wiki。

 

就在苏联人偷偷把导弹部署在古巴的过程中,碰巧被美帝的侦察机发现了,一次波及到全人类的误解就此产生。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老大哥赫鲁晓夫水火不容,根本就没有正常的交流渠道,美国和苏联的情报部门又效率极低,因此双方彼此间对此事的态度几乎只能靠猜,最终导致了白宫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美国人认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后很快就要射向自己了!


美军侦察机1962年10月17日拍摄到的导弹发射场的位置


介于局势,美军的好战份子和战争狂人几乎是威胁自己的总统下达开战命令,他们计划在苏联人完成导弹部署前炸毁它们,顺便强占古巴,再将部署在土耳其境内的导弹射向苏联本土的各个军事基地!射向列宁格勒!射向莫斯科!当时的空军参谋长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就是坚定的主战人物之一,这位曾经因下令大规模轰炸中国武汉(造成武汉市民伤亡两万人,当时武汉处在伪汪政权的控制下)和日本东京(造成东京普通市民死亡十万人,并说出鬼畜般的话语:“杀日本人并没有使我不安。”)而留下不人道名声的轰炸狂对总统呼吁:“那群红狗在挖咱的后院,咱必须惩罚他们!”

 

肯尼迪(右一)与以李梅参谋长(右二)为首的鹰派会晤。事实上,肯尼迪对李梅的厌恶甚至和苏修不相上下。

 

此前,肯尼迪总统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只有一个字:怂。无论是在国内事物还是在外交上,肯尼迪的中产阶级绅士做派总被认为是胆怯、懦弱和平庸的表现,加上之前就在“猪湾事件”上丢了大脸,因此美国军方认为在众多好战军官的威逼下,肯尼迪会很容易就下达作战令。但事实并非如此,与那些军队里满脑子都是发射和轰炸的蠢蛋们相比,肯尼迪明白,如果他下令开战,美国人就有可能看不到下个礼拜升起的太阳了。因此他力排众议,放弃开战,只是命令军队全面封锁古巴。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只能孤注一掷,利用自己总统的身份顶住各方压力,并祈求他的圣母给地球人带来好运。


1961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之间唯一的一次会面,美国媒体称他“完全被赫鲁晓夫的气势压倒,惊慌得像个孩子”。

 

另一边,苏修对肯尼迪的封锁令不屑一顾,不单态度强硬,同时否认在古巴部署了核弹,称美国“如果轻率玩火,便要对和平的命运负严重的责任”。面对蛮横的苏修,肯尼迪不得不向自己的军官们作出妥协,下令让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在古巴周围待命,以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率先打击敌人。美国西南部的多处导弹发射台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发射核弹。好战分子们期待着一场世界级核战的爆发,而理性之人正在恐惧中盼望着末日不要来临。

 

理性之人不单是肯尼迪,还有赫鲁晓夫。就在美国人拿不准俄国人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候,肯尼迪收到了来自赫鲁晓夫的私人信件。后来,这封信被戏称是赫鲁晓夫喝下三瓶伏特加后写成的,因为写作水平实在让人尴尬,思维逻辑也混乱异常。不过,倒是可以轻易看出赫鲁晓夫话里话外的意思,他也正在为有可能爆发的核战以及紧跟着就会到来的世界末日感到恐惧和绝望。他终于向肯尼迪承认,苏修的确在古巴部署了核武器,不过纯粹只是为了平衡双方的实力,因此希望美国人适当地改变政策,不要因冲动而终结人类的历史。

 


苏联部署在古巴境内导弹的位置图,摘自《午夜将至》(OneMinute to Midnight)。

 

收到信后的肯尼迪在自己的军官们面前有了底气,军方也对这个怂包总统的看法有了改观。在又经过了几轮危机重重的沟通之后,美苏才达成了不成文的共识:苏联先明着撤走在古巴的导弹设施,同时美国保证在未来不侵犯古巴的主权;待事态平息之后,美国再以设备老化为由,将土耳其的导弹设施拆除。自此,威胁全人类的危机终于结束了。这次危机的最大收益者便是卡斯特罗,从此革命的大旗就算是在古巴插牢了,理想主义的革命理念以古巴为中心,不断向美洲的四方辐射,影响了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阿根廷、哥伦比亚、巴拉圭等众多拉美国家。所有这些,与20世纪后半叶多数拉美国家混乱荒蛮的历史融合在一起,就像马尔克斯和波拉尼奥的小说那样成为了魔幻的现实。


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护身符》和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所写的,就是在革命的背景下拉美艺术家、诗人和小众的颠沛生活。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而早在1958年,英国天才末日文学作家彼得·乔治就靠想象力在以笔名发表的小说《离爆炸还有两小时》(Two Hours to Doom)中“预言”了这次危机:美国空军的一位战争狂人怀疑苏联人的共产主义思想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荼毒”善良天真的美国人民,便擅自利用作战计划中的漏洞,瞒着美国政府,在总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载有核导弹的飞行部队秘密派往苏联境内实施毁灭性轰炸。等到美国总统和苏联主席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时,不得不通过专线电话在一起商讨避免核战的方案。小说中的苏美双方领导人就像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不同的是前者只有两个小时用来化解这次危机,否则就会迎来世界末日,你,我,以及每一个人,都将被毁灭……

 

《离爆炸还有两小时》,也就是后来《奇爱博士》的英国首版封面。当时,彼得·乔治用了化名“彼得·布莱恩特”出版该书


这部小说在美国出版时更名为《红色警戒》(玩过“红警”的朋友们应该能猜到那款游戏实际上就是基于这部小说的结尾),不过并没有造成什么反响,毕竟当时美国的傻白富们还没有长出脑子考虑自己的未来(现在也没有)。后来,这部小说又改名为《奇爱博士》,并得到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青睐,改编成了名留影史的同名黑色幽默片,不但获奖无数,至今还影响着全世界的进步青年。



电影《奇爱博士》中,随核弹同归于尽的B52轰炸机机长昆(Kong)


片中最后出现的点题人物“奇爱博士”在小说中其实并没有正式登场;库布里克和彼得·乔治在影片中将他设定为一个前纳粹分子,在二战后流亡到美国,并为美国政府服务。据报道称,二战后的德国有十几万纳粹分子失踪,这些人被认为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逃亡到了南美洲。南美洲的纳粹余孽多年来一直都披着神秘的面纱,加上世界范围内各种来源不明的奇异报道和惊人资料,就更显得迷雾缭绕。在这里笔者挖个坑,希望以后有机会在利维坦这里总结一下从正规出版物中流传下来的“南美洲与纳粹余孽”的故事吧。


 

多说一句:影片《奇爱博士》中开头的轰炸机空中加油,充满了阳具/性的象征


1963年11月,在“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仅一年,肯尼迪遇刺身亡。此后李梅竞选总统;


1964年1月,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奇爱博士》上映;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政变“被退休”。同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10月,卡斯特罗将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改组,正式成立古巴共产党;


1966年6月,《奇爱博士》作者彼得·乔治因对世界感到绝望,饮弹自杀,年仅42岁。



电影《奇爱博士》观影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626157/





这是广告:彼得·乔治的小说《奇爱博士》,也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电影原著,中文版现已发售,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