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四月的时候,火车北站传出了“封闭改造”的消息。
又一次。
成都的春天很快就要走向夏天,按照这个消息,北站关闭的日子也就在一天天地临近,但当我们在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赶去,发现这个身处二环的北站广场上,丝毫没有“离别”前的气息。
“西昌,拉萨......妹儿走不走?
”
拉客的黄牛背着他们特有的“荷花池出产”腰包,穿梭在来往旅客中间,依然还是那么兢兢业业。
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女人,背着那种尼龙布做的超大型背包,要不三五成群坐着打牌聊天,要不低头神色匆匆进入检票口。
“
买点丑柑车上吃嘛!甜的很!”
角落里一个卖水果的老大爷向他的每一个潜在客户认真吆喝着。
看着篮子里小得可怜的丑柑,我有些怀疑自己以前见过的是不是假的。
大爷坚持的丑柑
“绝对是丑柑,哪个说只有大的是?我一年到头在北站卖水果,橘子完了卖枇杷,枇杷完了卖桃子......”
我急忙拦住大爷漫长的卖水果经。
“关啥子关,从12年就说起要关北站,我还不是又卖了七年!”
大爷很不开心这个话题,只想我关注一下他的丑柑。
生活在北站的人们,好像已经对“北站要关”这个消息免疫了——但我想他们应该对这个消息更重视一些才好,如果这次北站真的要关,他们就会彻底失去他了。
真到那时候,他们才会知道,自己对火车北站的真实感情,但那已经晚了。
火车北站已经快67岁了。他真像一个人。
现在的他,除了有这个年龄的老态和邋遢,也有一个老人的可靠和厚重,即便只是默默伫立在那里,对乘客和那些依附他生活的人,也已经是最大的支撑。
他年轻时,自然也风华正茂。
▶
1952年7月1日
,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都火车站也在同一天投入运营。
图片来源:
成都电视台
早先,火车北站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客运,到改革开放时,才开始主要承担起客运功能。
▶
1982年
,成都人最熟悉的火车北站站房开始修建,最多可以容纳7000多人,就当时而言,火车北站是铁路人的荣光,对市民和乘客,火车北站也是一个地标建筑——
和他目前饱受责难的窘境截然不同,当时的火车北站可以说是成都的骄傲,规格在全国数一数二,就比如整体道床,就是当时全国率先修建的。
外观美丽、宏大的火车北站,当时是“打卡”一般的热门地点,人们在洁白的站房前照相留念,将背后大红色的成都二字留在每个人的照相本里。
火车北站的站房外,有当时最吃香的广告位,一定有人从火车站出口的广告位上,收获改变人生的机遇。
图片来源:
成都电视台,拍摄者李泉鹤
火车北站当时的人流量如何?
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六点,只要售票员坐下,就很难离开板凳,只要一抬头,会发现人总是那么多,无穷无尽似的。
而在火车北站外的广场上,满地都是旅客,秩序员脚都下不去,但依然要一边拿着喇叭敦促人们按时上车,一边在广场上逡巡。
图片来源:
成都电视台,拍摄者李泉鹤
火车北站的魂,除了人,服务精神,自然还有铁路。
火车北站是成昆线、成渝线和宝成线的起点。
成昆铁路的著名程度和它的伟大并不匹配,因为它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和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
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
在成昆线上,几乎是每一公里就会牺牲两三位铁道兵。
图片来源:纪录片《成昆铁路》
成渝铁路,则是四川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才实现的夙愿,它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改变了四川交通的格局,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即使承载了这两条传奇线路,但火车北站的确是老了,也正在因为老去和过时而承受责难。
北站站场采用单层的平面布局方式,这种空间结构布局放在如今来看,过时了。
火车北站区域的交通布局也较为混乱。
公交车走的地方,出租车在上下客,自行车在车流间穿梭,也在人行道上飞驰,人、车混行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虽然近年来,地铁和二环高架纷纷建成,本是为了改善该区域的交通状况,但由于站前广场没有形成与地铁和BRT 的无缝连接,反而使得交通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周边环境,是他受到责难的主要原因。
面对北站往右拐,那里是一大片老旧居民区,大部分是 20世纪 80、90 年代修建,环境条件差、设施也不完善,外来人贸贸然走到这些危房面前,可能以为闯进了印度棚户区。
小区前仅有的站点“火车北站公交站东”,只有四班车,好在有人组织排队秩序,这里成了全成都最有序的车站。
公路则是破损下陷,明明晴空当头的天气,这里的路上依旧是脏水成洼,车一过,边上行人就会条件反射避让。
广场栏杆边上靠坐着一对来自西昌的母子,母亲指指旁边脸蛋朱红的儿子,这一次来成都是带他来看病。
“没有听说过北站要关的消息。”
母亲有些羞涩。
去西昌,除了来北站坐火车,还可以去成都东站乘大巴,就是有些累人。
母子俩对北站确定要封闭的消息显得有些茫然。
“那就只能去坐大巴了。”
去过北站的人都知道,北站不仅担负着迎来送往的重任,还有着一群依附它为生的普通人。
一直在北站兜售一些小商品的张婆婆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家住金堂县,风雨无阻地来这儿工作,这几年时兴卖手机充电线,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不知还卖过多少形形色色的小东西。
面对北站确定关闭的消息,她和这儿的商贩一样,先是拒绝相信,然后只能无奈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
“关了恁个办?我八十多岁也该回家休息咯。”
貌似平静的语气里夹杂着一丝丝的不甘心,或许还是在忧虑未来的生计。
落后于成都脚步的北站需要一个新的变化,而这些依附于北站过活的人们会有一个新的开始吗?
推
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