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霍老爷,做最有思想的野蛮人
要生存,就用尽全力,坚强而痛快地活着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升值计
(ID:shengzhijjj)
当细胞失败,最后的防线被攻破,面临的不仅是一场疾病,更是一个关乎生存的严肃命题。
有些疾病破坏身体,更逼人选择:独立而有尊严地放弃,然后离开,还是活着承受着某种意义上近乎“屈辱”的那份不堪?
细胞失败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01
全胜的谎言
“人的细胞数量,约为37兆2千亿个。细胞们在名为身体的世界中,无休无眠地工作。”
《工作细胞》里,从花粉过敏到癌细胞,细胞们都成功退敌,大获全胜。但问题是,现实中的人体细胞如果都这么强大而幸运,哪还有这么多人拼命往医院挤?
在第七集中,白血球杀死了最后一个逃脱的癌细胞。
“每人每天均会产生七八千个癌细胞,尤其在焦虑、愤怒及压力下,癌细胞大增,放在人体内某部位的潘朵拉盒中。数量庞大的细胞组织变异,以致维护人体正能量的免疫细胞不能将其清除,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站在科学的角度,白血球分毫不差消灭最后一个癌细胞的几率,是极其渺茫的。
白血球临危之际,血小板赶到阻拦,使其重获力量,击败细菌,这是童话故事里“刚刚好救下主角”的设定,却正中观众下怀。没办法,强大的人体免疫系统早已无形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
大喊着“血小板赛高”,实则是在为抵挡疾病的安全感增加筹码——亿万丑恶的细菌都能被挡在一群小萝莉编织的粉红色大网外面,还有什么比这种看似呆萌实则强大的存在更让人心安?
然而,强大不等于万能,拼命寻求的安全感不过是全胜的谎言。小到粉刺,大到癌症,世上所有的病,都是工作细胞打了败仗。
更多时候,血小板根本来不及赶到伤口处结网,白血球也无法阻拦住异常强大的癌细胞,否则医院就该倒闭,人人都去享受无病无痛的极乐世界了。
失败的必然性
在《心术》里,刘晨曦医生年幼的女儿患有严重的肾衰竭。他不断地寻找合适的肾源。尽管医生的收入不低,但在高昂的透析、治疗费用面前只是杯水车薪。更为残酷的是,肾源即使找到,并且换肾成功,女儿也未必能够像普通人一样顺利活下来。
在《工作细胞》中,白血球信誓旦旦许诺:“如果将来再遇到,我一定会再次杀死癌细胞!”但现实告诉我们的是,许多癌症无法治愈,最大的可能不是白血球杀死癌细胞,而是被反杀。
在《工作细胞》中,流行性病毒不断将代表感染的帽子扔向周围反抗的细胞,无数细胞前一秒还在奋力反抗,后一面秒便成了病毒的行尸走肉,开始反攻免疫细胞。
世上所有的病,都是工作细胞打了败仗。
生老病死,生来病无可避,老而体弱多病。在强大的自然铁律面前,一切的安全感都无法抵挡细胞的失败。
02
选择
有一次在医院照顾做完手术的家人。同病房有位84岁的太婆,盆骨摔伤住院,无法下地,大小便都只能在床上解决。
病房里时不时臭气熏天,而且长期弥漫着一股腐浊的气味。
护工为她接大便的时候,她颤巍巍地拉过被子尽力遮盖住大腿和臀部,然后捂着脸对周围人说:“羞死了·······别介意啊。老太婆实在动不了,惨啊。”嫌弃又怜悯的目光围绕着她。
尽管她看起来尊严扫地,但真正心如死灰的人还会尽力挽回颜面么。
只不过是因为既然失败必然存在,总要有个选择。
选择“毁灭”只需要一瞬间。
明知战无不胜是个谎言,却又期待着厄运不要落在自己头上。怕死是人的天性,“病”则是通往鬼门关的催化剂,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期待落空时,对失败的愤怒和对不幸的哀伤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84岁老太选择了“生存”。抛开世俗的尊严和脸面,她活着,并且好好活着。除了吃喝拉撒要人伺候,她该抽烟抽烟、该看电视看电视、护士打针打重了就冲旁边的女儿悄悄使眼色,儿女轮流看望,孙女更是乖巧懂事,这么一看,倒也没那么惨。
隐藏在羞愧背后的强大,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或许恰恰因为渴望活着的心战胜一切,反而不必过于在意世俗的眼光,这位太婆选择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