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小时爸爸
我们致力于让你做更好的爸爸;让你的老公成为更好的爸爸;让你分享做好爸爸的经验和欣喜。 我们的理念是:把爸爸拉入小家伙的成长轨迹,有些事情妈妈做不到!(本公众号为北京英赛网络有限公司所有,内容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一小时爸爸

16岁创业的华裔少年,如何看学校教育体系问题 [视频演讲]

一小时爸爸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5-06 20: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从这几周开始,我们会在周末发一些翻译的国外教育、育儿等方面专家的讲座或相关视频节目。


提醒 :TED视频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我们不需要完全同意这些视频中的所有观点,也不需要被洗脑。但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了解不同的教育、育儿知识,一定可以让我们自己和家长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和思考。 与其单纯的批评和反对,不如辩证地参考。



如果一个孩子16岁上高中的时候,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成功将其出售。而在进入麻省理工MIT之后,又再次离开学校二次创业。你怎么看?他一定是个学霸天才。但实际上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对默认华人最拿手的数学更是头疼。


那他是如何成功发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并开始创业的呢?他又是如何看待学校教育以及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呢?


今天的视频主讲人是来自美国波士顿的19岁华裔男孩儿 Eddy Zhong(钟德华)。目前回到祖籍武汉的他,正试图搭建一个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创业加速器。而这个视频是 之前 在TED的演讲中,讲述他是如何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的,以及他对成功的定义。


▲Eddy Zhong(钟德华)在16岁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智能手表公司。他也是Leangap的创始人,一个帮助高中生创业的暑期项目。

以下内容摘自他在TED上的演讲《How School Makes Kids Less Intelligent (学校如何减少孩子们的智慧)》。


关于Eddy演讲中提到的 Intelligent 这个单词如何翻译,让我们着实有点伤脑筋。和很多英文词汇一样,Intelligent 很难和某一个中文词完美的对应,最终我们选择了“智慧”,但还是不太满意,建议大家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词。




我们让孩子们去学校学习,积累知识,丰富见闻。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们肯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更有智慧,然而Eddy Zhong却认为事实上可能相反,学校会让孩子的智慧、天赋越来越减少。



如果你问一个小朋友: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们通常的答案是:宇航员,企业家等等。而Eddy Zhong小时候的人生梦想,是成为一个游戏COD(Call Of Duty 使命的召唤)的职业玩家。


实际上,他在14岁之前,都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他把自己未来方向的决定权交给父母,他认为父母理所应当地会帮他设计好未来的方向,相信父母会为他做最好的准备。


而Eddy Zhong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就像其他父母一样—— 希望他好好上学,有个好成绩,未来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但Eddy的问题在于他的数学等科目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这让他很郁闷。



他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4岁的时候 —— 他收到了一封商业计划竞赛的邀请信。他参加了竞赛,并和团队一起努力,最终用自己的商业创意打动了评审团,赢得了比赛和奖金。


这只是开始,在他后面的两年时间,他开始热衷于参加越来越多的类似比赛,并且在其中大部分的比赛中获胜。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是什么让他的团队能在这些竞赛中所向披靡?


Eddy Zhong认为最终打动评审团赢得比赛的,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商业创意如何新奇,而是他们是唯一动手把这些商业创意做成原型产品,拿出实物的团队。




在16岁的时候,有人希望帮他们把竞赛中的作品变成一个真正的商业项目,让他们成立公司。


他们开始非常激动,满脑子都是要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之类的想法。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他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建立自己的团队,于是他们开始在学校中招募自己的创业伙伴。




他们决定先在高中做一次说明会,介绍项目,招募伙伴。但他们的同学对这样的“异想天开”完全不感兴趣,没什么人过来听他们的想法,最终他们只是把自己变成了学校中的笑料。


他们不太明白这样的原因,于是又跑去当地的小学进行了一次同样内容的说明会,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这些十岁左右的小朋友非常激动热情,认为他们的项目非常有意义,都很想参与进来。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是什么让年龄相差只有5-6年的两批人,对同样的项目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年轻的孩子热情非凡,而年长的高中生们却毫不关心,根本听都不想听?


Eddy Zhong认为这是教育体系所造成的。学校教会了孩子更多学术上的知识,却削弱了他们的创造力。教育体系试图让每一个孩子都要走一条特定的人生道路,否则就认为这不是成功。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理所应当有不同的成长道路和不同的成功道路。




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学校里的差等生,可能是身边唯一学不好数学的亚洲孩子。但他在16岁创建了自己的硬件公司,还登上了《华尔街日报》,这并不比那些从哈佛或斯坦福毕业的学生做得差。


他自己的例子证明,学习成绩一定不是唯一衡量孩子能力和智慧的标准。那我们要如何做?


Eddy认为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拥有能力去影响和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而不是让教育体系局限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在一个人人都在倡导要好好学习、努力考大学、找份好工作才能算成功的年代,我们应该尽可能挖掘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成为创业者。


每个人都希望能改变世界,但真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他的人生轨迹一定不是由别人安排好的。



完整演讲视频如下:





之前的视频内容包括:


华盛顿大学大脑和学习中心的教授 Patricia Kuhl,也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婴儿语言学习专家之一,演讲的主题是《 婴儿的语言天才 (点击查看)》。


斯坦福大学的前新生主任,也是关于青少年成长的畅销书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主题是《 清单式的育儿 (点击查看) 》。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孩子受欺负怎么办?听听这位爸爸的经验

  • 不买就哭?让孩子买到手抽筋会不会就不想买了?

  • 诀别轻松教育时代?!日本教育模式的再次反转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如何让爸爸更爱和孩子玩?给妈妈们的建议

  • “我要给你这样一个世界”,扎克伯

  • 格给女儿的信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看看日本幼儿园的"神奇"秋游春游

  • 关于育儿和手机的真相

  • 我们的孩子还需要高考么?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爸爸应该教给孩子的15件事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