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寓支持于监督中推动工作落实,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司法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公平正义底色更足,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圳实践焕发勃勃生机……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回望刚刚过去的2024年,深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持续优化制度供给,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一、着力提升立法质量,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新突破
市人大常委会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围绕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制定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助力发展“公园+”新业态新模式,助推深圳从千园之城迈向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统筹推进全市法规的立改废释,针对涉及行政复议、行政处罚等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开展三批次法规集中清理工作,完成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等15项法规的修改,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深入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着重打造十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样板点,推动福田区人大常委会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参与国家、省立法的“直通车”“连心桥”。
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和莲花街道人大工委联合举办《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草案修改二稿)》意见征集立法沙龙。
二、开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助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2024年3月,全市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出相关部署。市人大常委会成立工作专班,对2022年实施的国内首部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专班监督执法检查和产业调研相结合,深入走访调研90余家企业、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形成执法检查报告和产业调研报告。围绕影响《条例》实施的症结关键和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提出6个方面18条具体意见建议。加大算力优惠、打造标杆场景等建议写入《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2024年行动方案》《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成为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强助力。相关做法得到全国人大财经委专刊肯定,调研报告被评为2024年度广东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入选深圳市2024年“十佳优秀调研报告”。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引擎。
三、市人大代表行业和产业联系点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助力
作为市人大常委会近年工作创新举措,目前我市已建立18个市级和24个区级人大代表行业和产业联系点,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金融、会展等领域,基本实现主要产业全覆盖和四级代表全覆盖。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市人大代表行业和产业联系点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黄金珠宝产业、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绿色产业等联系点形成高质量的代表建议、调研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围绕行业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代表议事、建议督办等各类活动100余场,推动解决了珠宝产业应用场景创新、优化会展业营商环境等系列问题。行业和产业联系点工作经验在全国人大《联络动态》、《中国人大》杂志专刊推介。我市行业和产业联系点工作做法被评为第七届广东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
市人大代表黄金珠宝产业联系点成立之初就推出用100天时间联系100家以上黄金珠宝企业的“百日联系计划”。
四、健全多层次协商平台,协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组织好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等制度化协商的基础上,深圳市政协创新协商形式,拓展协商平台——面向市领导组织“一起来商量”,政协委员与市领导面对面协商座谈;面向基层开展“身边事好商量”,推进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协同配合;面向政协界别组织“深聊会”,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面向社会举办“委员议事厅”,在城市公共空间协商建言;积极参与“立法协商”,探索助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深圳路径。全年开展重要协商活动108场,协商前组织“深调研”580场次,协商成果转化提案627件,社情民意510件,推动办理事项4006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市政协总工会界别举行“聚焦新业态守护劳动者”深聊会。
五、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展监督领域,协商式监督助力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紧扣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市政协以“清单式”明确监督任务,以“项目化”落实责任主体,以“专班式”统筹工作实施,推进27项重点监督议题落实,有力服务城市治理。深入开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民生诉求办理”“加快轨道项目建设进度”专项民主监督,市、区政协委员开展专项监督活动91场。选派113名委员担任17家单位特约监督员,推荐80名委员参与民生诉求“每周一评”,委员持续监督跟进推动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审计局出台制度文件,构建政协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相衔接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深圳市政协以民主监督实效助力高质量发展相关经验做法获11月30日《人民政协报》头版刊发。
市政协委员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开展民主监督。
六、建成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
市中级人民法院完成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增量预训练,率先启用覆盖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诉讼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实现了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办案,引领时代的司法审判新模式在深圳初步形成。上线半年来,系统作为“超级助理”完成了321万次的法官指令任务,在各办案决策环节主动推送类似案例和相关知识536.8万条,辅助阅卷15.2万件,辅助庭审6.3万场,辅助撰写文书14.4万份。案件审理更加精准、裁判尺度更加均衡、释法说理更加透彻,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全市法院上诉率同比下降24.2%,一审裁判被发回重审或改判率下降27.5%,平均结案时间大幅缩短38天。
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大大提高审判工作质效。
七、成立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有力服务涉外法治建设
在深圳设立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是最高检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委关于支持深圳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的《分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于2024年12月28日正式揭牌。大湾区分院锚定“国际化检察交流基地、专业化检察教育培训基地、多元化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办学目标,积极开展相关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组织涉港澳和涉外检察培训、开展境内外司法交流合作等业务,持续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
八、打造华语律师大会平台,探索“侨务+专业人士”统战工作机制
我市连续两年举办华语律师大会(华语律师深圳行)活动,积极打造涉外法治建设新平台,主动破题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海外统战工作。其中,2024华语律师大会(华语律师深圳行)活动全球40多个国家的华语律师以及港澳台律师、深圳律师、企业法务、行业协会代表等近800人出席。活动包含涉外法治建设专题座谈会、热点领域专题交流、参访出海企业等,以“侨”为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华语律师大会在深圳举办。
九、规划深圳法律服务业发展蓝图,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
为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现代法律服务体系,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市司法局推动出台《深圳市关于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解、仲裁、法律查明等法律服务细分行业提出系列发展支持举措,并取得阶段性实质成果:举办全国首个法律服务主题博览会,新增3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新引进2家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推动全省首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正式落地,在深圳申请执业的大湾区律师突破300名、占全省近60%,成为法律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里程碑。
深圳法律服务博览会(2024)成功举办。
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提质进阶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巴士集团共建“深巴兵哥”退役军人车队,开创帮扶“4050”大龄退役军人就业新路径。打好“筑巢——引凤——孵化”组合拳,打造支持退役军人创业闭环,获评全省退役军人工作“十大优秀改革创新案例”。第三届全国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深圳代表队获得决赛入围数、获奖数、获奖率三个全国第一。福田退役军人高新技术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南山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成功获评省级退役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内接收安置退役军人以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股东身份在深注册在营企业44293家,成为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深圳举办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
十一、深圳经济特区国际仲裁市场竞争力、全球公信力实现新突破
深圳国际仲裁院案件结构实现新突破,受理仲裁案件数量和争议金额均再创新高,连续三年化解商事纠纷超千亿元,稳居全球前列,依约定已在深圳国际仲裁院解决纠纷的当事人涉及国别增至142个,深圳营商环境的国际公信力进一步增强。深圳国际仲裁院治理结构实现新突破,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等接受深圳市政府的聘请加入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会,15名理事中有60%来自境外8个法域,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深圳在全球率先推进国际仲裁法定机构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凸显。深圳国际仲裁院规则结构实现新突破,深入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证券仲裁规则和专利仲裁规则,开启“香港仲裁+深圳保全”等创新实践,联合港澳面向海外进行国际商事仲裁规则“路演”,以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推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进一步深化。
国际仲裁大厦(SCIA Tower)。
十二、打造24小时数智化法律服务平台和心理服务体系,全面增强职工维权服务便捷性、精准性、实效性
市总工会以劳动法规库、劳动案例库、工会律师库为资源底座,打造集法规查询、智能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智化法律服务平台。建成11个区级服务阵地和91个基层工会心灵驿站,建立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组建一支500余人专兼职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月活动235场,开展100场心理团辅和20场心灵解忧铺进基层活动,惠及职工16万人。推动职工诉求响应系统融入全市“12345”民意速办系统,更好响应职工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深圳市职工服务中心大厅。
十三、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服务4万余人次
团市委扩容升级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增设夜班坐席实现7*24小时全时段接听服务,并在市育新学校增设12355线下服务站点。12355热线全年接听服务青少年来电约4.1万通,跟进处置140例重点个案,劝导103名青少年重返校园,帮助2389名青少年修复家庭关系。目前全市11个区均成立线下12355服务中心,形成“一区一服务阵地”“一区一心理咨询师队伍”。
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成长护航。
十四、构建全国首个市级妇女儿童维权关爱智慧系统,获评全国妇女工作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市妇联强化部门协同、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在全国率先创建首个全品类全链条全网络的市级妇女儿童维权关爱智慧系统,实现 “妇儿领域民生诉求可视化应用、信访维权案事件动态监测、重点妇儿关爱服务专题应用与妇儿维权服务资源一张图”4个应用场景,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该项工作获评全国妇女工作改革创新十大案例,市妇联受邀在2024年度APEC会议和第十届中法反家庭暴力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
深圳妇儿大厦。
十五、创新开展“法律助企”行动,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市工商联与司法部门持续深化“直联机制”,以法规宣贯、项目协作、专题培训、挂点服务、诉调对接等方式,共同护航民企健康发展。组织300多名企业家走进司法机关,邀请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参加“深圳企业家日”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宣讲会,畅通民营企业与司法面对面沟通渠道。探索建立并推行涉企社区矫正人员赴外地开展经营活动审批机制创新模式,获得全国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创新百佳实践项目。承办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内部治理与内控机制建设会议,举办企业合规培训班,推动大型企业建立并完善党纪司规处理联动制度,推进企业合规发展。举办10期企业出海法律风险防范专场活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探索开展“商会+司法”模式,如指导龙岗区组建25个商会调解委员会,打造“调解系统融平台”,2024年成功调解涉企纠纷199宗。
市工商联“企·航”计划走进市中级人民法院。
编辑|欧阳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