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12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用正念,遇见更好的自己 ·  昨天  
国家大剧院  ·  天荒地老,心事难平 | ... ·  昨天  
为你读诗  ·  沉香藏家绕不过的绿奇楠,绕腕留奇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重版出不来”永久停更,编辑们还能去哪里自由吐槽?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1-05-25 19:16

正文


“【非投稿】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非常遗憾地告知大家,‘重版出不来’决定永久停更。 考虑到大家的隐私安全,后台会于近期注销这个账号。 关注这个账号的人数已经破万,从小范围欢乐吐槽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也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意愿。 选择在这个时候注销也是经过长期考虑,并非一时冲动。


前天,豆瓣上很多编辑都收到了这个“噩耗”,被称为出版业“树洞”的豆瓣账号“重版出不来”宣布永久停更并注销,很多人在“暴风哭泣”的同时哀婉叹息,甚至有人表示“刷豆瓣的兴趣骤减70%”。不久之前,“重版出不来”曾停更近一个月,前几日才恢复更新,密集发布投稿,现在看可能是注销之前的“存稿出清”。
由于无法未卜先知,未能赶在注销之前及时回顾,所以我们已经很难通过回溯“重版出不来”的广播,来梳理它两年以来运营思路的变迁,只能通过微博、豆瓣等地的传播路径来描摹它所留下的痕迹。


通过微博搜索,我们发现“重版出不来”最早受到关注是在2019年6月份。就在当月,有消息称日剧《重版出来》将翻拍中国版。不少网友都将其视为黑色幽默——“就国内这纸质书的出版限制,这个翻拍还挺讽刺的……”“重版130次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有人借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版可以直接改名《重版出不来》。
两年之后,中国版《重版出来》依然不见踪影,我们却迎来一部新人编辑和畅销作家谈恋爱的甜宠剧(《月光变奏曲》),与此同时,“重版出不来”宣布销号,冥冥之中充满了巧合。
2019年6月25日,微博用户@的断喉摆尾 感叹:半夜浏览博主社畜茶水间及豆瓣用户重版出不来是我工作日最主要的快乐源泉。两天后,世纪文景截图转发了“重版出不来”的一条投稿:请上海的编辑旁友们来说说,你的书属于哪种垃圾?如今回头去看,这条投稿可谓“时代感满满”。世纪文景点评道“搞笑,又有点儿悲哀”,成为此后两年编辑群体围观投稿时集体心态的写照。


两年来,“重版出不来”很大一部分的投稿,都是编辑们对于工作、公司、行业的吐槽与自嘲。他们日常抱怨这份“没钱心累又看不到前景”的职业,炮轰“不懂装懂瞎指挥”的领导上司,发泄对于趾高气扬的销售部门的不满,呼吁“引爆”“破圈”“流量”这些热词滚出出版圈,质疑出版社试用期不签劳动合同,为终于下决心辞职逃离出版业欢呼雀跃……


虽然任何行业都会有让人抓狂的时刻,但身处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夹缝中的编辑格外需要“出气阀”,共同的处境也把编辑群体联系在一起,通过酒局、饭局、豆瓣、微信群抱团取暖,倾吐工作委屈酸楚,分享行业八卦秘辛,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行业共同体。
“重版出不来”的出现,让编辑们的分享超越了一个个圈子。匿名投稿也让他们可以更加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尤其考虑到圈子里实名发言只能谨小慎微,这样的“树洞”显得更加珍贵。他们的发言总能引发回响与共鸣,投稿者由此确认“我不是一个人”。
以吐槽为主的投稿看上去“负能量爆棚”“丧气十足”,但它真实揭露了“用爱发电”背后的残酷日常,劝退了很多“因为一时冲动就想不开要跳进坑里的人”,可谓功莫大焉(当然,也有人表示:看了不仅不劝退,反而更想进出版社了……)。在此之前,行业痼疾在一团和气的“互吹”中往往讳莫如深,大家都选择视而不见,一篇篇投稿犹如一根根尖刺,戳破了表面的虚假幻象。
尽管百般压力之下难免牢骚满腹,投稿的编辑们绝对不是只会抱怨,而是在狗血遍地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认真做好每一本书,反而有种“看清行业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的英雄主义。
当然,“重版出不来”的投稿不仅仅有吐槽,还有行业信息的汇聚与共享,比如各家出版机构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靠谱程度,不同机构的职位分工与工作流程,还有不同 国家 CIP的过审进度等。

对于“掉进坑里”的编辑来说,可以知道是否其他地方一样地“坑”,在埋头干活的同时感知行业冷暖;对于准备“跳坑”的编辑来说,可以管窥目前行业的普遍现状;对于“执意”入行的新人来说,也会是求职时的难得参考。不乏很多“围城”以外的求职者投稿“想入坑而不得”的苦恼。
脉脉的匿名爆料区曾经成为不少“互联网舆情”的起源地,被称为大厂“社畜照妖镜”,“重版出不来”也是如此。就像很容易猜出脉脉爆料指向哪个大厂一样, 重版出不来” 的吐槽也很容易推测出是哪一家。脉脉顶住了各方施压才保住了匿名板块,“来稿照登”的 重版出不来”必然 会面临相似的压力。

在宣布注销前发布的一篇投稿中,一家国有出版社的编辑控诉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工资悬殊,普通编辑压力巨大,甚至“好多女员工胎停流产”,这已经不仅仅是吐槽,而是性质严重的指控。

这样的投稿者正在把“重版出不来”当作一个伸张正义的平台,这或许正是注销广播中所说的“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意愿。”当投稿不再止步于吐槽而上升为指控,一个无权无势无后台的社交账号注定难以承受如此的期待。

“重版出不来”的注销或许会让某些出版机构高层松一口气,从此不用再听到表面驯服的下属的腹诽怨言了。然而,出版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账号的注销而一夜消失。当编辑们失去了一个日常“减压”的渠道,当情怀装裱的出版业重回表面光鲜的“黑箱”状态,只会有越来越多人在亲身看清真相之后逃离,出版业头上的光环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