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1/2/8
日更第46篇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每到腊月,家家户户的老人们就开始教家里的孩子们说唱。与其说这是一首童谣,不如说这是老辈人告诉晚辈人如何过年。
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各地又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不同,但都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
常见的春节习俗有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拜年、发红包、吃饺子、守岁、放爆竹、舞狮舞龙、踩高跷、扭秧歌、穿新衣、挂灯笼等等,在春节前后,正如童谣里说的那样,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风俗。
年前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
古代人们相传,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就会受到大罪减寿300天,小罪减寿100天的惩罚。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给家里带来幸福,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把灶神和祖宗的画像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祭拜。在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煮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样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王爷再接回来。
腊月二十四:扫尘
举行完祭灶仪式之后,人们便开始正式准备迎接过年了。“二十四,扫房子”,就是年前进行大扫除,这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用心打扫房屋,拆拆洗洗、刷刷涮涮,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在腊月二十五这天,有些地方还存有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之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看各家各户是否像灶王爷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在过去,普通的老百姓日子比较穷苦,而且家里人口众多,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大家都盼着过年能杀猪吃肉,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就有了“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的说法。
腊月二十七: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馍
“二十八,把面发”或“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发面蒸馍,准备春节的干粮。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窗花之类的物品。
腊月二十九:祭祖
在腊月二十九的早上,有上坟请祖的仪式。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这不仅仅是孝道,也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
除夕就是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在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福字、挂年画、贴窗花,把家里布置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深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之为“守岁”。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给除夕增添不少欢乐。
年后习俗
正月初一:拜年
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初一早上,人们早早吃罢饺子,就开始到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家拜年了。人们走街串户,互说吉祥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半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方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还兴起了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
正月初二:姑爷节
正月初二这一天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纷纷带着礼物,去岳父岳母家拜年。
正月初五:迎财神
北方人俗称“破五”,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这天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人们在正月初五00:00打开大门和窗户,燃放烟花爆竹,向财神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