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嘉一
万言不值一杯水 喝热水晒太阳遛娃儿写童话 散文、简书与童话 专题编辑 F&G创意内容工作室发起人 中美福布赖特学者 我已经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com)为我的文字进行维权行动。 转载声明:转载分为两种,一是有偿转载,即付给作者相应的稿酬;二是无偿转载,需注明作者为简书签约作者,并在文章后放简书二维码。除此之外的转载都会被视为侵权,简书不惜一切追究侵权责任。关于转载事宜,请联系简书版权经理“sherry时芽”(简信即可)。转发微信朋友圈不受此限制。
51好读  ›  专栏  ›  方嘉一

十万字写作计划 |《飞鸟巢何枝》三千字梗概

方嘉一  · 简书  ·  · 2017-12-23 18:31

正文

飞鸟巢何枝

文|方嘉一

作者阐述:

故事源于我的亲生经历,2014年3月8日我听说邻居的儿子一家在马航370航班上失联,促使我创作此剧本。影片名称《飞鸟巢何枝》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人类进入现代都市文明,丰盛的物质与贫瘠的精神鲜明对照,人们往往有一种失去家园的迷茫之感。在电影中,不知筑巢何枝的飞鸟有三层指代,一指失联航班上的人们不知去向,二指亲人失去赖以为系的生存价值陷入虚无,三进一步推广到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

本片由三部分构建,由笼中鸟、迁徙的鸟群以及萨满神鸟来结构影片。第一部分采用纪录片式现实主义风格,于悬疑中展现亲人失联后巴图的生活以及如同笼中鸟般的人物生存状态;第二部分在一次鸟类大迁徙过后,主人公为何自杀的秘密被揭开。三位人物踏上荒漠之旅,由此进入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世界,诗意迷局中探讨自然中人的“动物性”生存本能。人物开始在清醒与恍惚中体察内心,从对外化表象世界的关注转变为对各自内心精神空间的探求,发出“飞鸟巢何枝,人心何所依”的拷问;第三部分在沙漠绿洲遇到象征心灵信仰、于荒野中艰难求生的母女,从理性世界对自然文明的“祛魅”回归到生态诗学的“返魅”理想,在极端简朴的生活境遇中窥见远古人类的精神信仰以及世间万物的心灵依所。

人物小传

恩和巴图 (蒙语名,意为平安):男, 侨居城市多年的蒙古族,七十岁,身材中等偏瘦,面容刚毅倔强,不善言辞,北方大学船舶学院退休教授 。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为国家设计船舶,培养了一代代学生,无意中忽视了家庭。巴图的老伴儿一直抱怨看着他造了一辈子船,自己却从来没有坐过一次。巴图没把这话当回事儿,直到老伴儿和儿子一家在一次旅行归来时遭遇航班失联事件。

李耀平: 男,青年教师, 汉族,三十岁,身材高挑,长相斯文,性格外向幽默,实则敏感焦虑。耀平是典型的“凤凰男”,农村出身的他通过艰苦奋斗获得高学历,就职于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农村家庭背景以及拮据的经济状况让他始终觉得低人一等。李耀平和妻子余虹出于非常现实的原因组建了家庭,婚后一直住在逼仄的教师公寓,眼看到了生子的年纪,却总是无法如愿,深受传续香火压力而冲突不断升级。

陈桥敏( 蒙语音意为有感情地朗读):女,大学生,汉族,二十岁,个性叛逆、率真、独立,来自蒙汉杂居地区达茂旗,巴图儿子朝鲁的私生女。她一直怀疑资助她上学的神秘叔叔朝鲁的身份。她身兼数职挣扎在生活的漩涡中却始终乐观开朗,幼年缺失父爱导致她渴望爱情的救赎又屡屡失望 。

朝鲁 (蒙语名,意为石头):男,四十五岁左右,出生在大城市的蒙古族,恩和巴图的儿子,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知,上市公司合伙人之一。他性格稳重、热衷草原文化。年轻时在老家达茂旗偶遇陈桂平并产生爱情,后因出国留学远走他乡。归国后开始联系陈桂平,并暗中资助两个女儿。朝鲁携母亲、妻子和儿子在航班上失联。

陈桂平: 女,四十六岁,陈桥敏母亲,打工做各种杂役,常常扮演“通灵”神婆以换取财物解决家人温饱。她早先因灾荒随亲人从河北老家迁徙到半农半牧地区达茂旗,年轻时与朝鲁相爱并生下双胞胎女儿。朝鲁走后,她始终未嫁,一人拉扯双胞胎女儿长大,依靠在蒙古包住宿点打工谋生。性格坚韧、温和、通晓蒙汉杂居地区民俗文化,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陈诺敏 (蒙语意为碧玉):女,二十岁,生活于达茂旗的汉族,陈桥敏的双胞胎妹妹,因患小儿麻痹双腿瘫痪 。她个性纯真、宁静内敛,行动不便反而让她拥有更多时间来阅读和思考,她热爱文学和绘画,并为旅游接待站画蒙古皮画来补贴家用。

余虹: 女,二十八岁,李耀平的妻子,一名瑜珈教练。她面容姣好,知性气质,平日里待人温和,为人现实,骨子里控制欲比较强,虚荣势利。


引言

这个仲夏平凡的下午,暴雨将至,蜜桃未熟。有位哲人说人生无非就是等待和绝望。

我要讲的这段故事,描摹的这些人,如同影子般与我彼此依恋。关于他们的想法诞生在两年前的夏天,这想法就像遥远夜空的星星,光芒幽微迷人;他们或许来自同一个遥远星座,而我迷失其中,陶醉也懵懂。

我们都是如此愚蠢的感官动物,心甘情愿被它欺骗。

追随着感官、记忆、情绪,我写下只言片语,同时又像失忆的老人,拼不出被遗忘的情节。我执拗的钻进这个迷途,试图看清楚,然而他们始终依傍我,一言不发。你又如何能苛求镜中人敞开心扉呢?

我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大概有几段虚构的人生。原本数光年相隔的几颗石头,由于大脑的化学作用,成了星座,突然有了意义。我告诫自己,如同我劝服剧中人的口气类似:放下执念。不幸的是,我发现放下执念最好的方式竟然是去完成他。让他们在故事中履行恪守的妄想,让我在书写中找到归家的窄路。

一颗流星划过。

一个婴儿诞生。

在黎明之前,世界并不存在。

在日落之后,序幕缓缓拉开。


3000字梗概

故事发生在一所大学校园里。

一.飞走的人与飞不动的笼中鸟

看门人:“人没了,鸟还在。养着吧!”

大学摄影系教师李耀平来自农村,工作多年后陷入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工作中。他如同一只笼中鸟,稳定舒适的生活、电子媒体的沉迷使他失去对生活的敏感洞察,陷入可怕的创作困境。与此同时,耀平的母亲拜佛烧香频繁电话催生。耀平的妻子于虹严格实行科学备孕。汽车限购政策出台在即,耀平机缘巧合买入同小区邻居巴图的二手车,并对老人古怪的生活方式产生好奇。

巴图买回一批木料,整天在小院子里做木工活儿。他打算亲手造一艘木船,这对于船舶工程师的他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校医院通知巴图去领体检单,并告知他身体隐患,巴图似乎完全不在意,沉默中将体检报告撕碎扔进垃圾桶。他似乎在料理自己的后事,待到船舶打造完工,就是他启程之日。

寒门学子陈桥敏利用假期时间拼命打工,晚上在夜店唱歌,白天做兼职导游,渴望着爱情救赎,却总难遂人愿。神秘男人朝鲁资助她上学,最近几个月却始终没有收到他的任何讯息和汇款。她整天打电话给朝鲁,想要问个究竟,电话却始终处于关机状态。虽然生活艰辛,但乐观幽默的桥敏所到之处,总是充满欢乐。一天她带团到西津渡,却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和另一个女孩在泳池亲密幽会,脾气火爆的桥敏将男友的衣服全部扔入旁边的河沟。

二.飞得高的鸟落不在跑得快的牛背上

李耀平夫妻二人深受传续香火的压力,于虹从图书馆借来厚厚的基本科学备孕书籍,尝试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备孕方案。测量体温、制作温度表、检测排卵期、定期做B超,她抓紧任何机会实现“造人”大梦。李耀平对妻子强迫症似的备孕方式暗自不满,却也机械配合。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两人冲突日渐升级,从冷战逐渐转为炮火连天。一次下班途中,耀平看见巴图与邻居激烈争吵,他为双方调停,并将车上捡到的朝鲁全家福照片交还给巴图,他感到眼前这位老人心事重重。

巴图的木船接近完工,他每天早晚拨打数次儿子和老伴儿的电话却始终没有任何消息,戒烟多年后他又开始大量抽烟。熟悉的校园没有变,嘈杂的食堂没有变,嬉闹的儿童游乐园没有变,但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走过与家人曾经常去的地方,他忍不住老泪纵横。邻居精神反常的老太太,常常透过铁门向外呼喊求救:“让我回家,让我回家,我要去找我的孩子!”。照顾老人的儿子回来后总会对她厉声训斥。一向不食人间烟火的巴图冲过去,教训了老太太的儿子,这一切被李耀平看见。第二天,在与耀平短暂几句道别后,巴图带着他的木船驶向海边。

陈桥敏晚上在夜店唱歌,出生于蒙汉杂居区的她天生有一把好嗓子。这天晚上,她突然看到资助人朝鲁开车经过夜店门口,桥敏冲上去拦下汽车,却发现车里的司机另有其人。李耀平被桥敏的行为激怒,在刚刚与妻子争执过后火气上冲,态度极其恶劣训斥了陈桥敏。陈桥敏却缠住他不放,追问汽车的来源。夜场演出即将开始,桥敏强行将李耀平带进夜店,坐在最前排不得离开。一场演出下来,李耀平被眼前这位小姑娘的歌声感染。酒过三杯,他告诉陈桥敏二手车的来源。

三.追着迁徙鸟群向北方

一场群鸟惊心动魄的迁徙过后,多嘴的邻居老头儿透漏出巴图家人失联的消息,李耀平恍然大悟。于虹得知情况后坚决要求退掉这辆不吉利的二手车。李耀平却隐隐感到不安,想起巴图老人的举动,突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他来夜店找到桥敏,二人立即赶往海边小城。于虹愤然离家,下定决心与耀平离婚。

巴图自杀未遂,被渔民救起,在医院中休养身体,内心却更加困顿茫然。耀平和桥敏对他细心照料,并将他送回家中。儿子朝鲁单位的同事将他的物品送到家中。巴图循着地址找到朝鲁的贵重物品寄存箱,一本厚厚的日记本和几封泛黄的信件揭示出儿子隐瞒许久的秘密——朝鲁二十多岁回达茂旗老家寻找祖父坟墓时,遇到当地女孩陈桂平,两人相爱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