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潇湘晨报
影响湖南 湖南影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岳阳市到湖南建投集团对接工作 ·  昨天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湖南建投集团《平益智慧高速应用场景创新实践》 ... ·  2 天前  
潇湘晨报  ·  长沙市民注意,这5条公交线路有变化 ·  5 天前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换发!看这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潇湘晨报

一束湖南稻的世界旅行

潇湘晨报  · 公众号  · 湖南  · 2024-10-16 21:15

正文

来源 | 潇湘晨报
记者 | 伍婷婷

十月的湖南是丰收季,晚稻田里稻香扑面,一片迷人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不仅装点出湖南绝美秋色,更撑起了中国“米饭自由”的底气。

十月,万里之外的非洲冈比亚,水稻已入仓,大地正休养生息,静待下一个雨季。当地最大农场的农场主穆萨托中国博主将他种植的杂交水稻大米带回湖南,向袁隆平致敬。这袋跨越半个地球的大米在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展出。

一粒稻种跨越万里抵达非洲,收获后又以礼物回到中国,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冈比亚,更发生在亚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一粒种子,正在逐渐改变世界。袁隆平生前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10月16日,第44个“世界粮食日”,我们循着这束湖南稻,看它如何在非洲落地生根,如何连通中国与世界。

授人以渔,杂交水稻在非洲18个国家取得试种成功

66岁的湖南益阳人胡月舫穿着白衬衣,草帽下是一张晒得黢黑的脸。他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刚忙完水稻种植的部分工作,用土语跟村民打完招呼,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南部的迪沟做水稻种植培训。

17年来,为帮助马达加斯加实现“水稻自由”,频繁跨区域工作成了他的日常。

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07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作为首个项目启动。湖南省农科院牵头,袁氏种业参与,在马达加斯加进行杂交水稻技术援助。湖南20多位农业专家先后走进马达加斯加潮湿的热带雨林、干旱的热带高原、灼热的热带草原,将杂交水稻种子,播撒到岛上每一个水稻生产区域,帮助这里的人民实现粮食自给的梦想。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方志辉作为项目负责人,胡月舫以专家身份来到马达加斯加。刚到这个非洲岛国,一切都是陌生的。这里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半干旱等多种气候。同时,高、中、低海拔地区不同的温度和降雨条件,与国内大相径庭,给杂交水稻适应性研究提出严峻挑战。水稻虽然是马达加斯加的主要农作物,但碍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这里的耕作方式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

方志辉印象最深的是,在这里喝水需要收集屋顶铁皮瓦上的雨水,做饭要徒步去十几公里外的市场买生火做饭的木柴。除了生活上的不便,在马达加斯加种水稻更让人焦心。这是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一边要防病虫害、鼠害、鸟害,一边还要解决诸如青蛙变害虫、变色龙危害水稻的棘手问题。方志辉说,在中国人眼里,青蛙是吃害虫的,可马达加斯加的青蛙吃秧苗。它们不仅吃杂交水稻的秧苗,当地水稻品种的秧苗也照吃不误。只是当地水稻品种秧苗每穴有10多株,吃掉一株,影响不大,而杂交水稻每穴只插1株,在移栽至分蘖前,吃掉1株就等于吃掉1穴,危害极大。另外,这里的变色龙特别多,它们喜欢在稻穗上爬行,刚扬花或灌浆的稻穗成了它们的乐园,造成大片水稻植株倒伏,严重影响产量。除此之外,当地人的传统习俗也是杂家水稻种植推广的阻碍。方志辉记得,收稻谷时,中国人为提高效率,稻谷扬灰步骤都在田中解决,当地人却要拿回家中,他们认为稻谷拿回家中扬灰是尊重土地神。

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挑战是中国的杂交水稻种子如何适应马达加斯加多样的生态环境。胡月舫和其他的专家成员拿着审定好的种子,去北边的迪戈、南边的图利亚拉、中部的安巴通德拉扎卡、东海岸的塔马塔夫、西海岸的穆龙达瓦……几乎跑遍岛上所有的水稻种植区试种。2010年,他们成功培育出三个适应当地高、中、低海拔地区的杂交水稻品种,在马达加斯加全国推广种植。胡月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三个杂交水稻品种每公顷的产量是马达加斯加常规稻的三到四倍。

种子培育出来,胡月舫和专家们又要“授之以渔”。他们不仅要负责技术传播,还要教会当地人如何防治病虫害。为了方便交流,他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稻田周围答疑解惑。他随身带笔记本记录土语词汇,学习当地方言。援非17年,他写了十几个笔记本,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土语。在胡月舫和其他专家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逐渐接受了杂交水稻种子和中国种植理念。


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介绍,在马达加斯加,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销售、种植、稻米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条和布局,实现了商业化发展,成功帮助推广区农民的平均产量达到7.5吨/公顷,为当地品种平均产量(2.8吨/公顷)的2.6倍。马达加斯加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为表彰杂交水稻对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马国政府将杂交水稻印在本国最大的纸币上。

不仅马达加斯加,非洲54个国家中,几乎有水稻种植的地方都有湖南农业专家的身影。2019年,隆平高科派出7名农业专家,来到非洲西部冈比亚开展水稻农业技术援助,致力杂交水稻高产示范推广。截至目前,已有2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当地完成注册登记。而将大米当礼物送回长沙隆平博物馆的农场主穆萨,正是在湖南农业专家的帮助下,用5年时间,将自己的农场打造成冈比亚最大农场、首个全程机械化农场。

如今,湖南积极在非洲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和种植,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在非洲18个国家取得试种成功,占非洲国家的1/3。一粒稻种子,正在改变非洲,而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在非洲遍地开花。

湖南:世界稻作起源中心,亦是杂交水稻发源地

湖南这片“马蹄形”的“江湖”,是一片水稻泽国。

作为中国的“粮仓”,全国每9碗米饭中有1碗来自湖南。近10年来,湖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常年稳定在7000万亩、60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1、第2位。它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5%左右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

湖南凭什么?

湖南多山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大河在境内奔流,最后汇入浩浩汤汤的“水系总开关”——洞庭湖。这片“江湖”塑造出平原水乡,再有湖南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势和季风带来的雨热环境的加持,湖南成为水稻生长的“桃花源”。


作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从一万余年前的道县玉蟾岩稻作遗存,到6500年前澧县城头山的世界最早古稻田遗址,再到迄今两千多年历史的新化紫鹊界梯田,湖南稻作文明从未间断。

自东汉开始,湖南粮食开始外调。直到明清时期,民谚中传唱“湖广熟,天下足”。当时,曾作为天下粮仓的江浙地区,粮食已经“大半仰给于江楚商贩”。水稻的种植区转向了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今湖南、湖北地区)以及江西一带。洞庭湖与鄱阳湖,成为新的粮仓基点。清乾隆二年,更直接转为“湖南熟,天下足”。湖南,悄然成为新的粮仓 C 位。清代的四大米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或湖北沙市),都位于湖广地区向江南地区转运的枢纽上。这其中,长沙逐渐成为第一大米市,售卖粮食累积的财富,也成为湖湘人才在晚清爆发的一块基石。

直至今日,湖南依旧是中国粮仓。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排名前三名的地区分别为湖南、黑龙江及江西,合计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约37%。其中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640万吨到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是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也是现有7个原粮净调出省份之一,每年调出80亿斤至100亿斤商品粮,且主要是口粮。全国米制品原料60%以上也源自湖南。湖南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湖南不仅是稻谷生产大省,还是稻谷出口大省。2020年我国稻谷出口地区主要为安徽、湖南、江苏等地,其中湖南稻谷出口额为0.24亿美元。

湖南最闪耀的还有稻种,这是农业的“芯片”。它是“三系法”杂交稻、籼型“两系法”杂交稻的发源地,其水稻育种研究能力全球领先。它拥有6个国家级制种基地,每年为全国提供杂交水稻种子8000多万公斤,占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2019年国审水稻品种410个,湖南占196个。而在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还储存2.5万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水稻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料。

在湖南这片土地上,除了让人吃饱,它还担负起让人吃好的重任。除了杂交水稻,湖南有包括江永香米、常德香米、城头山大米、紫鹊界贡米等14个国家地理标志大米。近年来,湖南打造种业高地,在岳麓山实验室,高产优质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优一号”是我国第一个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双季亩产达1603.9公斤,刷新了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卓两优1126”创目前世界大面积种植水稻高产记录;耐盐碱水稻“菁两优326”成功填补了我国南方盐碱地水稻种植品种的空白。

一粒湖南稻种,正在改变世界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一直致力于这两个梦。于是,一粒稻种从湖南出发,漂洋过海,一路拓宽世界版图。

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第二次年会上报告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宣告籼型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诞生于湖南的杂交水稻迎来高光时刻,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人们的温饱问题有了保障。

杂交水稻正式走出国门是1979年,它去的第一站是美国。中国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之后,中美两家公司签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杂交水稻技术也成为我国第一项转让国外的农业技术。而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一直持续至今,目前美国水稻种植一半以上是杂交水稻。

1980年9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和部门委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开班,由袁隆平团队给来自印度、泰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尼等国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课程。截至目前,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举办了400多期,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约8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万多名技术人员。


随着杂交水稻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它有了“东方魔稻”之称。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印度、越南等水稻主产国推动发展杂交水稻。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访问交流,甚至菲律宾、利比里亚、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老挝等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都曾拜访袁隆平,都曾拜访过袁隆平,以寻求解决本国粮食问题的良策。

50年来,杂交水稻产量节节攀升。杂交水稻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攻克两系法后,科学家们又向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发起冲刺,周年亩产已连续两年突破1500公斤。如今,中国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超过1700万公顷,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杂交水稻“走出去”战果更为辉煌。2024年1月29日,湖南长沙海关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共出口杂交稻种5999吨、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37.2%。这些种子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50多个国家生根发芽。迄今为止,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种示范,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按每公顷平均增产两吨稻谷计算,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可以多养活4000至5000万人口。

袁隆平生前曾预计,如果杂交水稻占到世界水稻种植总面积1.5亿公顷的一半左右,全世界每年增产的粮食则可多养活4至5亿人。

同一缕稻香,同一个“禾下乘凉梦”。那些在非洲、在全世界洒下的汗水,将最终见证梦想的实现。



推荐阅读