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4499 元起,iPhone 16e ... ·  3 天前  
海南工信微报  ·  数码产品国补“满月” 超2671万名消费者参与 ·  2 天前  
CINNO  ·  5.04亿元“捡漏”柔宇?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案源短缺的当下,律师怎么专业化?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10-06 12:00

正文

作者 | 万笑天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律师业内对专业化的讨论,始终久经不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问题日渐复杂,律师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个人,专业化的方向随之变化,也体现着多变的市场需求。


有学者将律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样定义,首要条件是完成“专业”要求,在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业务领域,并在追求行业影响力和职业声誉的前提下,实现在业务领域内的“专享”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律师业已显示出专业化的愿望,但只是对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并没有明确对业务领域的分工。进入21世纪后,律师群体内部呈现出专业分工的趋势。例如,2010年前后出现的一批建筑工程领域的律所,在近些年更多的婚姻家事律所(团队)等。不论是细分的行业领域,或是宽泛的诉讼方向,始终绕不开对专业化的探讨。


但对律师个人,尤其是年轻律师,在现在案源短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专业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回顾过往一些专业化律师的经验,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提示。

专业化的方向

2010年前后,城镇化如火如荼,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和他的律所,选择了拆迁这一业务方向。对于为什么选择它,王才亮的回答是,“一是服从市场需求,二是‘舍得’,三是专业化要有标准,四是做公益。”他认为,专业化,是律师找案源最好的手段和途径。


当时王才亮看到,国内的大型建设项目聘请律师不到百分之一,房地产项目中的圈地阶段基本没有律师的身影。 既然无法介入大项目中强势一方的服务,而又有大量的被拆迁人员急需律师服务,于是他们就适应市场需求,打造了一个拆迁专业团队。


专注一类案件,也意味着舍去了其他业务,要忍受短期内业务下降,放弃已有的某些业务。对于专业化的标准,王才亮十分重视所内律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那时,他们每半月会有所内学习,还对房屋拆迁的流程予以分解,设定了各个律师的研究领域。



同一时期,2010年,上海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成立,这是一家专注建工领域的精品所。在房地产行业的上行期自然不乏业务。 不过在近些年,进入经济转型期,他们敏锐地注意到了市场上,对判决后执行回款方面的需求,遂成立了执行保全团队,专门处理这一问题,目前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执行团队内部,也会再对这一流程进行细分,分为资产调查组、现场驻扎组、处置变现组和异议诉讼组。不同的环节依照成员各自的优势和意愿分组,在紧密配合下提高效率,最终完成回款的目标。


不过业务的起步阶段,总是困难的。2019年,这一团队成立之初,只有3人,并且业务周期长,前期收益惨淡,团队的负责人李越一度都认为可能会经营不下去。随着成果、口碑的积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现在已达到了稳定的运营状态,团队也逐步增加到10人。(延伸阅读: 《专访执行律师:案件激增,标的大,骨头难啃靠团队》


具体社会行业外,也有根据部门实体法的专业化方向,婚姻家事律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婚姻家事案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边缘业务。但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婚姻家事案件的争议金额也随之增长,解决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律师、律所考虑将此作为一个专业方向。


同样,在此领域有从单打独斗,向团队化发展的趋势,在复杂案件中可以发挥各自长处。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明军曾说,现在各地的婚姻家事律所表现亮眼,与过去所内都是法律人不同,如今还有各类跨界成员,如市场、信息等,共同经营律所。


就个人最初专业化的选择,贾明军认为, 专业化是生存的需要、市场的选择。他说,2002年来上海执业,要在五千名律师中脱颖而出,是一件很难的事,为了生存,让客户看得见、信得过,就得专业化。 且婚姻家事也不是优先考虑,他最开始想做的是建筑房地产领域,经过现实打击后,才来到“不被人看好,竞争不激烈”的婚姻家事领域,能“赚了钱、吃饱饭”。


从更宽泛的诉讼角度也有专业化的要求。 例如刑辩律师的专业化,上海靖予霖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宗新曾公开表示,刑辩专业化指的是专门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群体,通过长时间的刑事辩护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刑事辩护的标准,使之成为一门职业,其社会价值得到广泛认可的过程。


不过,刑辩还未达到真正的专业化,他认为,现在还没有全国范围,权威标准的刑辩专业培训,没有官方组织认可、考核的刑辩律师专业队伍,刑事辩护专业化的社会价值还未得到普遍认同。

分歧和矛盾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律师或律所专业化的方向,大多是市场的选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前期确定市场需求后,便长期投入、积累,并逐渐扩大团队规模,团队成员再在这一领域不同环节分工,解决难度更大的案件。最后赢得客户、业界的认可,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尽管行业提倡专业化的声音是主流,但对个人进行怎样的选择还有不同声音。


首先,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大部分律师可能不得不放弃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包括专业化律所数量较少,律师专业化难度大、成本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经济支持,律所无法承担高昂的人才培养成本。即使律师确定了专业领域,由于经济利益等限制,也难以完全专注于单一领域。



此外,也有律师认为,专业化不是必须。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执委、合伙人杨帆说, 专业化是市场导向,如果律师有自己稳定的市场、案源,就没有必要专业化。


在他看来,尽管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激烈,但法律服务的本质是信任,对个体律师来说,口口相传的熟人介绍方式,仍是中国律师获客的主要途径。个体律师对不特定人群做的品牌营销(专业化标签),就是不必要的,甚至不利于开拓市场。所以在面对业外人士时,杨帆不会刻意强调自己的专业标签,而是会着力建立人际链接,以利于开拓案源。


不过,对于资源积累少、案源不多的年轻律师,杨帆觉得,还是应树立自己的专业化标签,在行业内部获得更多案源。同时,律师团队的专业化也很有必要。


已在专业化道路上走过多年的贾明军认为, 没有绝对的专业化,专业化的尽头是交叉复合多元、国际化与跨界化。 他们团队定位于婚姻继承业务,年末总结,团队业务70%甚至更高都是这一领域,就代表完成了专业化。例如他自己的专业化评价中,有7成多业务是专业主营领域,另外的“股权转让”“赠与纠纷”等,就不被列入,但实践中,这些都是婚姻继承演变的关联案件。


针对现在律师人数屡创新高,市场上僧多粥少的现状,贾明军不认同应暂时放下专业化,而多接各种案源。他说,专业差异化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即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会有不断精进的空间,如果业务不忙,就充电学习。并且,即使业务难做,也不会轻易“放下身段”,仍要维持一定的客户源的层次和收费要求,需要团队合作的业务,才是核心业务和有一定壁垒的业务。


从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专业化的问题对已有一定资源和经验的律师,不是一个特别急迫的问题,可以有多样的选择,且都认为对初入行业的年轻律师,应坚持专业化。


但与之矛盾的是如今市场的客观条件,能不能支持每个律师做这样的选择,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所在的平台是否支持,以及所在地区是否有足够的此类案源,有时这也并非全凭个人主观意愿可以达到。基于种种条件,如何专业化、在哪一领域专业化,最终也许市场会将个人导向适合他的位置。



本文作者

万笑天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关注行业发展与律师动态



参考资料

王才亮:《专业化是中小律所的发展方向》,法人

钟欣:《三重管理体系之下中国律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人大法律评论

贾明军:专业化的尽头,是交叉复合多元、国际化与跨界化,光石法学院

徐宗新:律师辩护专业化的未来走向,法治日报

杨帆:《浅谈律师、律师团队和律所的专业化》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