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读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走钢丝的演员 |卡夫卡 ·  3 天前  
昌吉日报  ·  今晚,是送给你的小纸条! ·  3 天前  
昌吉日报  ·  今晚,是送给你的小纸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读

2025,第一批“烤股专家”出现了

壹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1-23 09:00

正文

要过年了,不少铲屎官终于能腾出时间,好好伺候自家的猫了。结果没想到,一个走神,猫就已经换上新造型——美美把自己烤“煳”了。
有些猫的胡子卷成了豆芽菜。
燎着胡须丨图源:小红书@ 不想打工的阿咸(已获授权)
有些猫看眼神呆萌又傻乎乎的,实际上也“傻乎乎地”把自己烤出了轻重不一的焦糖色。
图源:小红书@ 酸汤老大爷 、@ 唐棠堂(穿戴甲可定制)(均已获授权)
原本就是浅焦糖色小猫的,则给自己的毛色又局部加深了一层。
图源:小红书@ Feelings(已获授权)
没办法,猫实在太“不知冷暖”了,不管是什么热源,它们都一个劲儿地往前凑,全然不顾自己的毛可能会被烤焦。趴在电脑主机箱和暖气片上是基础操作,举着爪子贴“小太阳”电暖扇的也不少。如果猫被带回了农村,被烤焦的概率更是直线上升。
有的猫直接往火边上凑,离火苗只有“一步之遥”。
图源:抖音@爱吃大葱 视频截图
平时怎么样不知道,但在寒冷的冬天,最受猫咪喜爱的,一定是厨房里正在烧火做饭的那个。
图源:抖音@猫缘 视频截图
问题来了,猫怕冷可以理解,但猫难道不觉得热和烫吗?为什么把自己的毛都烤焦了,猫也看起来浑然不觉?
被烤煳,真不是故意的
在“烤”自己这件事上,猫还是有几分天赋在身上的。
从生理构造来看,猫咪的体温通常比人类略高,大约在 38—39.5℃之间,这使得它们对环境温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寒冷环境中,为了维持自身的体温,它们会本能地寻找热源,不管是电热毯还是暖气片,甚至是电脑主机,只要是发热的,都是它们的“目标”。
霸占暖气垫的猫丨图源:小红书@ 小红薯60C277B0 (已获授权)
此外,猫咪的血液循环系统比较简单,越远离头部的部位,所获得的热量也越少,这也能解释它们为什么很少“烤头”,而尤其喜爱“烤屁股”。
猫咪的毛发结构也很独特,分成外层的主毛和内层的绒毛。最外层的叫做针毛,硬直且光滑,不容易脱落,中层还有芒毛,相对较细一些,两者都能起到隔离和保护作用。内层的绒毛则偏为细软,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在冬天会长得更密,这有助于它们抵御寒冷。
但厚而密的猫毛,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它虽然让猫更能抵御寒冷,更能“保温”,却也让猫对温度的变化更不敏感。当猫靠近热源时,毛发会阻碍热量的快速散发,使得猫不能及时察觉到皮肤表面温度的升高。
“雪上加霜”的是,猫咪只有脚垫和面部等处的温度感受器较为敏感,且其温度感受器的整体分布密度也低于人类,对细微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较弱。再加上毛发的隔热作用,猫很容易产生一种 “安全错觉”,以为即使离热源很近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图源:抖音@萌宠李点儿 视频截图
那么,被烤焦一次也就罢了,为什么猫仿佛没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一样,会多次把自己烤焦?
其实,猫咪也是有点子智力的,靠着对热源的记忆与感知能力,不会轻易让自己被同一个热源多次烤焦。但它们的智力等也非常有限,如果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热源形式或环境,猫就可能无法灵活应对。例如,如果家中突然添置了新的集中式强热源,如取暖器、电暖炉等,或者是带猫回到了村里,见到柴火坑、篝火这些难得一见的环境,在这些新的发热体面前,猫就会“无所畏惧”地靠近。
当然,猫咪会出现烤焦的情况,说明它们本身也有一定的耐热性,要不然也不会等到毛都焦了还“毫无反应”。
这与它们的祖先脱不开关系。最新的研究显示,近乎所有家猫都是从非洲野猫这个亚种演化而来。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 Carlos Driscoll 和他的同事们收集了全世界 979 只猫——包括野猫和各种家猫的样本,在比较了基因组之后,发现这些家猫与来自以色列、阿联酋、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等地的野猫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研究者推测,这些家猫的共同祖先可能生活在1.3万年前的新月沃地,或者叫两河流域。
重点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两河流域都很热。特别是其南部和西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地表多为沙漠和戈壁,终年炎热干燥,夏季气温极高,常常超过 40℃,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能达到 50℃左右。从遗传基因层面来看,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这样的高温环境,因而具备在短时间内承受超于体温的高温的能力。
猫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是由多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因而没有进行感知的神经分布,本身无法察觉温度的上升。在寒冷的冬季,许多家庭会使用电暖风、踢脚线等取暖设备,这些设备的温度区间通常就在 40—50℃。猫咪生性畏寒,往往会为了取暖而靠近甚至趴在这些设备附近。若是长时间置于这样的温度下,在温度传导到皮肤造成低温烫伤前,猫毛往往已经被烤了。
被烤这件事,在天赋之外,“天时”也有些关系,冬季的湿度和气温也影响着猫对体感温度的准确判断。
从湿度的角度上说,低温情况下,一般湿度越低,体感温度也会越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湿度都较低,如果是宅在家里的猫,家里开着暖气,总体环境就更加干燥,猫的体感温度也更高一些。
而被带回村里的猫把自己烤,或许和风速也脱不了干系。农村地区因为建筑低矮少遮挡,或者地处山区多山风,气流风速会偏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猫咪体表热阻被动降低,全身上下对流散热增加,而导致体内失热过多,更加不容易感到热了。
另外,猫咪也会有“冬眠”的倾向,在冬天的睡眠时间会变得更长。一方面,低温环境下,猫咪为维持正常体温,会通过睡眠降低代谢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处在自然环境下的猫咪,特别是在回村里过年的猫,体内褪黑素的分泌量随之上升,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当猫在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时,会像人类一样,身体肌肉放松,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变得迟缓,一觉醒来被烤“焦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会被烤煳的,不只是猫
虽然把自己的毛烤焦这事儿显得猫在宠物界“别具一格”,但其实,也不单单猫是“烤股”大师,还有不少动物在温度感知与判断方面存在局限性。
狗就经常把自己的毛烤焦,尤其是阿拉斯加雪橇犬、萨摩耶犬这类毛发浓密的犬种,它们也会很容易把自己烤焦。原因和猫相类似,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拥有浓密的毛发,这主要是为了抵御寒冷的自然环境,但同时也削弱了它们对温度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
烤焦的萨摩耶丨图源:小红书@菠萝旋旋旋旋风  (已获授权)
鹦鹉、八哥这些家养鸟,也逃不过被烤焦的命运,原因在于鸟类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分布不均匀。在喙、脚、颈等部位,其分布密度相对较高,因为这些部位对鸟类的生存活动意义重大,像啄木鸟的喙在敲击树干时,需要依赖树干的温度来判断是否有昆虫,鸭子的脚在水中游泳时,需要感知水温以适应环境。
然而,正是这种不均匀的分布,带来了隐患。由于喙、脚、颈部对温度感知更为敏锐,当有热源存在时,鸟类会依据这些部位传递的温度信息,本能地调整与热源的距离,但它们身体的其他部分,因温度感受器分布稀疏,对温度变化的察觉相对迟缓。这样一来,当它们靠近热源取暖时,那些对温度感知欠佳的部位,如尾巴、体侧、头顶,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长时间受热,最终面临被烤焦的危险。
家养鸟类尤其“危险”。在冬天,要使用保暖灯、保暖垫等帮助宠物鸟保持体温,一不小心这些小家伙们就被烤焦了。
烤煳毛的鹦鹉丨图源:小红书@小苹果的点点(已获授权)
不过这也不能怪猫猫、狗狗、鸟鸟们“笨”,它们毕竟还都算是恒温动物,能够将自身体温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有着复杂的温度感知与控制系统,这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在自然界,因生理结构与进化方向,拥有完善体温调节机制的动物本就不多。
变温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就相对有限。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它们适应了特定的生态位和环境温度范围后,选择生活在温度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以鱼类为例,由于生活在水温相对恒定的水域,水温急剧升高的情况极为罕见,所以它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水流、水压变化的感知上。
或许在猫咪的世界里,有温暖就够了,至于其他的,就需要“铲屎官”们多多留意了。
图源:小红书@ 七瓣橘子 (已获授权)
参考文献:
[1]哈迪 R.N., & 蔡益鹏. (1984). 温度与动物生活. 科学出版社.
[2]德勒舍尔, & 赵芊里. (2022). 动物们的神奇感官. 中信出版集团.
[3]宋奎斯特, 冯利民, 谷洪, & 张凯. (2024). 世界猫科动物. 科学出版社.
[4]Driscoll, C. A., Menotti-Raymond, M., Roca, A. L., Hupe, K., Johnson, W. E., Geffen, E., Harley, E. H., Delibes, M., Pontier, D., Kitchener, A. C., Yamaguchi, N., O'brien, S. J., & Macdonald, D. W. (2007). The Near Eastern origin of cat domestic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317(5837), 519–523. 
[5]周栩,杨慧明,陈耀星,等. 光照在中枢生物钟调节褪黑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中的作用[J]. 中国畜牧兽医,2014,41(9):167-173.
[6]杨永录. (2017). 体温调节神经通路的研究进展. 医学研究杂志, 46(1), 1–4. https://doi.org/10.11969/j.issn.1673-548X.2017.01.001
[7]张艳艳,韩奇宏,陆宇超,金嘉旻.(2021).猫的历史及饲养管理要点.今日畜牧兽医,37(10):63-64.
[8]王哲, 龚大洁, & 郝媛媛. (2022). 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历程及意义. 生物学教学, 47(8), 90–91. 

作者:敏敏 如意
编辑:陈燕妮
值班编辑:敏敏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登机牌越来越薄,火车票却越来越厚?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有的羽绒服后面有两条“背带”?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